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大二班打击乐《森林狂想曲》活动反思

章贡区水东镇虎岗小学附属幼儿园

大二班家长开放日打击乐《森林狂想曲》教学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

这首音乐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是一首轻音乐的曲子,一听到这首乐曲马上就能够使人感受到森林里的气息,鸟声、蛙声、溪流声??很好听,同样幼儿也能够很轻易地感受的到。再者,对于动物角色及乐器的选择,也是非常形象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乐器圆舞板无论是外形还是声音的特质,幼儿都自然而然的能想到青蛙,而铃鼓敲响的一霎那和孔雀开屏的动作都很相似。所以,无论是音乐素材本身、还是乐器的选择,这些外部因素都为顺利开展活动打好基础。于是我设计的目标为:

1、熟悉乐曲旋律,尝试听音乐用打击乐器演奏。

2、根据音乐的结构及图谱的变化,看指挥进行演奏。

3、在活动中保持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与同伴合作打击乐的快乐。

我主要通过简单的节奏谱,让幼儿感知乐曲的基本节奏,在第一环节幼儿掌握了用拍手熟悉乐曲的节奏后,第二环节只是用乐器替代拍手,进行轮奏,幼儿很容易掌握,并且容易获得成功感。为了增加难度,特意在最后环节增添了乐器大合奏,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需要幼儿高度集中注意进行演奏,耳朵听音乐,眼睛看图谱,手还要演奏乐器,幼儿可能会紧张,为了让幼儿放松,我创造了指挥这么一个平台“当你忘了的时候,没关系,指挥我会提醒你的”。整个活动就像是一场音乐会,教师是总指挥,幼儿是演奏家。有了本次活动的演奏基础,我想在延伸活动中,就可以放手大胆地让幼儿自由设计打击乐的配乐方案

了。除了这样演奏,还可以怎么演奏呢?这可以放在第二课时上,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造。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这种学习方法,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至理。

林静

2015/1/21

…… …… 余下全文

篇二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森林狂想曲》课后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森林狂想曲》课后反思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一直以来我也比较喜欢带领孩子唱唱跳跳。《纲要》中也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森林狂想曲》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想象空间并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的活动。上完这个音乐活动,我总体感觉比较满意。幼儿都能在我的引导下较认真地欣赏音乐,也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活动气氛也挺活跃,仿佛他们一个个就是那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通过活动我有许多感受,回想课堂,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记下。

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

1、音乐的选择。音乐活动中音乐肯定是首要的,原本教参中设计的音乐有四段,我仔细听了这四段音乐,觉得四段音乐区分不太明显,对孩子来说欣赏起来有难度,于是我从网上找了一下,把音乐设定为三段。三段音乐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音乐描述的是天亮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慢慢睁开了眼睛,洗脸、找吃的……开始一天快乐而忙碌的生活场景;第二段音乐描述的是森林之王——狮子来了,小动物们纷纷逃跑,躲藏的画面;第三段则描述了狮王走后小动物们又汇集到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舞曲,情绪转为活泼欢快。音乐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个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表演的好教材。

2、道具的准备。这个活动之所以能比较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道具的准备。在活动前,我发了一个通知,请爸爸妈妈协助孩子每人制作了一个动物头饰,并让孩子模仿该动物的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他们的角色意识非常明确,都能按自己的角色表演,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气氛特别活跃。

…… …… 余下全文

篇三 :森林狂想曲 教案

课题《森林狂想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 上册 第五单元第三课

中 山 区 葵 英 小学           刘  娜  (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乐曲的欣赏,记忆乐曲的第一主题,并能区分出乐曲分几个段落。

           2、理解乐曲的情绪,能够随音乐做律动,掌握三拍子的舞步。

           3、选用打击乐器为乐曲的第一主题伴奏。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表演。

教学难点:1、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1、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能力,通过感受乐曲,想象乐曲中都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但学生的思维有限,必须给他们以相应的提示,这个提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刚刚好,能作到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与学生达成共识,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 …… 余下全文

篇四 :《森林狂想曲》评课稿

《森林狂想曲》

评课稿

十月中旬趁学校举办的“成长杯”赛课活动,有幸听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程。其中,郭老师讲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森林狂想曲》,课堂上郭老师既弹又唱,教学中各个环节联系紧凑,和学生的互动也非常精彩。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一、闭目聆听音乐片段,创设情境。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如课程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请学生说一说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并模仿,接着介绍音效。随后引出森林,导入课题。

本环节运用情境创设法,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根据新课标要求,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让学生专注于音乐,更快的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来。

初次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让学生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 再次聆听全曲。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不同的情绪划分段落。本环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采取分段学习。首先聆听A段旋律,引出乐曲的主奏乐器——陶笛。再次听赏A段旋律,请学生讲感受,并用LA来模唱。最后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A段旋律。

接着聆听B段旋律,请学生谈感受,根据教师形象的动作,让学生关注波音记号,并随着音乐划旋律线。接着又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有波音的旋律和没有波音的旋律有什么区别,最后跟音乐划旋律线表现风趣幽默的B段旋律。

…… …… 余下全文

篇五 :森林狂想曲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

欣赏《森林狂想曲》说课稿

各位评审专家、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森林狂想曲》。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台湾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奏出的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其中既有小提琴,又有陶笛演奏,更有在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鸣叫声的录音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使人听起来犹如身临其境。 乐曲由A、B、C三个乐段轮番演奏,首尾和中间穿插实地录音的“音效”。三个乐段均为五声性羽调式,B、C段是A段的变奏。 教学对象:

我所教授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各种知识和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喜欢模仿、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基于此我创设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音效”的意义。

2.能力目标:聆听音乐,能分辨、记忆主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乐曲活泼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听辨三个乐段主题旋律,用打击乐器为其伴奏

三、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景法、创编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从各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聆听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听、看、想、动等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五、下面主要来讲讲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森林战士》视频片段,引用白板中视屏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通过不同方式,突破难点。

1、知识点的解释——音效,用白板中幕布的形式出现,重复在现各种声音效果,让学生理解音效是用真实声音所录制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唱歌教学反思

唱歌教学反思

篇一:唱歌>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的一节歌表演课,由于歌曲中出现了乐理知识(强、弱),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为: 1. 音乐活动: 声音的强弱2. 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表演。

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聆听《森林狂想曲》使学生自己发现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声音,如知了、蟾蜍、青蛙、猴子等等的叫声。再由两只小猫的叫声进行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声音强弱的对比。老师用准确地语言,将音乐中的强、弱及其字母f 、p 的概念出示,再让孩子亲身体验强和弱的对比感受,如:击鼓、说话和拍手。这样,通过聆听,再感受的方法,使一年级的小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强和弱。在歌曲的学唱中,学生也已可以发现强弱,并能准确地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

这节音乐课,让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聆听——新授歌曲——再演唱。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课,牢牢的把握住了声音的强弱。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在歌曲《小动物唱歌》的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和演唱的教学没能很好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说是,会演唱歌曲了,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表演唱的效果。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我。我想,问题肯定是出自我本身的教学设计及安排。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歌曲学生大部分能够较快地接受并学会,但乐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使我总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知识的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表现歌曲。所以在我将来的教学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演唱及歌曲的表演唱中。在让学生歌表演的环节中,由于我自身对舞蹈不精通,没法给予学生很好的舞蹈动作提示,学生没办法很好的进行表演,这个环节显得课堂不够活泼。

课堂中对教学的组织,我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一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很好的组织一堂有趣、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 更多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水平。作为音乐学科,要做到生动丰富、机智巧妙,适时适地的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只能用 “你真棒”“你唱得真好听”等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今后的常态 教学中,我要不断训练自己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如何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 …… 余下全文

篇七 :《顽皮的小杜鹃》教学反思

《顽皮的小杜鹃》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所以在《顽皮的小杜鹃》这堂课中,我运用了“听音练习、视唱练习、演唱、表演” 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

歌曲《顽皮的小杜鹃》是一首奥地利民歌,它结构短小简单,旋律优美流畅,情绪欢快活泼,非常适合孩子们学唱。歌曲中加入的“咕咕”叫声使整首歌曲充满了童趣,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感受鸟儿可爱的音乐形象,从而增强对音乐的喜爱。所以,教学目标中学会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和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顽皮的小杜鹃》,是活动的重点内容,而并通过模唱唱准弱起小节则是难点部分。

首先在课的导入中我运用了杜鹃的鸟叫声和杜鹃的图片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吸引力,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为了解决歌曲中的知识点:弱起小节,从四四拍入手,逐步向学生介绍歌曲中的特殊小节——弱起小节。虽然这个对于刚升到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但是经过层层铺垫,学生们也都能理解了。

其次旋律学习也是个重点。于是我用了游戏的方式呈献给孩子们。在师生对唱中,我能感觉到孩子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欢快的,这一练习也就是我们歌曲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教学点,学生愉悦地用着自己方式,快乐地把歌曲的难点部分学会了,同样这个方法我又用在表演杜鹃演唱“咕咕”的时候,在那个环节我通过加上顿音记号让孩子们体会调皮的小杜鹃应该是怎样演唱的。运用这样的手段进行教学就会一举两得,既愉悦了学生又淡化了教学点。

到了歌曲学习的环节,我感到有一些孩子出现了分神的现象,孩子们的情绪变得有些低落,于是我马上改变了演唱形式,让全体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唱,当同学们合作演唱整首歌曲时,我就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大大的改善和提高,情绪也比他们单独演唱时要高涨,学生们投入全部了情感,全身心的感受着音乐。

…… …… 余下全文

篇八 :听音乐画画教学反思

听音乐画画教学反思

这是一门学科之间的综合课,课前我在美术 ( 绘画 ) 、音乐 ( 旋律 ) 、文学 ( 歌词 )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呈现了一个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课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一开始的“听旋律想象”环节便有了非常浓的兴趣,而且一直延伸到整个课堂,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歌曲连环,层次递进。

在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声音,让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放松身心。铃声响起,我以一曲“森林狂想曲”,让学生在静静的听,感受过程中,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画面?在学生展开想象的时候,教师还将自己事先准备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上前选择并贴出一幅新的“森林狂想曲”画面,将绘画与音乐联系起来。直接引入课题。初步感知音乐可以用图像表现的方法。为了带动学生语言与音乐的协调能力,教师还在课件中将表达自己感受的词语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之后的第二支曲子,则选择了一首忧伤的“天鹅”曲,这首曲子我采用教师画,学生看、听、感受、联想的方法,在教师随音乐的绘画,用色、用线的过程中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在音乐的伤感氛围中,感受画面、感受绘画元素展现的美感。最后教师用语言表达了

自己听音乐的感受与想像,让学生再次受到感染。感受之余,学会美术的语言才是重点,因此我适时的让学生在老师准备的色卡中挑选出自己认为可以表现忧伤心情的色彩。孩子们很轻松的就找对了。第三首曲子,我选择了一首“嘻嘻哈哈过新年”欢快的乐曲,让学生再次选择颜色,这回孩子们在听、感受、找的过程中发现了明亮的色彩适合表现喜悦的色彩。之后我又采用游戏的方式,教师拍节奏,学生用手画线,一个学生上前用纸巾在黑板上绘画。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学会如何用线表现节奏的快慢,强弱。达到教学的目的。就在这样一首首不同感情的歌曲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音乐,而且学会了绘画表现的各种方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