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却可以运用教师本身的特长结合学生实际创造出一节“实用、实效、实在”的课堂效果。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目前这一套教材无论是和老人教版相比还是和20xx年版的相比,许多内容都删除了。删除的内容哪些应该加进课堂,哪些是可以不讲的很难把握,课程标准也不明确。就比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原因部分从简讲到细讲和补充,在备课过程中我也准备了国际方面的原因。但是考虑到补充的课外知识太多的关系,并没有使用,在评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指出了这一点不足。这使我对新课改的教材感到迷惑、迷惘!

在课程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方面,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和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外,更多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培养学生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目标,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增强分析和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能力。

针对前辈们和自我分析,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优点:

1、课堂活跃,教师饱含激情,有感染力。

2、对知识的理解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有独到之外。

3、使用资料新,只有不断吸引新的资料才能更好发展,这得到大家的肯定。

4、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进行有效教学。

5、影视、图片的感染力强

6、最后的问题的讨论,升华思想,构思不错。

缺点:

1、

2、

3、

4、 原因的分析,国际方面的因素没有提及。 表格对照中的“主权丧失”不恰当。 最后学生的讨论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全展开。 宝岛悲歌的“悲”没有体现出来。

我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的提纲,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师生的建构中生成的。在课堂上不能陷于自身的设计而忽略学生的发挥,应该抓住学生的话题展开。当然这构建在老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上面,是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我们不能期待每节课都有许多问题的生成,但我们可以用已经有的课堂实践经验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为我们以后撰写教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大有裨益。虽然我们要准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节好课,会很费时也很累,一旦我们用心投入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并且自己消化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变得很轻松,很得心应手。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

我最后采取了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在要求

一.成功之处

1.整个课堂内容充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了拓展,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2. 这节课充分注重了让学生参与,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得到体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

4、学生们课前准备充分,查找资料丰富,并能对资料加以辨析、认识。

5、课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与课件的详略得当有很大的关系。

二.值得注意的地方

1、知识的拓展。课堂上应该把清朝的开设工厂和现在的招商引资相

比较。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该在每段视频前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上,学生发言人数与人次存在重叠,意味着主动发言人数少,只有十几人,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考虑采取分片承包的方式,直接指定由哪些同学进行陈述性发言,大家轮流发言,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它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一部分。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标志着中日两国开始走向两个极端。从此日本更加强大,中国更加衰落。

四、学情分析

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五、导入新课:

放映《甲午风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争经过又怎样?这场战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六、学习新课

1、战争起因:掠夺资源占领市场。(师生对话解决,1894年,因为按照干支记年为甲午年。具体的时间是1894,被称为日出之国的日本,就地理位置而言,怎样?学生答:岛国。师:资源如何丰富还是贫乏?为何征服中国?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掠夺资源占领市场。)

2、战争经过: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陆)、黄海战役(海)、辽东战役(陆)、威海战役(海)。(1)、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守定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日军占领了平壤。(2)、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当时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海内,不许巡海迎敌,使得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4)、 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四场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青铜峡市四中 梁淑琴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却可以做到将相关知识以完美的境界传授。

在上《甲午中日战争》这课内容时,由于课前准备好的课件打不开,播放电影《甲午风云》黄海海战视频资料时,视频声音出不来,手忙脚乱中课讲得有点仓促。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小结没有完成。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含义没有给学生强调清楚,台湾被日本侵占了五十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与现实联系不够,这个知识点处理的太简单。

我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讲述日军旅顺屠城时,对学生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态度教育,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在一次中日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我国中学生无论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到吃苦精神生存能力都远不如日本中学生,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虽然我国现在处在和平时期,但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中国近代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重演。当今世界充满了竞争,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努力,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正如梁启超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家强”,你们肩负着振兴国家的重任,一定要努力学习,居安思危!这节课另一个成功的地方是对“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的处理。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过程时,我用投影仪展示了“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结合地图引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中,从丰岛海战到平壤之战、黄海海战再到辽东半岛之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历史情境中,最后一战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互为犄角之势的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和北洋水师的门户辽东半岛的失守,使京津地区门户洞开,危在旦夕的形势。在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时,我启发学生:《马关条约》中对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与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性质是一样的吗?学生肯定地说不一样,前者是被迫的,后者是主动的。改革开放这段历史学生还没学到,所以达不到更深的理解,我说为什么不一样我们以后再探讨。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杨顺国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思路: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讲述法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流程】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问: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富饶的台湾又是怎样被它割占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来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