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在这一回中,作者让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登场亮相,他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由于这是一篇古代的小说,有些词语的使用学生感到很陌生,所以理解起来比较有困难,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了以下的感触。

一、讨论环节过分强调了能力形成,忽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对王熙凤的刻画上,可谓是极尽笔力,多方渲染。尤其对她的外貌描写更是浓墨重彩,对服装、衣饰、头饰,面容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借助这些,形象地透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能力,就安排了对这一部分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来把握人物性格,以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以为,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会比较准确地理解人物,但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或语塞,不知怎么概括,或概括出来的与文本意义距离太远,比如,有几个同学说王熙凤华贵、美丽、干练,缺少对人物内质的挖掘。在课上,我只好补充讲解了当时社会对穿戴的审美标准:比如说李渔的“衣饰贵与人相称”等,而不是像王熙凤这样。接着又补充了原著中王熙凤狠毒贪婪的性格的佐证材料,学生才逐渐理解了人物性格,花费了大量时间。课后 ,我反复思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终于明白,新课程虽然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知识去单纯培养所谓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领悟是离不开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缺少对于衣饰文化的了解,缺少对原著的了解,单纯孤立的借助于一段肖像描写去完全把握人物性格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二、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须落实到实处

一味地呈现知识性结论会是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恰恰是不确定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性的状态。教师可鼓励学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大胆寻求开放性的答案。文学作品尤其如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了基于文本意义的解读和挖掘,归纳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比如庸俗、贪婪、狠毒、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等,程式化的解读了文章,分析了人物。虽然符合教参,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却缺少了课堂中最鲜活东西——个性解读。压抑了学生思维,阻挡了学生固定圈子的脚步.其实,我也设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视角,来谈一谈对王熙凤的认识和评价。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角度就会更丰富,认识也会更全面,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更易于学生形成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一种生命的成长,但是,我把课堂结构设计的太满了,分析过程按部就班,条分缕析,造成开放性探究时间的缺失,只得让学生在课下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或写成小文章,没有把开放性思考落到实处。课堂上开放性不足,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的削弱,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开放性教学政策需落到实处。

…… …… 余下全文

篇二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1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老边高中 宋佳艳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一、引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 …… 余下全文

篇三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课之评析

福州高级中学 范云芳

《林黛玉进贾府》是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一篇,这个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通过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鉴赏小说能力。本堂课能从单元重点出发,深入地分析、解读文本,把对林黛玉形象的分析,作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篇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首先,教材处理上,本堂课以“渐进式”人物塑造手法为线索,贯穿林黛玉性格分析,达到落实学科思想、教授学科方法双赢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更要教会学生鉴赏方法,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对林黛玉人物形象之分析,在把握人物性格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渐进式”人物塑造手法。先明确“渐进式”手法的定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再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分析、归纳人物的性格,使学生认识到,小说正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塑造人物形象,这种“渐进式”人物塑造,使得原本朦胧模糊的林黛玉,一步步地走向前台,形象渐渐清晰,性格也在这种“渐进”中逐步丰满、复杂,成为一个真实的人。这种教材的处理,使得整堂课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方法上,本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课堂教学重在学生“学”,在教学设计上,努力做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中仅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设计了诸多开放性问题,旨在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尊重他们的个性解读,师生互动,教师宏

观掌控,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附本课教学设计点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 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小说刻画人物方法。

(2) 了解小说通过渐进式人物塑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有层

次地展现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容貌、神态、风度。

…… …… 余下全文

篇四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四重奏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反思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空泛、乏味、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师生双方都不愿见到的。教师应搭准《语文课程标准》的脉搏,潜心钻研,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对话、挥洒激情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本节课,学生在“动”、“读”、“品”、“笑”中,成功演绎了一曲美妙的、和谐的课堂交响乐。

[关键词] 动 读 品 笑

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老舍先生也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因而,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教《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一文时,笔者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角度,透过文本语言的表层面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获得了较大成功。教后反思,主要在课堂上做到了四点:

一.让学生“动”起来:

古西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已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而,课堂教学第一步是点燃学生的思维,引爆学生的兴趣点。

1.故布疑阵,吸引兴趣。主要基于两个因素的考虑:一是,听课老师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故第一步是“解压”。二是,将课间学生松弛的心迅速拉进课堂。于是,上课伊始,我就故弄玄虚:“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望笑纳——”话未说完,就如平静的湖面投进一粒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略施小计,立竿见影,一方面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弦。另一方面,心与心的初次碰撞,就给学生一个直觉感受:我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这些,都为下面教学的成功展开铺平了道路。

2.投石问路,点燃思维。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欲,要让课堂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于是,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慢慢地引导他们参与进来,悄悄打开他们关闭的心扉。如:“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哪三个主要人物?”“肖像描写包括那些内容?”“课文中有哪些典型的,能够凸现、彰显人物性格特征的肖像、语言描写?”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的交流解决,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五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读书与教研中成长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后反思

高一语文组 贾丽

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更是要过硬。“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选择讲《红楼梦》的有关课文去讲授,确实也较为不易。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有限,我先从学习入手。我自己认为对《红楼梦》的研读很浅,要想讲好这一课,必须要有阅读的积累。我搜集浏览了许多有关的教学设计,又买了好几本关于红学的书。先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引用的评论看起,脂砚斋评点本、王蒙、周汝昌、李希凡、蔡义江、冯其庸、刘心武等大家的论述我都找来读。时间有限,我就择其重点来看,在不断地反思、试讲和同组的老师交流们之后,我有了灵感的火花。我认为这样才真的把这节课悟透了,讲精了。有人说,经典的魅力是什么,就是一本书耐得住反复地读。认真地准备这一节课,我才真正地发现了《红楼梦》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我研读它的兴趣。未读完的书,我将用心地细细品。因为备课的充分,我才有了讲课时的自如从容,才有了丰富的师生对话。这使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读书学习才是成长的基石。

《红楼梦》本身博大精深,如何能讲得深入浅出,也需要一番精巧的设计。当时,我只是从课文本身的魅力和丰富性的角度选择了本课,于是也就选择了开始更深入的研读。收获最多的还是教学实践和教研反思中的所得。具体如下: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才能把握课文的重难点。

这一课有很多的教学重点,到底选择哪一个重点才能讲到课文的精要之处,以便有以点带面的效果是我始终琢磨的的问题。我参考了各种教学设计,最终选择了从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重点。又把人物的形象置身于彼此心有灵犀的见面情节基础上,使整个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情境,在这种情境之下,又强调出视角不同,所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也不同。比如,我指引学生从贾宝玉、王熙凤和众人眼中去品读林黛玉;又从林黛玉和众人的眼中去看贾宝玉。

…… …… 余下全文

篇六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昌黎汇文二中 孔丽君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在这一回中,作者让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登场亮相,他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其中作者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刻画传神,揭示其性格入木三分,我安排了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研究人物性格及表现人物手法”确定为该课教学目标,并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了三个环节:

1、阅读研究课文中对王熙凤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探究描写人物手法,领会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3、开放性研究讨论:王熙凤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力贴近新课程要求,通过看录象、读课文,讨论、点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人物的研究上,并且在学生对人物性格理解有难度的地方适度、适时地与原著进行了链接,过程环环相扣,可谓是滴水不漏,而且课堂气氛活跃,目标也得到了比较充分地落实,但是,课后思考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

一、 讨论环节刻意贴近新课标,过分强调了能力形成,忽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对王熙凤的刻画上,可谓是极尽笔力,多方渲染。尤其对她的外貌描写更是浓墨重彩,对服装、衣饰、头饰,面容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借助这些,形象地透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能力,就安排了对这一部分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来把握人物性格,以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以为,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会比较准确地理解人物,但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或语塞,不知怎么概括,或概括出来的与文本意义距离太远,比如,有几个同学说王熙凤华贵、美丽、干练,缺少对人物内质的挖掘。在课上,我只好补充讲解了当时社会对穿戴的审美标准:比如说李渔的“衣饰贵与人相称”等,而不是像王熙凤这样。接着又补充了原著中王熙凤狠毒贪婪的性格的佐证材料,学生才逐渐理解了人物性格,花费了大量时间。课后 ,我反复思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终于明白,新课程虽然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知识去单纯培养所谓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领悟是离不开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缺少对于衣饰文化的了解,缺少对原著的了解,单纯孤立的借助于一段肖像描写去完全把握人物性格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 …… 余下全文

篇七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材让我唏嘘,怎样在短短的几课时,把这篇文章讲全讲好?这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作为一部古代小说,《红楼梦》的有关文学常识不得不讲,作者介绍,社会背景,等等,这些文学常识都要为同学理清楚。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言文字的感觉,楼梦》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近文字,走进文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多病”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样,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1、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2.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情况来看,的积极性,生主动探究、点评情况来看,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3.需要改进之处(1 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

…… …… 余下全文

篇八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反思

《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颇深。这个片段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着重写了王熙凤的衣着和语言,却将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本篇课文文字不多,但文中语言和现在的语言有很大的距离了。学生对王熙凤的服饰、外貌部分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理解王熙凤的美丽热情的外表下真实的性格特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取得了一点的实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要当好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更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所以我将结合本堂课的教学,来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现代技术媒体的独特作用的。

首先,以现代技术媒体作工具,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上课之前,我先下载了《红楼梦》电视剧主题歌曲《枉凝眉》,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融入到课文学习之中。在教学中,因为文章文白相间,所以,我下载课文mp3朗读,学生听读教读并思考问题:1、文中主要是写谁?从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描写?2、用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概括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各抒己见,与同伴交流,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这一片段的描写,不仅写得细致,而且还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特点,活脱脱一个泼辣张狂的“凤辣子”形象跃然纸上。课堂上,学生在自己进行语文学习的同时,也成为他人学习语文的指导者,通过交流与分享,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我以现代技术媒体为工具,关注学生,把握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语文课堂,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都不断提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