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与反思

?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与反思

2月13~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宿舍用重锤杀害了他的四个同窗舍友,制造了一起全国高校罕见的令国人震惊的骇人听闻的四人命案。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马加爵事件,对他自己,对他的家庭,对死难者及其家人,对我们的教育都是一个悲剧,教训十分惨痛,发人深省。 “马加爵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大学生的马加爵存在哪些人格缺陷和不解的心结?”“风华正茂的马加爵又为什么会去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同学?”“马加爵事件留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本文就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作些分析。

一、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杀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马加爵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有障碍的,即病态的人格和扭曲的性格。他的人格障碍类型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形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累积过程,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良心态的累积,它的发生与幼年的心理发育不良、儿童期精神创伤及成长经历中人际关系的失败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发育不良源于早年亲子关系的失败,主要表现亲人对孩子的需求的误读或漠视,即他的情感依附对象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所表达的含义,不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合适的反应。

(一)表面朴实却敏感多疑,极度自卑

在父母眼中马加爵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在中学老师眼中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诚实、朴实的青年。表面朴实的他对他的外表、家庭及周围的同学很敏感,他具有严重的自卑情结。他觉得自己家族里几个兄弟姐妹,人人都比他强,很是自卑。在信里他写到“虽然是大学生,我却绝对不能与十哥相比,心里很沉重”;在学校里,他也觉得很沉重,“读书读到哪年才能出头。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他的班主任认为,马加爵自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经济上的贫穷,一个是因为其貌不扬的外表。不仅如此,马加爵的自卑还表现在他从不愿意和别人提及他的家庭,每当说起这个话题他总是会借故躲开。性格内向的马加爵几乎没有和班里的女生聊过天,也从不主动和女生说话。他越发变得敏感多疑。他后来发展到怀疑一切,变得有些神经兮兮,而且脾气越发暴躁乖戾。有时其他人在宿舍一起说笑,他就认为笑声中包含对他的嘲弄,为此少不了动怒、吵架、摔门。奥地利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情结》一书中说:严重自卑是导致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 …… 余下全文

篇二 :马加爵案件的分析和思考

马加爵案件的分析和思考

0991931 电子政务 马燕茹 “马家爵事件”虽然早已“既往矣”,但事件背后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却值得我们不断地推敲和反思.马加爵杀害四名同窗的原因及整个事件给社会带来的的思考与启示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分析的焦点。

确实,从依据刑法定罪量刑的角度看,该案在适用法律上并不存在困难,是一件普通的故意杀人罪案件;但是,从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角度看,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什么?谁来对事件负责?负什么责?又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这样的问题虽然复杂,却应当是整个社会不得不认真反思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未来,充满朝气的群体,从犯罪人的社会分层来讲,大学生属于低犯罪率的群体。尽管这样,就全国的情况看,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出现了一些震惊全国,令人难以相信是大学生实施的犯罪案件,要解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必要回顾一下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19世纪末以来,关于犯罪原因的通说是实证学派的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个体的生物、心理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新古典学派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结果。综合这两种理论来分析马加爵案件,可以看出大学生犯罪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文化适应的因素。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应对种种文化适应,面对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知识、陌生的校园生活、陌生的城市(对农村学生和外省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消除这些陌生感,就会产生文化的不适应性,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二、 文化交往与认同的因素。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大学生最经常的交往活动,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同学之间会形成文化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不能被他人认同或容忍,就会导致自卑、敌对、狂躁的心理,甚至出现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迁怒于同学的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

…… …… 余下全文

篇三 :马加爵事件背后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张秀菊 201102041113

马加爵事件背后的思考

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铭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大学几年从未伸手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用善意的谎言赢得父母的安心,“我很好”永远是他带给父母的的安慰。他是一个体贴懂事的孩子,母亲掉了100元辛苦钱,他用自己做苦力赚来100块,故意丢了被母亲捡到,以慰母亲。他是一个聪明踏实、刻苦学习的孩子,曾拿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大赛二等奖。他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孩子。他是一个无限包容的孩子,面对同学的无数次鄙视欺凌他都坚韧忍受。他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孩子,努力学习之余不怕辛苦,多处打工,他的行动最好的诠释了什么是自立自强的品格。 马加爵,这样一个孩子,试想将来会是怎样一个命运,一番未来?是啊,一个原本可拥抱光明未来的孩子,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杀死室友,在这,我不想用残杀,如果说结束人的生命是残忍的,那糟蹋人的人格所带来的伤痛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悲剧是因为被贫穷打败吗?是因为相貌土气而屡遭碰壁吗?是因为不堪忍受生活负重而走向歧途吗?了解后便知晓,带给人最大的伤痛是什么! “什么苦楚,什么贫苦,什么艰辛的生活,我可以忍受,其他人歧视蔑视我,我也可以忍受”可当他自认为一向关系不错的朋友也开始轻贱他、蹂躏他的人格时,他的心彻底冷死、灰死了!周围还有温暖吗?社会还有关爱吗?人格还有平等吗?他再苦再难并不奢求什么,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甚至认可都

谈不上。但他的感恩、懂事、包容、自强最后换来的是什么?人啊,醒醒罢,最残忍的事莫过于对他人人格的践踏,破灭他人的希望。我常想,人为什么活着?爱字当前!是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是为了挑战自我而品位快乐,是为了追逐梦想……不管为了什么,支撑我们扛过困难的原始动力是什么,支撑我们走到最后最大勇气是什么,没有爱将是怎样呢一片冰冷与漆黑。渴望爱与被爱是人的天性,是人最美的天性,可当这种天性被拥有同种天性的同人所践踏时,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我们渴望被尊重、被认可,为什么就不能用简单的言语、行为去成全别人的渴望?人类所有悲剧都是自己造成的!不反思,何以创美好与和谐?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与反思

?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

? 2月13~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宿舍用重锤杀害了他的四个同窗舍友,制造了一

起全国高校罕见的令国人震惊的骇人听闻的四人命案。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马加爵事件,对他自己,对他的家庭,对死难者及其家人,对我国的教育都是一个悲剧,教训十分惨痛,发人深省。 “马加爵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大学生的马加爵存在哪些人格缺陷和不解的心结?”“风华正茂的马加爵又为什么会去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同学?”“马加爵事件留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下面是一些关于马加爵性格的详细分析。

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杀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马加爵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有障碍的,即病态的人格和扭曲的性格。他的人格障碍类型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形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累积过程,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良心态的累积,它的发生与幼年的心理发育不良、儿童期精神创伤及成长经历中人际关系的失败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发育不良源于早年亲子关系的失败,主要表现亲人对孩子的需求的误读或漠视,即他的情感依附对象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所表达的含义,不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合适的反应。

(一)表面朴实却敏感多疑,极度自卑

他具有严重的自卑情结。他觉得自己家族里几个兄弟姐妹,人人都比他强,很是自卑。在信里他写到“虽然是大学生,我却绝对不能与十哥相比,心里很沉重”;在学校里,他也觉得很沉重,“读书读到哪年才能出头。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不仅如此,马加爵的自卑还表现在他从不愿意和别人提及他的家庭,每当说起这个话题他总是会借故躲开。奥地利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情结》一书中说:严重自卑是导致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二)渴望温暖、友爱、却不被人接纳,缺乏安全感,灵魂深处非常孤独

性格孤僻的马加爵有两个特点,一是他平时把头发有意理得很短,这样让人看起来比较凶悍。二就是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网浏览并下载武侠小说。也许只有这样的方式和这样的夜晚才能让他找到安全感。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关于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与反思

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与反思

2月13~15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宿舍用重锤杀害了他的四个同窗舍友,制造了一起全国高校罕见的令国人震惊的骇人听闻的四人命案。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马加爵事件,对他自己,对他的家庭,对死难者及其家人,对我们的教育都是一个悲剧,教训十分惨痛,发人深省。 “马加爵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大学生的马加爵存在哪些人格缺陷和不解的心结?”“风华正茂的马加爵又为什么会去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同学?”“马加爵事件留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本文就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作些分析。

一、马加爵的心理人格分析(杀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马加爵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有障碍的,即病态的人格和扭曲的性格。他的人格障碍类型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形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累积过程,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良心态的累积,它的发生与幼年的心理发育不良、儿童期精神创伤及成长经历中人际关系的失败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发育不良源于早年亲子关系的失败,主要表现亲人对孩子的需求的误读或漠视,即他的情感依附对象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所表达的含义,不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合适的反应。

(一)表面朴实却敏感多疑,极度自卑

在父母眼中马加爵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在中学老师眼中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诚实、朴实的青年。表面朴实的他对他的外表、家庭及周围的同学很敏感,他具有严重的自卑情结。他觉得自己家族里几个兄弟姐妹,人人都比他强,很是自卑。在信里他写到“虽然是大学生,我却绝对不能与十哥相比,心里很沉重”;在学校里,他也觉得很沉重,“读书读到哪年才能出头。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他的班主任认为,马加爵自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经济上的贫穷,一个是因为其貌不扬的外表。不仅如此,马加爵的自卑还表现在他从不愿意和别人提及他的家庭,每当说起这个话题他总是会借故躲开。性格内向的马加爵几乎没有和班里的女生聊过天,也从不主动和女生说话。他越发变得敏感多疑。他后来发展到怀疑一切,变得有些神经兮兮,而且脾气越发暴躁乖戾。有时其他人在宿舍一起说笑,他就认为笑声中包含对他的嘲弄,为此少不了动怒、吵架、摔门。奥地利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情结》一书中说:严重自卑是导致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 …… 余下全文

篇六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马加爵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车辆工程081 韩越

虽然马加爵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可是同为高校学生,我还是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马加爵事件背后的原因。

看了马加爵事件的相关资料,看到了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马加爵事件的分析,看到了不同记者写的文章,大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我认同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的“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综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导致马加爵杀人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有其社会大环境的作用,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缺少同情、温暖、友爱;有其从小生活的环境与进入大学后环境的极大反差的作用,比如,在村子里,大家都知道马加爵学习好,一般人都以学习成绩评价一个人,农村更是如此。对于村子里这唯一的高才生,大家见了面一定是友好问候,那么马加爵看到大家的友好,心中自然舒畅,至少不会有被人冷落嘲笑的感受,对于别人的友好,他至少没有理由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可是上了大学,村子里唯一的高才生变成了很多高才生中的普通一员,再加上大学里不是单单靠学习成绩生活的,同学们也没有必要和理由要夸他,赞美他,这与以前别人对他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不再是生活中的主角,他很不适应这样。有其人格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有其归因问题,如他和同学之间有矛盾了,总是觉得别人嘲笑他,把原因都归给他人,却很少反省自己。

一种行为的发生,往往存在很多原因。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我想重点阐述一下人际沟通在马加爵选择用杀人方式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看完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和对其父母的采访,以及他写给十四叔十四婶的信,我觉得马加爵在与人沟通的能力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而这种沟通上的问题,是导致最后杀了四个同学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来看下他与家人沟通方面的问题。在采访中,马父说“马加爵只在20xx年回过一次家,以后便只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打过电话,他说他想利用放假时间在云南打工挣点钱…我们很后悔,一直以为他在云南一切都平安无事,所以也很少打电话找他,每次都是互相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哲学思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ppt.Convertor

“马加爵事件”背后的教育反省

马加爵是云南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曾经是村民、父母、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秀学生,如今他从一个优秀的学生蜕变成一名行将走向刑场的杀人凶手,不管其成因如何复杂,但多少折射和暴露了我们当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显然,如果我们不从教育的角度加以深刻反思,也许将来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可怕的“马加爵事件”的再次发生,那样不但将是中国教育的灾难,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全观“马加爵事件”的发生,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教育应该做如下反省。

第一, 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脱节了?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出生与成长最为密切的地方,父母显然是孩子接触最早、

影响最大的“老师”。无论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大学高等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始终应该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父母不能仅仅负责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更应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可是,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家庭父母往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教师是教育孩子的最好人选。事实上,现在的学校尤其是大学不再象过去那样是典型的“象牙塔”、“伊甸园”了,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加之商业与市场经济的渗透,学校校园充满了浓郁的社会氛围,其中不乏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很显然,完全依靠学校来承担教育的功能是有局限性了。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家庭和父母是否也应该多配合学校来一同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呢?类似“马加爵事件”在社会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我们当前的教育已经人为地割裂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二, 我们的教育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是否失衡了?

教育是面向人类未来的事业。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简单地说,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是追求理性价值即完善个人的目的性价值;二是追求工具价值即社会功利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八 :马加爵事件的“社会学解”

马加爵事件的“社会学解”

20xx年云南大学发生了一宗骇人听闻的命案,23岁的农村大学生马加爵很有计划的把他宿舍内的4个好朋友一一杀掉,把尸体藏好然后潜逃,然而天网恢恢,最终他还是落网然后被处于极刑。但他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一句话就可以让“天之骄子”抡起罪恶的铁锤砸向朝夕相处的同窗?这里面应该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学原因。

1. 环境落差让他自暴自弃。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同步、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不同步,逐渐拉大了城市和农村的距离,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人们的心理距离也随之被拉大了。这是造成“环境落差”的根本原因。但是,“环境落差”不能成为自暴自弃的借口。 这样的反思是片面的,这里有个不难理解的外因与内因的问题。马加爵事件只是不适应“环境落差”的一个极端表现的特例,我们在反思时决不能把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归咎于环境落差,应该主动融入环境。如果像马加爵那样,因为文化冲突、生活方式的冲突就排斥新环境,把内心封闭起来,就会变得孤僻、与人积怨越来越深,最终走向歧路乃至邪路。不应归咎于“环境落差”,而要着重思考人应该怎样适应“环境落差”。

2. 虚拟的网络世界,没有体温 。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人际互动网,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注定不是“独居动物”。尤其现代社会的发展,做任何事更强调协作性和团队性,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正常、良性的交往,但是很多人并不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在人际交往中“不合群”的人,也就是说比较孤独的人,常常容易出事。人是群体活动的,朋友是“救生圈”,心里有苦闷向朋友倾吐出来,朋友给点慰藉,事情就过去了。他缺少倾诉对象, 这样的人就很危险,容易走极端。“合群”的人大多居于主流地位;“不合群”的人大多居于边缘地位。居于主流的要主动欢迎、邀请、引导居于边缘的人参与主流的活动,尽量减少边缘的面,还应该适当参与边缘人的活动,从而增强沟通、了解和理解。作为边缘人也应当自觉融入群体,改变自己孤独的处境。“独坐不堪朝与夕”,孤独的滋味不好受,孤独久了性格就易孤僻。 马加爵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败下阵来,就开始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加淡漠,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