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全文简明而又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课文高度赞扬了曹刿热爱国家、关心国事的精神和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以及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本文既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升华,对今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干,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备课组将本文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 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 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中心,力图改变不均衡的师生主体性”是我校推行的自然分材教学与常规教学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我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就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的。

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具体是:

优点:

1.营造轻松教学环境,寓教于乐。

在感情调节环节,我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在“课前准备”环节已经布置),因为有所准备又特别有趣,学生参与度很高,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又说了说这些战例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最后引导到本文,“有一个平民,他心系国家,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也造就了一场以弱胜强的 1

战例,大家想认识这个人吗?”学生都很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密切联系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合作意识。

传统教学几乎唯教师意志行事,把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作为导向机制即“预设导向”。这些预设主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确定每个教学环节重难点。将这样的教案变成教学行为的过程,多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由于忽略了学生的需要,预设导向的教学容易出现该讲的没见,不该讲的大讲,南辕北辙,效率低下。而自然分材教学采取“问题导向”,所以老师很容易在“自学互帮”中了解学生解决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仍然无法弄清。如在自学探究本课的人物形象的环节时,学生对曹刿的爱国精神、政治的远见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认识得很清楚,但是对鲁庄公这个人,大多数学生就将其草率地划归为昏君的行列。所以在“释疑”的环节时我就释疑的问题设定为“鲁庄公是不是一个昏君?”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时立刻仔细阅读文章分析起来,经过几番分析恍然大悟:鲁庄公实际上是一个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在“自学”、“互帮”、“释疑”环节中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在小组内充分展现了自我,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自学和合作的意识。

…… …… 余下全文

篇二 :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表情朗读“三文三答”,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阳城五中 刘芳萍

文言文背诵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学生背一篇文言文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尝试从朗读入手,以兴趣促进背诵。

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语言十分简介,人物的对话没有写明具体表情,只是“公曰”、“对曰”,交代了说话人而已。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及表情需要我们体会上下文语境才知道。我让大家不妨合理想象,加上表情。这样做既有利于背诵,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人物描写具体生动地表达。

要让学生加好表情描写,自己首先要想好如何加好。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先研透教材。因此,备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在文章中做出了相应的批注。

“何以战?”——曹刿是个有才之人,和鲁庄公说话,他肯定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注意把握说话的语气语调。微笑吗?不,他们讨论的是打仗的大事,微笑不好,不够严肃,这里应该是严肃的表情,慎重尊重,又有商榷的口气。这样既体现对战事的关切,注意自己的身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自信满满,随口而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早就成竹在胸,究竟什么是关键条件,他心知肚明,他慢慢地摇摇头,表示否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侧耳倾听,声色凝重,听罢,依然摇头,他可能还说了:“这也不是作战重要的条件啊,能说说你对百姓都做了哪些吗?”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庄公低头沉思了片刻,还有什么呢?他突然像有了重大的发现,怎么把最重要条件忘了,他觉得他有更大气一点的公平意识,处理一切案件都很慎而又慎,真正考察事件真伪,弄清实际情况,绝不徇私情,真正从百姓利益出发,取信于民??他抬起头凝神远望,仿佛忆起自己焚膏继晷,夙夜在公处理案件的情景。他深情款款地说。

…… …… 余下全文

篇四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表情朗读“三文三答”,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阳城五中 刘芳萍

文言文背诵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学生背一篇文言文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尝试从朗读入手,以兴趣促进背诵。

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语言十分简介,人物的对话没有写明具体表情,只是“公曰”、“对曰”,交代了说话人而已。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及表情需要我们体会上下文语境才知道。我让大家不妨合理想象,加上表情。这样做既有利于背诵,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人物描写具体生动地表达。

要让学生加好表情描写,自己首先要想好如何加好。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先研透教材。因此,备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在文章中做出了相应的批注。

“何以战?”——曹刿是个有才之人,和鲁庄公说话,他肯定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注意把握说话的语气语调。微笑吗?不,他们讨论的是打仗的大事,微笑不好,不够严肃,这里应该是严肃的表情,慎重尊重,又有商榷的口气。这样既体现对战事的关切,注意自己的身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自信满满,随口而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早就成竹在胸,究竟什么是关键条件,他心知肚明,他慢慢地摇摇头,表示否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侧耳倾听,声色凝重,听罢,依然摇头,他可能还说了:“这也不是作战重要的条件啊,能说说你对百姓都做了哪些吗?”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庄公低头沉思了片刻,还有什么呢?他突然像有了重大的发现,怎么把最重要条件忘了,他觉得他有更大气一点的公平意识,处理一切案件都很慎而又慎,真正考察事件真伪,弄清实际情况,绝不徇私情,真正从百姓利益出发,取信于民??他抬起头凝神远望,仿佛忆起自己焚膏继晷,夙夜在公处理案件的情景。他深情款款地说。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课后反思】曹刿论战_语文_初中_崔薇_3705230064

《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上以自学互助为主,借课本剧表演深入。本文所设计的的教学方法主要想体现“自学互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多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学间互助交流合作为主要形式,从诵读到理解,从词句的记忆到文意的理解,都是如此。两位同学课本剧的表演主要是在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有了一定了解感悟后,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一步。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示范诵读,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指导不够细致,背诵的引导还嫌粗略。要想在一节课完成所有环节,就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这样课堂才会显得轻松,效果才会更好。

1

…… …… 余下全文

篇六 :最新精编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 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

教学方法上以自学互助为主,借课本剧表演深入。本文所设计的的教学方法主要想体现“自学互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多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学间互助交流合作为主要形式,从诵读到理解,从词句的记忆到文意的理解,都是如此。两位同学课本剧的表演主要是在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有了一定了解感悟后,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一步。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示范诵读,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指导不够细致,背诵的引导还嫌粗略。要想在一节课完成所有环节,就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这样课堂才会显得轻松,效果才会更好。

1

…… …… 余下全文

篇七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这几周二年的孩子们学习了《曹刿论战》和《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与之前相较,我发现如今孩子们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跟着文章思考,并且会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曹刿论战》时我先介绍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在一起翻译作品时,大家提出了各种问题。先是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展开讨论,是三鼓之后开战还是击三次鼓,一边击鼓,一边作战?为什么强大的齐国不直接作战却等着三鼓之后,后又对曹刿的才能提出质疑,“夫大国,难测也”,为什么曹刿就凭决定击鼓的时间赢得胜利?众说纷纭。

虽然一些问题我知道答案,但是具体的所以然我还真没特别的把握帮孩子解答,最后查了些资料知道当时齐国的大将是他们熟知的“分金齐鲍叔”的鲍叔牙,大家明确了时间点是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虽然开始瓦解但仍存在,击鼓一是为了提醒我军准备出击,调度军队,二是告知对方要进攻,三鼓之后开始作战。并简单介绍了文章简略提到的战争部分,曹刿怎样运用战争中的“夫战,勇气也”,机智的战胜了强大的齐国。一双双求知的小脑袋才一副就此罢休的了然样。并且高度赞扬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有的同学还提出鲁庄公也不错,作为君王虽然高高在上,但起码他能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才最终让结局逆转。孩子们都有收获。

学《愚公移山》的时候各种问题又开始讨论啦,为什么愚公不开凿隧道,为什么结局要有神仙帮助,不帮助他能否成功,有的还提出结局大力神的帮助只是作者的美梦,对愚公恒心的肯定。孩子们的思考让他们对下文更有兴趣,更积极的去翻译探究文字,我会继续听他们奇思妙想的提问,和他们共同学习讨论,希望我们都能学到愚公知难而上,不怕困难的坚持和勇气。

…… …… 余下全文

篇八 :最新精编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曹刿论战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

首先,语文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的文章要求学生诵读,以便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教学设计用诵读贯穿全过程,读时由浅入深,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说,主动地探究,积极地交流,能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课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分析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而且分析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也很重要。这样就能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样。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其次,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表演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文言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分析,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审美情趣。本设计的“学生探究”主要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三、语文教学是充满亲和力的过程,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本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一种心理很安全,思想很自由,环境很宽松,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上课。学生愿意想、愿意说,敢想、敢说,创造了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教学效果良好。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