篇一 :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虚词: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学习简洁的语言。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一、激趣导入

1、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这是手足情,亲情。《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就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人琴俱亡》复习教学案

《人琴俱亡 》复习教学案

复习目标:

1.记住重点实虚词及句子的翻译。2.体会文章独特的悼念方式及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复习内容

一、重点字词: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 )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 )来奔丧,都( )不哭。

子敬素( )好琴( ),便径( )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 )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 )恸绝( )良久,月余亦卒( )。

二、翻译句子:

①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三、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 ,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的文学家。(◇《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四、内容理解:

1、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2、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

5、本文表现的是兄弟情,人们一般在形容兄弟之情深厚时,用人身上的某部位来打比方即手足情深,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 谚语: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人琴俱亡》复习教学案

《人琴俱亡 》复习教学案

复习目标:

1.记住重点实虚词及句子的翻译。2.体会文章独特的悼念方式及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复习内容

一、重点字词: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 )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 )来奔丧,都( )不哭。

子敬素( )好琴( ),便径( )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 )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 )恸绝( )良久,月余亦卒( )。

二、翻译句子:

①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三、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 ,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的文学家。(◇《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四、内容理解:

1、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2、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

5、本文表现的是兄弟情,人们一般在形容兄弟之情深厚时,用人身上的某部位来打比方即手足情深,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 谚语: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人琴俱亡》个性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

13、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熟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考考你:出示成语填空练习。

(鹤)立鸡群 望(梅)止渴 口若(悬)河 应接不(暇)

大家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本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文章。(板书课题——人琴俱亡)

二、明确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明确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三、检查预习

指名读《导学案》课前热身部分练习内容

1、先给下列字注音,再读一读。

猷 (yóu ) 笃(dǔ) 了不悲(liǎo) 舆(yú) 恸(tòng) .....

2、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

便/索舆来奔丧 此/已丧矣 何以/都不闻消息 都/不哭

3、本文选自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南朝宋的文学家。

三、自主学习课文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指名朗读、齐读课文,及时纠错。

3、疏通文意。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说文意,及时纠正。标出疑难,组内交流。

4、完成《导学案》中学习效果验收站部分习题。

要求:先不看书,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及时纠正。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 、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 、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 : (d ǔ ) ( 病 ) 重

索 : 要

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 :一直、直往

素 :一向、向来

恸 : 痛哭,极度悲哀

绝 :气息中止

卒 :死了

文言虚词:

而 子敬先亡 不译

语时 了 不悲 完全

弦 既 不调 已经

人琴 俱 亡 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三 人琴俱亡教案

十三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

4.品味语言特色。 5.体会至爱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重点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教 具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目标导学

1.教师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是战国时的音乐家,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这时,遇到了一个打柴的人。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不但能表达心有灵犀的知己之情,还能传达出深厚的兄弟情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琴俱亡》这篇文章,共同感受那独特的手足之情吧!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人琴俱亡》

二、教材分析: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了王羲之的两个儿子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故事,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较容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三、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主旨较为明确,学生在翻译学习上不会有太大障碍,需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以及“睹物思人”这样一种情感,教师要适当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3.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感悟亲情,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可贵、更长久的了;也许,在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比我们挚爱的亲人的离去更令人肝肠寸断。这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品格才华最突出的是子猷与子敬兄弟二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板书:人琴俱亡)

二、自学成果展示

1、《世说新语》及作者:

此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刘义庆,南宋文学家。

…… …… 余下全文

篇八 :导学式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 人琴俱亡

导学式高效课堂 八年级语文 2014/10/10

人琴俱亡

主备: 审核:

【导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 .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自主学习】

1.《人琴俱亡》选自 ,作者是 朝宋文学家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俱病笃( ) 语时了不悲( ) 奔丧( ) ...

子敬素好琴( ) 恸绝良久( ) ..

3.解释加点的字

俱病笃 何以都不闻消息 语时了不悲 ..

便索舆来奔丧 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 ...

弦既不调 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 ..

【合作探究】

活动一:各小组用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二: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本题是让学生细细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活动三: 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