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

一、数学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数学预习,有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解决。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

突破学习难点。通过预习,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学生能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数学预习,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数学预习,有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9篇)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 …… 余下全文

篇五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是以多样、形象、有趣为宗旨。如果面对新的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将无疑会成为学生学习绊脚石,只能消极的促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早期形成。我作为一名刚教学一年的教师,深感压力重大。积极发现,营造学生需要学习的空间与条件,在一年的摸索学习中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一些感受。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40-60%的效果。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室外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若要在教室讲解,显的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因此,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带队到操场,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飞行表演》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其实还是处理成2个课时更加的合理。在乘除法的联系部分充实进更多实际应用的内容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处理在有余数除法的内容中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

《运动会》课后反思

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学校运动会”,以“学校运动会”这个具体情境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一个较复杂的情形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然后利用这些条件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习并不困难。

《快乐的动物》课后反思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文具店》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探究建模的这个环节中,我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花园》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花园”这一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并且有机整合信息,提出比较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进一步真切体会和理解“倍”的意义以及“倍”与乘除法运算”

易出错,他们在判断计算顺序方面出现了问题,还有口算上面的问题。我会让孩子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共有四点,但是说是一回事,计算的时候还是有学生不会用,所以还是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帮助孩子总结、归纳。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小小商店》教学反思

高志霞

在本课堂中还有一些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如:

(1)本课中“售货员”的收获最大,“售货员”一个太少,“顾客”太多,会忙不过来,多一个既可起监督作用,又可帮助点钱、结帐。

(2)让“顾客”学会讨价还价,不够钱时该怎么办?要做到合理采购,优化用钱。

(3)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对校本进行开发。

(4)对环保、献爱心两方面点得还不够。

(5)作为“售货员”的学生要会引导“顾客”购买,如:请问你要什么?等等。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更新理念,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不同的生员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之用于生活,学会生活。

二年级数学《买衣服》教学反思

高志霞

教材解读要深入,我们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第六单元“购物”是一节全新的教学单元,而“购物”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上节课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以认钱——付钱——换钱为线索,而这节课也是以此为线索,难道两节课是完全一样的复制?那区别在哪里?

第一生活经验不同。

对于小面额人民币孩子们接触得多一些,特别是几元的,而大面额人民币孩子们接触得少一些,使用大额人民币少,生活经验本节内容相对少。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第二认钱难度不同在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来认识大额的人民币,已有了一定的方法,第二节课更容易。

第三换钱计算量不同。

第一节课学了换钱的方法,这一节课换钱面额大一些。可见,本节课不可能复制,更多了一些自主性和探索性,本节课可作如下的调整:

1、在认钱这一环节,过快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小额换钱可复习一下,再进行这一节课大面额的换钱。换钱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一定要先思考,重方法的感悟与提炼,重动手操作。

3、付钱也是先思考怎么拿,再操作,多合作,重方法的感悟与提炼。

4、动手、动笔的练习要设计好,与生活紧密结合,循序渐进。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1

《100以内的进位加》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中,加深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理解,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意义,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充满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