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我们还是先从苏东坡的诗说起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所以观察一个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理论上说距离越远,视野就越广。站在紫禁城里看见的只能是目力所及的一个宫殿,跑到外面,则至少可以看见它的概貌,站在景山顶上就可以看到全貌。对历史也是一样的道理。保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就可以摆脱功利的羁绊。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

以前我们总是说,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而人文社会科学有鲜明的阶级性。我认为这毫无道理。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它们本身所揭示的规律、反映的事实,是客观的、中性的,没有所谓的“阶级性”,这与自然科学并无二致。但对研究的结果如何评价、如何运用就免不了包含价值判断、政治色彩和个人功利了。所以说,历史研究完全可以没有阶级性,而历史运用则必然离不开使用者的立场和利益。如果这些就是阶级性的话,历史运用当然是有阶级性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以探求历史真相为己任的历史研究者而言,就不应该站在一个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历史。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总是说我们中国人了解中国史、研究中国史,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自己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倍感自豪,如果只是运用历史,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者,最关心的应当是历史事实的真相,而与研究者的国籍无关。否则,如果涉及国家的耻辱、民族的陋习,文化的劣性等,就不必研究、甚至一笔抹杀吗?即使是最敏感的问题,例如国家之间有争议的领土归属,历史事实也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无论哪一国的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如何运用这一事实,如故意忽略或隐瞒某些事实,强调或夸大某些事实,以使自己一方在领土争端中处于有利地位,赢得外界道义上的支持等,但这早已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学家的事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学习传统文化,深刻反思忏悔

偏见和误会源自狂妄、无知和狭隘。我真实地感受这句话的正确。一套名为《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现在在我看来就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而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颇不以为然,我心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所谓“批判的态度”使我变得狂妄和无知。当我转变观念,深刻反思后,我发现这套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杀人、卖淫、嫖娼、吸毒、偷盗、找情人、堕胎、收红包、卖假货、忤逆父母??凡是能想到的罪恶,在一场场汇报,一次次忏悔中都可以看到,我深为义工老师们真心忏悔的勇气而感动。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这些老师们的现身说法、勇敢剖析真的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其难以做到的程度不亚于面对屠刀和枪口的勇士。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忏悔和反思呢?

你对传统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就敢狂妄地去曲解,去批判。你曾经对《学记》中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智。”进行过质疑,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其”指的就是“善教者”,其实是吗?未必是,它完全可以理解为“听者”和“学者”——因为善教者的启发,使学习的人随着自己的志向来学习。一知半解,断章取义,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这是我对你从前的评价。

再反思一下我的教育教学方式。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曾经体罚过学生,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罪过,我深深为此感到羞耻。记得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有老师采访于永正老师,他问于老师有没有体罚过学 1

生,于老师很坦然地说体罚过,然后就忏悔。于老师是小语界的名人,这样的忏悔并无损于他的形象,相反,还赢得了尊重。还有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从中得回扣的“恶”,这种“恶”大概就是潜规则吧。明明知道不对,很多人却都做过,如果你不做,反而不正常,对于这种“恶”,很早我就忏悔过,但我一直没有断“恶”,我只能以给学生发奖品的方式使我的心灵得到平静。这样话,在我心里憋了很久,今天才说出来,这样的话,会让很多人看到,任你嘲笑,任你不齿。我的脸面比那些在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的那些老师们的脸面还重要吗?其实《弟子规》早就教育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对于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过而不改,错上加错呢?我想其根源在于没有“发耻心”,不知耻,就不会反省,不会忏悔,不会改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及早地断恶修善,你必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也许我们还沉侵在改革开放所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却忘记了对精神文化的保护。也许我们正尽情的享受那物质生活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知不觉的消失。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悠久历

史,那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那五千年辉煌的成就,难道真的要消失在我们这样文明的现代人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好好的反思一下呢?反思我们的过去与

现在如何过传统节日的方式。每当到春节节时,我们是否欢聚一堂听老人讲春节的来源,和同伴们下象

棋,或和亲戚朋友回望过去与展望未来呢还是一家吃完年夜饭就坐下来切磋麻将,每当到七夕节时时,我们是否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拿甜蜜的爱情或听老人讲它的传奇与来源呢还是迫不及待冲向花店为

情人买那妖艳的玫瑰花,每当清明节到时,我们是否真的想回家祭拜我们伟大的祖先呢还是因为手头的

工作忙不开交,每当到中秋节到时,我们是否真的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虑回家和家人团聚赏月呢还是和朋友一起去度假。每当。。。。。。从我们这些表现不难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曹到我们自己的破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的一种悲哀呢,一种对我们传统文化不以为然的悲哀。

我不知道我们的国人是否已经麻木了,还是别的原

因。或许有的人说在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我们应该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以及让中国了解世界。这话说的没错。但是我们也要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像毛泽东所说的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在请客。也就是说在保护好我们传统文化的同时再了解他国的文化,而不是一味的模仿或崇拜。看看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喜欢过西方人的节日,12月25日,西方的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们为庆祝耶酥降生的日子。在西方,这一天里,人们要祷告,要做弥撒。但是,中国人在这一天里庆祝什么呢?除了没完没了的商场促销、丑态百出的抢购风潮,中国人在12月25日这天里还做了什么? 看外国的电影,日韩剧场“封锁”了我们的电视银幕,就连没有翻译过来的盗版日韩偶像剧场居然也卖出了正版价。正像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中国国家游泳队的罗雪鹃所说:“我又不是看电视剧,我看的是泷泽秀明??” 。喜欢穿外国人的服装,当父母

…… …… 余下全文

篇四 :传统文化反思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反思

临池镇黄山小学 徐龙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孩子从小关注身边多彩的生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尝试着带领孩子们进入这巨大的文化宝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要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这个一个环节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收获颇丰。

教学之后,两点感受颇深:一是教师要有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勇气,走出替代学生阅读的角色,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把阅读的文章交给学生;当然,这种勇气要以教学的智慧为根本,教师要善于做高效的组织者、智慧的对话者。第二,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通过出示范文让学生自己领悟作者的要表达的感情与意境,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写一完。第三,是教师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热爱者,善于归纳整合,做知识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创新,做教学艺术的追求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从教学事件中总结经验,去研究、去尝试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把每一堂课上得更精彩一些。

20xx年12月

…… …… 余下全文

篇五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222012303072003 张童 自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始,中国近现代史相继掀起数次大规模的反省传统文化的浪潮,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夷夏之争;戊戍维新前后的中学与西学之争; “五四”前后的东西方文化问题之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起的“文化热”。一次次的文化反思,对于人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功用。但由于我们反思的方式主要是“价值评价”,而非“事实认识”,因而使传统文化的反省出现了种种弊端,直接影响到封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今天,在重新反省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总结教训,免得重蹈覆辙,无疑是有意义的。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必然受一定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在文化类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消极因素也对教育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伦理文化中森严的等级观念、刚性文化中的过度努力心态、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而轻利、重道而轻器、重学而轻术的观念阻碍着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漫漫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汉时儒家独尊的文化一统,到魏晋南北朝时儒、玄、道、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再到后来的宋元明清时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采众家文化之长,吸收古今中外文化之精髓,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体系。然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不可否认,这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的确对中国教育起了巨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那些消极的因素对今天我国教育建设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成为教育建设的沉重文化负累。

首先,中国伦理文化中森严的等级观念制约着教育的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属于伦理型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建构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

1、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 ,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民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首先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国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渡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

2、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

3、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 余下全文

篇七 :从中国传统文化反思 做事不到位

从中国传统文化反思 做事不到位

————《做事做到位》读后感

当朋友推荐读这本书时,心中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拿到书时,封面的一段话让我从心底有一种惊悟,同为亚洲人,为什么中日两国的人在具体工作态度方面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而书中列举的大量工作做到位的例子都是日本或欧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而我们中国的代表人物则是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当然,并不否定我们的同胞中不乏做事做到位精益求精的楷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做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大有人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大量存在呢?我想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给我们带来了可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质之外,也给中华民族的人性中注入了万事求大同,中庸之道,不肯为人先的惰性。所以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尽量不要出风头,冒尖,免得成为别人的目标等等。具体到做事上,也就是点到为止,不肯在认真上下功夫。自然也就谈不到做事做到位。久而久之,在我们职场从业人员中,如今就形成这样一种环境:差不多,投机取巧,应付了事,推卸责任。所以说传统文化的糟粕以及由此形成的处世心态是做事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然,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异也就是造成做事不到位的原因。

农耕文明文化的特点是轻歌慢吟,在精神世界里是追求意境与闲适。而工业文明的特点是严谨到位。让我们看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拧螺丝。中国工人的做法是拧紧了就行,而西方国家的要求是拧多少圈,不能多也不能少。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我们工作上的态度。

另外,在改革开放,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今天,各种励志类,管理类书籍铺天盖地。当我们身上带着某种传统的东西进入这个变幻的时代时,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经济的冲突让我们发现自己身上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学习并不断地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是一个持久的任务。

但是,就像我前面说过的,我们的工作环境会让我们学到的东西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落实到位。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主人翁意识。具体如何做,书中已经给我们做了详细地分析和介绍。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雷锋,一个在做人做事都严于律己的楷模、一个做事到位的典范。这就是说,同时中国人,只要有明确的目标,主人翁的意识,尽职尽责的心态和热情,并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做事做到位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所以我们每个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做好手头的每件事,滴水成溪,汇聚成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对了,就会创造出一个严谨认真做事到位的工作氛围。那么,个人的进步,人生目标的完成,乃至中华民族的腾飞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传统文化班会反思感想

1207班班会反思感想 通过此次班会我知道了端午节最有意义地方在于她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纪念真实的历史人物而缘起并延续至今的节日,并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大家知道,新中国以后的法定节假日不用说了,都是以政治意义为背景的,即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气候节令的变化,其次是神话传说和地方鬼神祭祀,唯一这个传统大节端午节却是缘于并用来纪念一位南方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在中国,一些著名人物,几乎全是一些政治人物死后,被民间奉为神灵而设龕祭祀的也不乏其例,但都还没达到以全国范围的节日活动来进行纪念的程度,而为什么战国时代的偏居南方经济落后地区的楚国的一位非主流(从当时和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的以方言写作的诗人得以当此殊荣呢?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不是战国侠士般的慷慨悲歌、引颈自戕,而是更忧怨地、更阴柔地投水自尽。中国的生命哲学里除了关乎荣誉、气节的危急关头,似乎对自杀的举动向来是争议多过理解的,一个推崇或“死谏”或“忍辱负重”的民族,为什么会对一个自杀的失意政治人物兼诗人的死倾注了如此多的同情和关爱?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节日是由民间自发兴起的。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有的。能被民间自发纪念而生成节日的,几乎全与宗教有关,至于纪念一些伟大政治领袖或公益人物的节日则大都与政府或国际组织行为有关,如华盛顿、马丁路德金、南丁珂尔等。为什么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能够由民间自发地与一个节日紧紧地联系起来了呢?

通过此次班会我还了解了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还有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 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