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教学设计
…… …… 余下全文
里程表(一)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一)。”因里程表不好理解,在这节课开始时,我用情境的方式导入,帮助孩子学看里程表,并把里程表和铁路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如:“保安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从里程表中看出北京到石家庄有277千米,北京到保定有146千米(让学生在铁路图中找出相应的部分)。由于这幅铁路图起到了线段图的作用,此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来理解,引导他们从图中看出,用“277-146”能计算出“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相对计算来说,已不是新讲内容,学生能正确且快速地计算,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错。 然而,在其他环节教学中应更加放手一些,特别在引导他们观察图、寻找数学信息时,应该得多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切忌急于求成,让学生多观察、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
注意点:
1,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应当多注意评价语言的多元化,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2,整堂课下来,虽然安排的练习内容有基本练习和解决问题,但今后还需得多注意时间的紧凑性和连贯性。
3,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些难懂,学生刚刚接触,看不懂直观图里程表,更不会画图,所以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里程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辅助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差值关系,其实用线段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数学中两个量间的关系
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手段,但学生总是以自己的习惯,直接看出结果,而不愿去体会这种方法。希望能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尝试,让学生初步学会了把路线图变成线段图来理解的方法,为后面学习行程问题打下了基础。
…… …… 余下全文
教学内容: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
2、 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请学生们思考:
1、这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回答出讲的是“记录司机叔叔5天中,每天回家后行驶的路程的事”即可
2、 这个统计表你看懂了吗?
学生能够回答出周一回家后,里程表上的读书时160,周二是350,等等。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学生很快的进入主题,组织学生体会情景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剥离问题情景中与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不相关的生活细节,有小弟为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同时,在课堂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看统计表”这个环节,使学困生能够在上可以?
二、探索新知
1、你能知道周二司机叔叔形式了多少千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讲清解题思路。
350—160=190(千米)
因为周二是,里层表上的读数是从160千米到350千米,所以他们的差就是周二一天行驶的路程。
2、
1)
2) 你还能提出那些其他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总结出小组的统一意见,准备回报。
3) 小组汇报,集体评议。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周三、四、五各行驶多少千米?
这五天一共行驶多少千米?
哪天行驶的路程最多?哪天行驶的路程最少?(这个问题学生不易想到,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也可以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直接计算后进行比较估算)
设计意图:先扶后放,扶放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各有不同,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要营造和谐的研究气氛,让“诸多的不同”充分发挥星星之火的作用,教师就要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让各种思想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而教师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要扮演好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各种较色,本环节中,教师首先作为引导着,率先提出一个问题,把学生“扶”到探索之路上,然后,就是又在以下的活动中,扮演了真诚的合作者,积极地参与者,启发、点播学生完成探索的任
…… …… 余下全文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 里程表(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庆节假期你们都去哪里旅游?玩得开心吗?淘气在国庆节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他不仅玩得开心,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1)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2)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
先指名说一说,然后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2.你能提出问题吗?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忙,愿意吗?
(1)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2)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弄清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庄,保定到石家庄分别是哪能一段路程。
(3)你还会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试着画一画。
展示学生的不同表示方法。
重点看学生的线段图。
说一说线段图与行车路线示意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段表示的数据都一样。
不同点:淘气画图是“线段”并改变了方向。
(4)你会向他一样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独立画图。
画完后同桌交流,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5)你能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277-146=131(千米)
…… …… 余下全文
三年级《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侯彦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内容,属于“数的计算”范畴。学生虽然在前一课已经接触过“里程表(一)”,但是本节课中的“里程表”指的是车辆行驶里程统计表,是有连续性的。而前一课的“里程表”是公路表,其起是固定的,没有连续性,仅指某一区间的距离。这两节课的知识中,前一节的知识对本节课起到了负迁移的作用,学生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影响问题的顺利解决,所以得创设让学生理解里程表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起点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里程表”中每个数据的意义(尤其是非0起点)
2、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会画线段图和读懂线段图。
教学准备:课件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分散难点: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吗?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课件播放动画片)
师:现在羊村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羊羊运动会,你想看一下吗?(想)下面要进行的是100米的比赛,下面有请喜羊羊和懒羊羊上场,你预测一下谁会赢?为什么?
师:比赛现在开始,最后谁获得了冠军?你认为公平吗?
师: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喜羊羊所跑的路程呢?你认为起点是多少?(0米)终点是多少?(100米)
师: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懒羊羊所跑的路程呢?你认为起点是多少?(60米)终点是多少?(100米)
仔细观察这两条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你能算出喜羊羊跑了多少米?(课件出示线段图)
100-0=100 懒羊羊跑了多少米呢?(100-60=40)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
..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 出示例题:
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读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读数。(单位:千米 课件出示汽车里程表)
…… …… 余下全文
《里程表(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里程的熟悉。
4、熟悉里程表的概念,知道怎么计算两个地方的里程,即距离。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两个地方里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培养里程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里程,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PPT展示)
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做过车没?
学生:做过。
老师:那你们有观察过,汽车的里程表嘛?
学生:没有。
老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里程表吗?
学生1:不知道啊!
学生2:是汽车一天行驶的路程吗?
老师:不是。
学生3:好像是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吧?
老师:恩,是的。就是起床从开始行驶到现在行驶的距离就是里程。
老师:今天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有关于汽车的里程的问题。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表的度数是35千米。淘气记录了数数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家时的里程表度数。同学们现在根据PPT上面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里程。 学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行驶的路程,应该是........。
老师:星期一出发时度数是35千米,回家时是160千米,160 - 35才是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学生2:我知道了,用当天的度数减去前一天的度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老师:恩,回答正确。
二、玩中学,带领学生一起做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