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在《抗日战争》一课上完后,我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课堂活动”,先设置一个问题“日本人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对同学们回答得结果感到很受震动,学生选择“残忍”一词的竟达81﹪。

面对这个现象我又把课前收集到的相关素材,并精心制作的一本特殊的日本侵华老兵的的“相册”(见下图),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发表一些见解。

这个“相册”向学生展示了关于一位老兵的故事……画面一上这位老人生于1912年,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画面二是一个极其普通但又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那位站在可爱的儿女中间、长相忠厚的男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画面三中反映的是25岁的他应征入伍,脸上多少还有些稚气。接下来画面四、五看到的则是侵华期间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幕幕血腥的场景——以中国人为“活靶子”的刀劈、砍杀训练。毫无疑问,这时的他已经完全由一个单纯的青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鬼”。战争结束后,这个日本兵安然回到国内没受到任何审判。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却经历了四十多年良心的谴责。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年愈古稀的老人真诚忏悔,毅然出版了自己当年侵华期间写下的《阵中日记》(即《东史郎日记》),正像他在序言中说的那样,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战争的真相。”之后,老先生多次来到中国,向中国人民真诚道歉。画面六就是他在南京大学面对一万多名南大学子深深鞠躬,再次谢罪。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讲到这里,学生才恍然大悟,相册上的这位日本老兵就是大名鼎鼎的正义的东史郎老人。看到学生仍沉浸在东史郎的故事情境中,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看了这本侵华老兵的相册,你作何感想?你觉得在那场战争中,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变成了魔鬼?对于一个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挺身指证日军暴行,你会原谅他吗?解释你的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课教学反思

朱朝华

本单元的中考考点共有6个: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较难记忆。且在复习中要能够理清历史事件间的关系,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这么多的任务难度很大。在教学时,主要分为三种教学方式:一是促进选择的教学方式,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最基本的知识点。二是组织的教学方式,即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组织成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三是促进整合的教学方式,即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汇贯通。因此本课的教学也相应地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在出示了中考范围之后,将6个事件按发展线索划分为两类,给出本课内容的框架,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总的认识,然后梳理具体知识点。在梳理时,先给出具体要求,然后由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相关内容,这样使学生重点关注需要掌握的知识,而忽略无关信息,减少无关信息对学生记忆的干扰。在每个事件中间用一些过渡语言,提示学生思考这一事件对后面事件的影响及事件间的关系。

然后,设计了一个学生的活动,要求学生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把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用箭头连起来。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而且步步深入,能将知识点组成一个有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迁移。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是检查学生的复习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在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从课堂学生表现来看,本节课的效果比较显著,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比较明确,知识的迁移能力也有增强。由此可见在历史复习课中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是有助于增强复习效果的。由于上本课时,是首次将知识可视化工具用于复习课的教学,所以部分学生对如何运用这一工具还不是很清楚,如果在课前能对学生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培训,则效果会更好。

…… …… 余下全文

篇三 :全民族的抗战教学反思

《全民族的抗战开始》教学反思

锦州四中 贺媛

进入学校任教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在这八年中,在反复的备课、上课和课后的反思中,我不断地成长。特别是每一次的大大小小的展示课、比赛,更是给予我进一步精细的研读课标、教材和学生的机会,让我的成长更快 。所以我更加珍惜这次比赛所给予的我有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主要有: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理清线索

《全民族的抗战》是岳麓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既是着九、一八事变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全面爆发,也是侵略与反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包含四个子目:一是“七七事变”,二是“南京大屠杀”, 三是“血战台儿庄”,四是“百团大战”。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对课标的研读,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我把它作为是授课的第一部分;随着日军的侵华,在中国内部形成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国共两党的联手领导下,中国人民一起来抵抗侵略,另一条是日军在中国的滔天暴行,我把它们作为授课

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2、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八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求知欲较强,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归纳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将七七事变的内容变成相关的几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再强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由此引出全民族的抗战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归纳出七七事变的影响。

两个战场的抗战主要就是当时的重要战役,我首先出示学习战役的方法,之后通过视频和教材,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掌握。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全面了解了中国全民族的作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从记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解放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是情感升华,通过向学生们展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再现历史画面,通过观看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情景烘托、营造氛围,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了解历史的真相,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服务现实。抓住了“以史为鉴”,学史的本质作用,挖掘其潜在深层的现实意义。历史终究是服务现实,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参与“一师一优课”赛课赛课评比有感

此次参加“一师一优课” 评比活动可谓受益匪浅,既感受到参与过程中苦乐并存的充实感,更有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总的说来反思如下:

1.活到老、学到老,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你百分百的精心备课,总难免有反思改进之处,课后的教学反思的确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利于我们职业生涯的专业化成长。

2.自身教学过程的反思

①在时间的把控上,似乎有点赶课的嫌疑,没有了平时上课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的那种完全的控制感,学生参入的谜语竞猜的互动环节是体现学生主体、激发其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我投入的时间显得有点仓促。

②如果以鸡头、猪肚、凤尾作为教学过程的充实度标准的的话,我认为自己在猪肚这一块的充实度还不够,成功的教学在以精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出和谐、轻松而不失紧张团结的教学氛围后,更多的浓墨重彩应体现在中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应像猪肚一样厚重,有高潮迭起的层次感,但我感觉我的教学中段还未达到这种效果。

③体饱满度及其态身势语言也是辅助传达教学信息、调节课堂氛围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包括精神饱满度、感染力;音调的抑扬顿挫性;教室走动的频率及时机;神态的亲和力;和学生自然到位的眼神交流等等。上完课后感觉在这方面有较大的顿挫感,感觉上课过程中自己的走动很机械,似乎是为完成教学互动一种任务式的走秀。上课前准备过程的些许劳累也带到了课堂吧,自我感觉未达到

最佳的的一种精神状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吸取教训,注意这些细节性的东西。

④教学中觉得以下地方我比较满意:很好的整合了历史视屏资料进入正课的学习,如平型关大捷、中国远征军与孙立人将军等,现场我也仔细留心下,学生在视屏学习过程中比较专心,显得饶有兴趣,眼神中可以透露出某种求知的闪耀的光芒,注意力达到了我预期的期望。这进一步让我坚信:历史教学中适当的穿插精当的辅助性视频是可以达到增加学习直观性、提高学习的效率的目的的,对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五 :《全民族抗战开始》教学反思

《全民族抗战开始》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讲解、设疑、激趣等方法的使用,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则通过阅读,标注,合作,讨论,探究,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多种学习方法,成为课堂的主体。

八年级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归纳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将七七事变的内容变成相关的几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再强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由此引出全民族的抗战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出七七事变的影响。通过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淞沪会战的学习,点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的作用,为最终抗日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最后是情感升华,通过向学生们展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再现历史画面,通过观看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情景烘托、营造氛围,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了解历史的真相,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服务现实。抓住了“以史为鉴”,学史的本质作用,挖掘其潜在深层的现实意义。历史终究是服务现实,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的。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

这样,一节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检测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同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改中强调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是我在实践中,见到学生不能马上响应我所提出的问题时,就急于将自己的知识倾倒给学生,也就减少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时间。

2、在对待学生的见解中,我觉得自己的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贫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对学生作出鼓励性的、正确的评价。

总之,在以后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坚持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以过程体验为核心,从而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我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结果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全民族的抗战教学反思

《全民族的抗战开始》教学反思

锦州四中    贺媛

进入学校任教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在这八年中,在反复的备课、上课和课后的反思中,我不断地成长。特别是每一次的大大小小的展示课、比赛,更是给予我进一步精细的研读课标、教材和学生的机会,让我的成长更快 。所以我更加珍惜这次比赛所给予的我有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主要有: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理清线索

《全民族的抗战》是岳麓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既是着九、一八事变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全面爆发,也是侵略与反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包含四个子目:一是“七七事变”,二是“南京大屠杀”, 三是“血战台儿庄”,四是“百团大战”。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对课标的研读,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我把它作为是授课的第一部分;随着日军的侵华,在中国内部形成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国共两党的联手领导下,中国人民一起来抵抗侵略,另一条是日军在中国的滔天暴行,我把它们作为授课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2、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八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求知欲较强,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归纳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将七七事变的内容变成相关的几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再强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由此引出全民族的抗战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归纳出七七事变的影响。

两个战场的抗战主要就是当时的重要战役,我首先出示学习战役的方法,之后通过视频和教材,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掌握。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全面了解了中国全民族的作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从记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解放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是情感升华,通过向学生们展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再现历史画面,通过观看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情景烘托、营造氛围,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了解历史的真相,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服务现实。抓住了“以史为鉴”,学史的本质作用,挖掘其潜在深层的现实意义。历史终究是服务现实,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的。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教学反思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教学反思

反思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多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唱国歌这一情节,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后来学生们反映,他们已经四年没唱过国歌了。

由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各种媒体宣传铺天盖地,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针对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哈日"一族现象,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调日本侵华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在触目惊心的影片、历史照片中了解历史的真相,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胡锦涛主席在20xx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同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猜谜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游戏中学到知识,加强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反思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教学反思

历史在歌曲中。用歌曲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能激发其兴趣,况且这节课中我所选择的大多是脍炙人口、经久传

唱的经典歌曲,这些歌曲艺术性高,使人难以忘怀。课堂开始时,我让学生朗诵了抗战期间的一首小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那么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哪,这是奴隶。这样的设计既能制造气氛,又能突出主题,使学生融入了历史中。之后,学生进入音乐艺术的情境,感受、体验了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得到美的享受,既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又激发了爱国热情。课堂贯彻了"重

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的课程理念,学生在搜集歌曲,撰写歌曲解说词,练习演唱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情。教师与学生一起来探究歌曲的背景、歌词、旋律、结构和情绪特点,一起来探究设计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演唱本歌以体验所塑造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积极的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体验表现和创造的喜悦,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八 :20xx《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5《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的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日军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并在中国制造灭绝人性的屠杀、中华民族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胜利。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3—4分钟):播放歌曲:(19xx年)《松花江上》,当时的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在东北三省很快沦陷,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流亡关外,无家可归的背景下创作。作品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让我们回到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