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 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 …… 余下全文

篇二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以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这充满浓浓爱国之情的文章,只有通过阅读来感悟了。课前和同组老师在备课时我们就决定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及默读批注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肖邦的内心。感受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并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感受。如: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在这里,我就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想象思维,让他们想象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引导学生填写歌词,这不仅是对课文的诠释,更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开拓, 再有,在肖邦离开之时,从溢满泪水的眼眶中引导学生肖邦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出示小训练,发挥想象,这是学生情感体验,文本的感悟及对话,把课堂教学推上高潮.遗憾的是,六四的孩子部分写得还不错,就是缺少交流的勇气与自信,因此课堂显得有点沉闷。不过,倒也和课文所要传达的基调挺一致的,暂且就在这自我安慰一下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反思

今天我很幸运,校长光顾了我班,和大家共同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虽说课前有准备,但对于这类脱离学生生活的课文,空洞的说教很难唤醒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我只能尽我所能,让学生融入文本。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作了些调整,我先

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对段落进行分层。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 如:在教学“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的句式。在教学“赠送银杯”时,我用引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面对老师、同学深情的歌声,面对老师埃斯内尔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畅所欲言,真正走进了肖邦的内心。 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 …… 余下全文

篇三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二、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

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1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四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仓街小学 孙倩

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文章的内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这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用心才能体会,才能感悟得出。在学生读了课题后,我对学生说:“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题是肖邦说的,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待学生回答后,我用大屏幕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于祖国的地下。”并让学生轻轻地读读这句话,问学生:你感悟到什么?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

A生说:“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肖邦非常地热爱祖国,他虽然身在国外十多年,可他临终之时,还想着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B生说:“读了这句话,我感悟到肖邦很伟大,很了不起,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国家,正是由于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在弥留之际还想着受苦受难的祖国。”

C生说:“读了这句话,我明白了肖邦的那份爱国情怀,当初他并不想离开自己的国家,他是不得而已才离开的,他的心中一直装着祖国。”

??

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紧接着又问:“你从哪儿感受到肖邦的爱国情?”让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去感悟,去体会。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 …… 余下全文

篇五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赵璧小学 梁 明

教学这一课时,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的重点掌握得较好。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读课文,说说肖邦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能顺利地答出:年轻、杰出、爱国、音乐家。

二、从哪儿可以看出肖邦是个爱国的音乐家?

“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三、抓住课文最后一节——“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特别强烈,不少学生说得很动情、很在理。真让人觉得学生很懂事、很可爱!

…… …… 余下全文

篇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七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却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晰,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章的题目中我们能够获得许多信息,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先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针对课题来质疑,如: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接下来,我请学生通过自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来细读课文。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却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晰,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章的题目中我们能够获得许多信息,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先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针对课题来质疑,如: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接下来,我请学生通过自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来细读课文。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