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解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兰光小学 杨明义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

今天对五年级上册《解方程》进行了教学。本课主要对教学例一和例二进行了教学。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三、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四、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五、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 …… 余下全文

篇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金化小学 曹志香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0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白庙中心学校 王惠民

《认识方程》是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内容中的一个“传统课题”。我设计本课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比较、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表示具体甚或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引出等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模仿写出等式,再把这些学生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从分类中的得出方程的意义,展示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生活实际——天平实验中引进,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也看出了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其中的观察、比较、分类,也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手段、方法。 抽象概念的学习中,给学生较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了创造的支持性气氛。皮亚杰认为,人类认识的形成与发展,是构建的

结果,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信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用式子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检查,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结果也由学生自己来体验、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是永恒的,数学教学需要不断的革新,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大量收集反映现实生活的“式子”,初步建立式子的观念;再组织学生对这些式子进行比较、分类,逐步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在对等式的去粗取精,对选定的素材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方程的所有本质属性。本课注重了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对方程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探索全部由学生主动进行,注重呈现形式,从细微之处显示出教学的风格。

…… …… 余下全文

篇五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二班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将所求数量设为X,对未知数参与列式,都有感受到不习惯。这里我从文字题入手,学会列方程解,再过度到用方程解应用题,分散难点,同时我着重复习数量间的等量关系,便于学生列方程。 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数学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不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数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数学情境,可以把数学数字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数学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数与画是相通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数学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不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数学情境,可以把数学数字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数学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 …… 余下全文

篇六 :小学方程教学反思

小学方程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方程>教学反思

这节课,先复习了方程的概念后,马上让学生说说方程需要满足几个条件,让学生意识到方程是一种特殊的未知数,然后出判断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让学生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区别联系,紧接对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网络。并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以及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导学案,先课件出示几个情境图,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跷跷板引入,看清情境图。让孩子们从中找出数学信息,从而找到等量关系,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尝试着列出方程。知道了什么是等式,接着在交流书本的三个情境图,逐渐加大难度。多请几位孩子说说他们找到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等式。然后观察列出交流,从而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做练习进行巩固如何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利用生活的例子,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学生也都表现得比较积极,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时,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列出了式子,有些学生可能还受到旧知识的影响,把要求的未知数单独放在了等式一边,当时我虽然告诉孩子们方程不能这样列,但从某些后进生做的练习来看要转变过来还是有些困难,我想,可能是我没能把书本第一个出现天平的情境图讲的还不够透彻,不能真正掌握找出等量关系的方法。整堂课当中,感觉对后进生的关注度不够,如果多加关注,可能可以找出错误资源,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快速找出等量关系,更快的列出方程。最后,对自己比较不满意的是,1、学生说的问题与我设想的有出入。2、学生展示的时候不大胆。流程走完了,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少了。

想让学生有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但可能我还需要一些时间,希望以后能上出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数学课。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 几个特点:

1. 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平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 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

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八 :解方程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1解形如X+a=b的方程”

4、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

两个概念的含义。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就是:

今天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

原计划是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

第四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会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57页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58页。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所以我把 “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和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放到一起。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57

页的内容适时穿插到了例1的学习过程之中。第四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

原来的解方程要求学生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在是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把中小学衔接的任务下放到小学。但学生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抽象,陌生,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得出第一个方程,再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得出未知数的值,从而引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并安排了一个练习,口算检验X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进一步强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由图片展示第二个问题,得出第二个方程,再由天平的平衡现象联想等式性质1。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等式性质,在例题讲解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两边都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这样安排就减小了学生的认知坡度。从学生板演和书面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问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