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卢龙镇中学 徐文宝

还清晰地记得两年前我执教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课时是参加学校教学比武的,当时,得知教学内容后就匆匆忙忙地的备课,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路子以“熟读、胖读、美读、瘦读”展开教学,整节课上学生读的不少,教师也说的不少,就这样热热闹闹下课了。今天我再次翻开《如梦令》准备上校级教研课,显得冷静多了。首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这样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认真思考了如何体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模式,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 …… 余下全文

篇二 :如梦令教学反思 (2)

《如梦令》教学反思

语文2组 陈毅

教学《如梦令》与其说是让学生们赏析这首词,不如说是让学生们认识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她是中国古代杰出女词人。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不传。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辑李清照集》等。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

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篇一:如梦令>教学反思

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认真思考了如何体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模式,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 …… 余下全文

篇四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 “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 …… 余下全文

篇五 :如梦令教学反思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教学反思

这次公开课教学我真的很愁,最终选择了李清照的一首词。也许是出于对她作品的喜爱,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的一次挑战,逼迫自己去上一种新的文体。

开篇利用古筝曲创设情境引入词这种文学样式,唤起学生平时对词的诵读积累,从而引导学生说说词和诗的区别。引入课题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领悟大意,一读,读通读顺,在学生个别朗读时,我相机指出“兴”这个多音字和“藕”这个生字,并指导书写藕字。二读,读懂词意,也是在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读懂词意问题不大,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不知不觉把词读胖了,我同时强调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三读,瘦读全词,搜寻词眼,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醉字,这也在我意料之中。找到词眼之后,牵引醉线,带领学生分层解读。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悟美景,感受词人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酒中,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最后,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听一听词谱成曲子后的吟唱,感受那种韵味。

这是我上这节课的具体思路,课后和同事们的交流也让我受益匪浅。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怎能解其意,悟其请?在朗读的指导上下的功夫不够,没有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那如诗如画的情境中

去,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词中,只是停留在词的表面。板书设计过于简单和草率。我个人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在范写生字时,大家都说我手在颤抖,心有余力不足,没有给学生起一个很好的师范作用。

吾日三省吾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 余下全文

篇六 :如梦令 教学反思

《如梦令》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 …… 余下全文

篇七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古诗词教学中,感觉自己有些重复啰嗦之嫌。而且,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这些重复之举似乎也没有取得较好的实效。 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关于此词《如梦令》的情感,学生已经明白这首词的主旨,但我却还在进行这首词的讲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学生已知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注意力自然会受到影响,此刻的教学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若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所了解,那完全可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讲解。不仅能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知识的了解,利用学生的自身特殊优势,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好更充分的分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如此说来,课前备学生中一条原则就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全面把握学生情况,尤其是心智情况,再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性。

…… …… 余下全文

篇八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课 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12册《9词两首——如梦令》 执教时间:20xx年3月29日

执教班级:矶滩中心学校六年级2班

执教老师:李小飞

教学目标:(识字写字目标可以忽略不计,一个生字“藕”。)

1、通过诵读、默读、浏览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感受“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

3、通过“透视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课代表起头背诵5-10首古诗词。)

1、同学们,自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诵读活动以来,我们欣赏并背诵了许多古诗词,积累了许多名句。刚才大家吟诵的有诗有词,词和诗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现在请大家读这两首诗词,比较一下,看词和诗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发言)

2、教师小结:与古诗比较,词的句子参差不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词有词牌名,(如“卜算子”、“清平乐”、“如梦令”、“江南春”等等)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通常词牌名下,还另有题目,如我们在五年级学习的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就是如此。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同学们,这首诗、这首词都是李清照的作品,大家在课前已经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认识了李清照,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你认识的李清照。

(学生发言后课件出示李清照简介。)

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殿堂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而李清照则被誉为“词国女皇”,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