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给二四班上了《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而《千以内的认识》是从“百”跨入“万”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也是学生接触大数的一个敲门砖,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了一下几点:

1、学生基本掌握千以内数的认识和表示

让学生从实物图转化成点图,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表象,从整百图慢慢增加到一千。从而对新学习的“千”更有立体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学会的知识也要能服务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我有意识地加入了猜价格的环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2、不足之处:

1)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过于注重数的组成和表达。

2)对学生起点定的太高。

3)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的不同。

4)练习过于注重数的组成

3、改进之处:

以后要多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要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进行数的大小顺序的比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给予学生充

分的展示自己才智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练习要分层次按照不同学生的掌握成度来分层联系。

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算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计算工具,甚至在今天有些情况下仍在使用。算盘能较好地体现出数的位值体系,因此,让学生初步地了解算盘,向学生简单地介绍算盘的构造以及来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我们古代数学发展的成就,同时也有利于他建立起数的位值概念,这里仅要求学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初步地了解,看一看数是如何用算盘来表示数的。

在这里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表示各个数之前,必须在算盘上首先确定定位点,然后从定位点开始,从右到左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

…… …… 余下全文

篇二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江北办中渡小学:刘黎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它又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在本课设计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喜欢玩游戏这点,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本节课创设了喜羊羊邀请摘苹果,赠送精美卡片,和数字宝宝玩捉迷藏等游戏环节,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这节课从新课的导入到最后的结课,学生一直兴趣盎然,直到下课,还乐此不疲,并且没有一名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甚至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还有孩子意犹未尽,右手高高举起,告诉老师我是这样数的......

2、注重培养学生对数感的建立。本节课我在新课的导入中首先出示北京体育馆馆内图片,猜体育馆的人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的教学中,每次课件依次出示凌乱的10个、100个、1000个小正方体后,都要让学生来估一估,然后再数一数,通过数的结果来校正自己估数的能力,逐步建立起更强的数感。

3、通过形象操作来突破本课的难点。首先让学生通过数数,从一个一个的数小正方体,10个一是十,到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再一百一百的数,10个百是一千,让学生明白数数的规律,同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渗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制的关系。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数数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所以,当我接着问道“如果数更大的数呢?”学生就很快想到“一千一千地数”,这为后面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二年级数学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上了《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从课堂氛围上来看,这节数学课比以往所有的课都活泼。这节课用的教具是计数器,当学生看到计数器时,高兴的那劲儿没法说。在分给学生计数器之前,我首先强调了上课纪律,说谁要是拿了计数器不用来学习的话,下一次老师就不发给他了。这一招很有效,课堂纪律出奇的好。

我带领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得出10个一就是十,接着十个十个的数,得出10个十就是百,让学生感受了满十进一。这些都是对一年级的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兴趣很浓。接着我让学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900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出了1000,我感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已经接受了满十进一。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拨了235这个数,让他们看一看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几,讲了235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练习。最后拨了605和320,让学生通过拨珠,认识这两个数在数位上的不同。最后让学生做了课本第77页“做一做”的第1、2题,并让同桌互相看看拨的珠子是否正确,再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孩子们都学得很愉快,收获也不小。

二年级的孩子,在上课纪律上比一年级强了很多,他们能够有层有次的和老师完成一项数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个个表现得很积极,以后在数学课中我应该多多穿插这样的小活动。当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还没有落实好,应该再通过自主练习巩固。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红旗实验小学 刘芳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理解1000以内的数的组成,会写、读1000以内的数。设计本节课时,我觉得这节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会数1000以内的数,特别是拐弯处的数数;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数感的培养;理解1000以内的数的组成;会写、读1000以内的数,特别是数中间有0和数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每一样都重要!我左思右想,最后把重点定为理解1000以内的数的组成,把难点定为拐弯处的数数和数感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发现自己还是错了,这么多的知识点,一节课只有40分钟,每个知识点都只是点到为止,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没有理解透彻,还不如让学生少学几个知识点,把知识点掌握透彻。

其次,为了突破拐弯处数数的难点以及数的组成的重点,我让学生通过小组数小棒来理解数的组成,,再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了解这样数数的过程,在数的过程中结合对应操作来解释为什么399后边是400,400后边是401,使学生们能理解掌握

接近整百数的数法,教会学生一种方法。较好地将数的数法与数的实际意义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错,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即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等道理。

但在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的处理上,我觉得还应该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来数,如果学生能看着计数器数,会对十进制的体会更深入。

最后,我认为,在课堂上还可以多增加一些数数练习,并要关注个别数数有困难的学生。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回顾本课的教学,意图是努力创设,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能自然地,投入的探索学习。整节课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呈现出“10个1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数数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数数接龙的游戏贯穿课堂始终,在生活中感受数。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doc1

二年级集体备课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龙溪小学:王龙

“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是数的概念和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而《千以内的认识》是从“百”跨入“万”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也是基础点,是学生接触大数的一个敲门砖,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数十个、百个、千个方块引入课的内容《千以内数的认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数数,并在数数的过程中,运用小棒捆绑形象的介绍数位顺序表,让学生体会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的关系,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两方面我觉得自己预期的效果基本达到了。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读数、写数,理解数的含义。也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数数的过程中,注重把“把空间和图形”与“数与代数”的内容结合起来。

但本堂课对时间的控制有待改进,并且学生的练习仅限于口头上的数数,练习的量不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动笔的练习,这样才不至于使学习流于表面。

课堂上还应更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加强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课堂还应设置一个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嘉信西山 钟梓琼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的甚至能够读出万以内的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一、联系生活,感知大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再让学生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

二、动脑思考,体会十进制关系。

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先认识计数单位“千”,通过数大正方体的方法到数出大正方体的个数这样的过程,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其中在数大正方体时,引导学生数的方法尤其重要,并在其中让学生感知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由此得出大数:一千。并使用课件演示一个个、一条条、一片片数的过程,加深对“千”的认识,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

三、 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继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和10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 紧接着我通过活动:观察1本100页的书,再把10本100页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感知1000页到底有多少。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我再通过体会“猜学校的人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二年级每班大约有50名学生,有10个班,全年级大约一共有500人。全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00人,全校大约一共有3000名学生,3000还差7000才到一万。 学生会觉得全校学生看起来已经很多人了,但是全校人数3000人距10000人还差那么多,说明一万这个数很大。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梨树小学;谭遵林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说明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探究,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本节课的教学就很好的得以体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首先,以北京体育场比赛时的场面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估一估一个方阵大约有多少人,大家估过都发现这些数都比以前学过的数要大,由此引出一千以内数的认识。我认为在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大数产生意义,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入,过渡自然、流畅,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调动感官,培养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而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新课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就需要老师为孩子们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贯穿着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时时关注数感的培养。我觉得这节课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到位。

1. 在猜想与实际体验的碰撞中培养学生数感。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新课标中提出要加强学生的猜想,估算能力。在这一堂课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猜想的机会。如在导入阶段猜每个方阵的人数,新课阶段中三次的猜小棒(第一次的猜1000根小棒,第二次的猜400多根的小棒,第三次的猜800多根的小棒)以及到课的结尾的再一次猜每个方阵的人数,总共让学生猜了5次。学生在导入阶段中因为没有标准而且第一次接触这么大的数出现乱估每个方阵的人数。而后第二次给了他们一捆100根的小棒,有了这一个标准,学生就能正确的估出了1000根的小棒,第三次再以这1000根的小棒为标准,学生估出400多根和800多根的小棒。最后的再一次猜每个方阵的人数,也因为有了标准,学生也能较准确的估出来。这样学生从不会估,乱估到会估,经历了估数—验证—交流—再验证的反复猜想与验证的思维碰撞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了正确的数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