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案例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1. 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 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 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 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知 : 如图 1, 四边形 ABCD 内接于 ⊙O 。求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 …… 余下全文

篇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杏花学校 刘淑芳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省、全国级新课程研讨活动,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 …… 余下全文

篇五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 (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七 :初中数学典型教学案例与反思

转  变

王艳华

蔡杰同学又没写作业,一早到学校便听到不想听的小报告,这孩子可真懒惰,隔三岔五地要赖作业,的确该想个办法“治理治理”他了。想想蔡杰同学也不可能因为不会做而没完成作业,他头脑机灵、思维活跃,绝非迟钝之类,只要和他算一算帐,聪明的他一定会乖乖地将以往所欠的作业一并还清。

怎么还?我自有办法。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心平气和地来到蔡杰同学的身边。他正高兴地和同学在做游戏呢,作业当然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按惯例,我肯定会火冒三丈,不过那次我没有生气,而是请他拿出本,一起算算他开学来有多少次没有按时上交作业了。每次没交时就记一次帐,背5个单词。那么如今他的英语帐上赤字多少了?之前还兴奋异常的蔡杰同学情绪马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老师,我现在单词还没都会呢,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你看我行动吧!”言下之意我当然明白,还不是想用甜言蜜语逃掉背单词的惩罚嘛!不过我的初衷也不是让他把那么多单词题背出来,于是马上来个顺水推舟:“老师倒替你想了个好办法,你只要这几天每天按时认真高质量地完成英语作业,完成一词就退掉1个词,这样不是很容易还清欠下的帐吗?”话音刚落,刚才还沮丧失落的蔡杰眼睛里马上流露出感激、自信的光芒,那些要求哪难得了他呀,“行,我一定能很快还清债务,而且我以后再不欠帐了!”

随后的几天,我欣喜地看到他的身上起着明显的变化,为了能高质量的完成作业,他上课也比以往更加认真听讲了。每交一次作业,他都要急切地询问:“今天能退帐吗?”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后,他像捡了个宝贝似的高声大喊:“耶!又还清了1个词!”旁边的我窃喜,有理由相信,等把所欠的帐目都还清了,他肯定不会再欠帐了……

教学案例与反思

--------对《三角形外角和》的反思

秦皇岛市第九中学  王艳华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始终让我在思考,在尝试,究竟怎样教会学生思考,才能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呢?听了叶惠老师的一节课体会颇深。

…… …… 余下全文

篇八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校本化"及其案例

我们从去年开始使用新课标中的新教材,通过两年来的教学,我们认为,该教材编得好,有自己的特色,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数学知识,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和机会,能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因此,我们把这两年来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注意联系本校、本班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和校本资源,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改革优化,即要倡导教材的使用--"校本化"。我校数学教师在教材的使用"校本化"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对教材取舍重组

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第4页给出"深证股票指数20xx年4月26日的走势图"后,在第8页的习题3中要求学生回答:

(1)当天11点的指数是多少?

(2)当天10点和11点的指数那一个高?

(3)用语言描述20xx年4月26日深证指数的变化情况。 本题对于没有炒过股票的大多数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有许多教师把本题取舍掉,或不对全体学生作硬性要求,而让学生自主选择"做"或者"不做",有的教师把它改编成本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改编成本校历年初中招生人数折线图等,既贴

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打破了学科界限,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教材拓展延伸

案例2: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第8页有一道练习题是"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半年期、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年利率。如果以100元为本金分别参加这五种储蓄,那么到期所得的利息各为多少?"

我考虑到学生很少经历"储蓄"、计算"利率"的活动和机会,因此我在布置学生完成本题后"大做文章",把教材进行延伸拓展,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储蓄所"搬进"课堂,把教室设为"模拟银行",进行分组学习活动,有人当"储户"填写存单的"金额、期限……",有人当"会计"计算利息,有人当"行长"审核差错,角色轮换,计算不断,"分角必争"、"分分计较"……。通过这一数学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储蓄利率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观。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