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二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 ,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及反思[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播放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 大家看到最后两幅图了吗?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

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图。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四 :小蝌蚪找妈妈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后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一、交流引入,创设情境

由于本班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蝌蚪并不陌生。教学本课我直接导入,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哪里见过,长成什么样子?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触发他们的生活实践,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导入后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幅图,猜猜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通过朗读,自主识字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我以教师范读形式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图文对照展开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指名分段读、男女生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等。并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不认识的字找找、划划做记号,养成读书留下记号的好习惯。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同时对不认识的字通过拼音,同桌间交流学习,加深了对不认识的生字的认知,提高了读的质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同桌或小组内共同完成自主识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 启发谈话,德育渗透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到课文最后,老师启发谈话:“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心里多么幸福呀!假如你是小蝌蚪,你想对亲爱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总结后,引导学生实践:“如果蝌蚪不是遇见鲤鱼和乌龟,还可能遇到谁呢?”进行改编故事。最后拓展提问: “你知道一只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吗?” “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该怎样对待青蛙呢?”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习富有童趣的课文到对科学知识的探求,这种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 …… 余下全文

篇五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在阅读中理解动词“迎、追”,了解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的意思和构词结构。

2.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个性的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知道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思维有所开拓,口语有所发展。

重点、难点

以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领悟课文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儿歌引入,复习巩固。

(学生跟老师边作边唱儿歌)小蝌蚪,大脑袋,长尾巴,游呀游,找妈妈;小青蛙,绿衣裳,白肚皮,大眼睛,呱呱呱,捉害虫,顶呱呱;小蝌蚪,小青蛙,是一家。

师:你们看,那边又游来了一群小蝌蚪。

(大屏幕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蝌蚪简笔画)

师:这群小蝌蚪的身上都写着他们的名字呢。小朋友们,一起大声地叫一叫他们吧。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的记性可真好,读得真好听。小蝌蚪还想再听听你们的声音。老师想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1

指名二生来读,表扬、奖一朵大红花。

二、学习“小蝌蚪样子”的部分。

师:小蝌蚪们可高兴了。他们非常感谢小朋友们。小蝌蚪可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了。小朋友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你们看,池塘里,水草边,生活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出示课件: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小蝌蚪长什么样呢?小朋友们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吗?

生找,划线。

师: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根据你的想法来读一读。 指名读,奖大红花。

三、学习“青蛙妈妈样子”的部分。

师:多么可爱、快乐的小蝌蚪啊!可是小朋友们知道吗?小蝌蚪也有不快乐的时候。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你知道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请小朋友们到文中找一找有关的句子来告诉小蝌蚪。

生找,再指名说。

(大屏幕出示句子: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边贴大青蛙的图片。)

师:老师这有一张青蛙妈妈的照片。如果你们是小蝌蚪,妈妈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呀?

…… …… 余下全文

篇六 :34小蝌蚪找妈妈反思

34、《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戚氏中小 杜巧花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可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知道,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 …… 余下全文

篇七 :幼儿大班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及反思

活动内容: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欣赏童话故事,感受“妈妈们”的热情和关怀。

2.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生长过程和各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3.学习根据白己对故事的理解表演故事的基本怙节,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或图片小图Luil书以及“妈妈们`小蝌蚪、川`青蛙的头饰。

2.有条件的幼儿园带幼儿到池塘边观察小蝌蚪⊙

3.准各教育挂图《语言?文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学习包《语言?文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过程:

1.教师边出示画面边配乐朗读全文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幼儿复述人物对话,要启发幼儿通过不同语调、速度、音色和节奏来表现妈妈们的不

同形象(比如乌龟妈妈说话的语速较慢,表现出憨厚;大白鹅语速较快,嗓门大,表现出热情)。

3.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可边拿手中的小图书边讨沦):

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妈妈们对话时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这有什么好处?动物妈妈们的外形特征各有哪些不一样?小青蛙的生长变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可让幼儿边找材料边求得答案。)

4.最后请各组派一人来分别回答这些问题。

引导幼儿由组合成几个表演组,自己创设场景表演故事情节。教师参与表演.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表演:让幼儿自己选择故事某个情节的两面作画。展示幼儿的画,并拼成一组“连环画”供幼儿互相欣赏或装订成书摆在阅渎角供大家欣赏。

5.把作品欣赏活动作为一个小整合活动进行(分成两、二次活动)。

活动反思:我们进入了春天的主题,周一我准备了一节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是个充满情趣的儿童作品,故事围绕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条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情节。虽然类似的情节重复出现,但内容却不相同,而给孩子的感觉却是清晰明了的,使孩子能很好地接受。我在课前准备里,让孩子从家中带了一些小蝌蚪让孩子们进行观察。

在导入部分,我先出示孩子们带的小蝌蚪,然后说:“小蝌蚪想找妈妈,可不知道妈妈在哪里,怎么办呢?”激发了孩子想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从而达到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在讲故事前,我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的版本,我就找了一些资料,根据资料选择了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动物。由于故事内容较长,我采用了先看视频,然后分段欣赏的方法,讲故事分成六段呈现给孩子。然后请孩子上来当小老师,复述故事。最后 ,最感兴趣的还是表演活动了,孩子们都踊跃参加,在表演过程中很是投入,连平时不太参与的几位孩子也都乐于表演了。 但在活动过程中我还是觉得孩子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孩子们还是只是根据了我提供的动物来表演的,我觉得今后将在活动中引起注意,让孩子能多多开动脑筋,表现出不一样的表演,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 余下全文

篇八 :小蝌蚪找妈妈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反思

董丽华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