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六国论教学反思

《六国论》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六国论》是苏老泉的一篇史论。其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教学上都堪称范例。这篇论文篇幅适中,文言现象非常典型,可以针对重点语段进行应试训练。

本篇课文虽然不长,但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主旨,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这当然不是难事,这种故事性的背景学生都爱听。我的安排是先在导入之中就把六国破灭的背景给做个简单的概括,然后再联系课文具体介绍六国灭亡的原因;再具体讲授文章内容时再穿插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但是文言文中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教学环节,省又省不掉,讲,学生又不爱听。这就是文言字词的讲解,包括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教授本课的过程回顾:

1、完整地实现了教案计划的步骤,条理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突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活跃。

2、疏通文言字词部分进展较顺利,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思考对“赂者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论证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二是探究“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的论证是充分有力的还是有漏洞的。第一个环节进展比较平,缺少特色。第二个环节引导得较好,所以比较成功,学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因此在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一改前面的教法,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2、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如孟子的“仁攻”、“舍生取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墨子的“兼爱”、“非攻”,庄子的善辩,都应该是学生从中汲取的精华。细细回味本堂课其实 1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六国论》教学反思

《六国论》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张松山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本次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集体备课,编写出学案,印发给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放手由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同学们解答质疑,教师再作补充总结;最后延伸迁移巩固本文的重要知识点,仿写议论文。因此本文的学习目标就定为: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2、掌握重要字词句和用法;3、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和论证严密的特点;4、模仿本文写一次作文。

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0分钟)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3分钟),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20),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1、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2、模仿写作一篇作文。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

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1、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前置,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要编好用好学案;2、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集体备课的合作,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3、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4、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六国论》教学反思

《六国论》教学反思

姚伟春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本次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集体备课,编写出学案,印发给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放手由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同学们解答质疑,教师再作补充总结;最后延伸迁移巩固本文的重要知识点,仿写议论文。因此本文的学习目标就定为: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2、掌握重要字词句和用法;3、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和论证严密的特点;4、模仿本文写一次作文。

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0分钟)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3分钟),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20),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1、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2、模仿写作一篇作文。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

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1、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前置,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要编好用好学案;2、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集体备课的合作,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3、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4、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观看《六国论》教学视频的反思

观看《六国论》教学视频的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史论。其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教学上都堪称范例。这篇论文篇幅适中,文言现象非常典型,可以针对重点语段进行应试训练。本篇课文虽然不长,但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但是文言文中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教学环节,省又省不掉,讲,学生又不爱听。这就是文言字词的讲解,包括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以上是我对这课的教学的一些认识。

通过观看山东崂山一中李红梅老师的教学视频,我又有了一些感触和反思。首先关于教学的过程有如下感受:

1、条理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突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课堂上学生的思考非常活跃。

2、疏通文言字词部分进展较顺利,通过学生频繁朗读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3、第一个环节进展比较平,缺少特色。第二个环节引导得较好,所以比较成功,学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因此在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

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2、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如孟子的“仁攻”、“舍生取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墨子的“兼爱、“非攻”,庄子的善辩,都应该是学生从中汲取的精华。

3、文言文教学同样承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六国论》的有关教学资料

六 国 论 苏洵

一、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二、文本疏通

第一段

六国破灭①,非②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赂秦而力亏③,破灭之道也。【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或曰:“六国互丧④,率⑤赂秦耶?”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曰:“不赂者以⑥赂者丧,盖⑦失强援,不能独完⑧。故曰‘弊在赂秦’也!”【(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文言现象】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六国论教学设计定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

2、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4、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 他的文风雄辩,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有诗称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论,是一种论说文体,“论者,议也。”六国论,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2、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3.写作背景:

…… …… 余下全文

篇七 :【河东教育】20xx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2 教案9《六国论》第一课时]

六国论 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并如实地记录下历史瞬间、把握未来。苏询的《六国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同属于第一板块“后人之鉴”,通过两篇论述兴亡的史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借古讽今的真知灼见。

结合专题板块要求,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朗读,疏通词语和句子,生提问师引导释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苏洵梳理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领略文章的气势。在课堂安排上,抓住诵读这一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扫清文言基础障碍,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领略磅礴的气势,在读中鉴赏论证结构和各种论证方法。从内容上,抓住论证的中心“赂”字,连缀全文的结构,贯通历史与现实。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

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2. 通过集体和个人诵读相结合,学生能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品味朴

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3. 通过交流诵读体会,学生能鉴赏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下列重要实词的含义: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

当、礼、宜、故事、颠覆,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得、非、或、相、势,掌握文中重要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 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

的关系,了解六国破灭的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从中总结历史教训。

3. 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课时安排

…… …… 余下全文

篇八 :闫秀霞《六国论》教学设计

课 题: 六 国 论

备 课 人 : 城 头 高 级 中 学 闫 秀 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意思及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

2.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

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

观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举例、对比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自学,质疑

一.作者简介(查阅资料,填空,记住内容):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 、 合称“三苏”,

他是 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 他的文章见解精辟,语言古朴劲健、凝练隽永,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其善于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二.文体介绍(注意识记):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

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政论和史论两种。

三.背景补充:

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

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