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则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发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还让学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对1千克、几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对几千克有了较深的理解后,让学生估书包的重量,验证书包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估体重,称体重,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学生开展这些学习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

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1千克的黄豆,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实验附小 三年级数学组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

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三年级数学上册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 苏教版

千克和克

教学反思:

仅通过课堂40分钟的认识和感知,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在课后还需要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认识身边常见物品的重量,从而认识千克和克。我让学生自己周末到商店里看一看,掂一掂一千克物品的重量;周末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并让学生把这两个实践的过程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是一篇小文章,或一幅画,或者一个表格,并且花了一节课全班讨论交流自己实践的感受和自己学到的知识,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物品的重量有透彻的感悟,从而对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深刻,这样在做填空题时正确率也比较高。

这一单元有几道难题:

一、一个油桶装满油以后,桶和油共重62千克,倒去一半后,桶和油共重33千克,这个油桶有多重?能装多少千克油?这一道题通过课堂上的演示,让学生思维清晰地想到首先要求出62千克→33千克,少了多少油,这少的油就是原来油的一半。

二、P37、第6题学生在估算时有时候误差较大,因此需要用铅笔、直尺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2号杯中的水比一号杯中的水多了一半,学生在比谁的高度时注意应从杯边上的那个最高点比两个杯子的高度,学生在划线时容易出错,比的时候要注意谁多谁少,大约多多少或少多少,和已知的水的高度比一比,一般都是一半或2倍。

三、3个苹果和1个菠萝重1800克,5个苹果和1个菠萝共重2000克。1个苹果重多少克?解决这一道题时,学生要明确,第二组比第一组重200克就是多的2个苹果的重量,这样就能算出一个苹果的重量。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千克和克》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则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发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还让学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对1千克、几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对几千克有了较深的理解后,让学生估书包的重量,验证书包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估体重,称体重,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学生开展这些学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在对新人教版“克与千克”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建立对“克与千克”观念。再有就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因为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听到斤或两),还有就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体验和感知“克与千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了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操作与动手体验能力,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对1克和1千克的观念建立初步的认知。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也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

反思效果

一、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建立1克与1千克概念的过程。教学中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让学生掂一掂小豆子、小石头、乒乓球等实物来感受“克”有多重。掂一掂书包、食盐实物来感受“千克”有多重。猜一猜这些实物的重量,然后再比一比它们谁重一些,最后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用字母g和kg表示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二、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

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学生对“克与千克”已有自己的感知的情况下,要让学生进一步的去推理、猜测、和判断一下几克与几千克的重量。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章《克与千克》第二课时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初步的学习了克与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优先很难估计出物品的1千克有多少。

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 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 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 张黎黎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到校外搜集包装袋调查物品的净含量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调查现对质量单位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尽量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上课之前通过游戏让一个同学背一背另外两个同学,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体重有轻重。接着让每个学生掂一掂自己的书包和数学书、数学书和橡皮擦。

2、新知学习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一角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掂一掂一袋3千克的洗衣粉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3、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课后让学生回家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的物品。

4、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

系。

5、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两袋500克的食盐和一筒1千克的面,让学生亲手感知来掌握单位克和千克间的关系。不过掂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两袋食盐比一筒1千克的面重一些,而有的又说一筒1千克的面比两袋食盐重,这也许就是学生年龄的特征感觉出了一些偏差。

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甚者在部分学生要填长度单位的也填“克和千克”了,证明一些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模糊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