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九(1)班 袁知钦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

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 …… 余下全文

篇二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永安中学 严霞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 。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 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 …… 余下全文

篇三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按照教师用书的要求是3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却用了5节课去完成,现在对我这一篇文章的上课过程进行一个深刻的反思。

上完这篇文章时,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积极性不够,不会抓住关键词翻译课文,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不足,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多,对学习文言文有一种恐惧的心理,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克服这种心理呢?我就个人提出几点看法:

一、兴趣的激发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兴趣可以说是一种动力。当前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兴趣的缺失很大一个原因,他们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或者说是一个被迫完成的任务勉强在接受,没有从内心深处迸发那种激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的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就要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容易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疑问去学。同学们兴趣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也锝到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情感教学

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不重视,或者觉得语文枯燥无味,是因为他们没有投入到文本当中,没有和文本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是情感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文本包含的各种情感因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上就要把握好对学生的情感教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地诵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感氛围;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感的变化,兴奋处便激昂高亢,悲愤时便沉郁怒气,紧张处便语短声急,平淡时便声平气和,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情感中,让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随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思”而起伏,而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去感悟。反之,如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形如槁木的课堂教学动作则会引发学生情感的沉沦,丧失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四 :出师表教案设计及反思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4.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 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 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2010.9.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1.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简介诸葛亮

3.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1.关于“表”。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 …… 余下全文

篇五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学反思

本文可以说是初中阶段最难的一篇古文了,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

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 …… 余下全文

篇六 :《出师表》教学反思

牵着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殿堂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 在文言文教学中结合文本背景激发情趣,自然导入;陪伴学生提前扫清障碍,顺利进入;阅读充分运用课下注释,降低难度;积累文言表达特点,培养习惯;改传统的串讲法为小组随机展示法,激发参与。每一个环节和策略都是基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而定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明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意义,我们才会面对这些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文质兼美的名篇入心、入情,才会耐心的引导,细心的设计,帮助学生顺利的走进文言文,使这些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佳宴能真正为我们所“品尝”。同时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新一代。

【关键词】文言文 引导 激发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源流和根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结晶与沉淀,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就必须读懂文言文。可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学习基本采取应付心理和畏难情绪,甚至还有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在考试测验中面对陌生文言文更是因难易读懂而完全丧失了信心便选择了放弃,这样的现象令语文教师非常无奈和痛心,如何让学生切实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真正走进文言文学习的殿堂,并面对这个“纸老虎”不再害怕,结合自己平时的文言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较远,学生学习的障碍也大,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再加之文言文学习的效果不是外显的,不能够立刻“学以致用”,生活中既不说文言,写作文也不用文言,缺少在生活中实践运用的机会,使得文言文变成了“中国外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故而我们必须从文言文教学的兴趣入手,引领学生推开文言文阅读这一古典文化的大门。在此,我浅谈一下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

…… …… 余下全文

篇七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郑允我)《出师表》教学反思20xx.9

《出师表》教学反思

郑允我

一篇原本计划2课时完成的《出师表》,结果整整用了4课时的时间,并且还有个别同学没有完全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面对这种境况,我感到非常迷惘。是课堂效率不高还是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积极性不够?其实每一节课后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都在尽量按照教学设想进行课堂教学。可实际上课堂上检查时会发现学生并没有按照布置的任务去完成,比如说,让他们回家诵读文本三遍,或者说自己借助工具书完成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这种灵活性的任务,学生都不当回事,在他们眼里,只要不是写的作业就不是作业,因为他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就是这种想法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打乱了教学预期。这也暴露出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不足,那么应该如何让学生行动起来,主动地去学习呢?

一、兴趣的激发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兴趣可以说是一种动力。当前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兴趣的缺失很大一个原因,他们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或者说是一个被迫完成的任务勉强在接受,没有从内心深处迸发那种激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的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就要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容易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疑问去学。同学们兴趣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也锝到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情感教学。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不重视,或者觉得语文枯燥无味,是因为他们没有投入到文本当中,没有和文本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是情感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文本包含的各种情感因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上就要把握好对学生的情感教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地诵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感氛围;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感的变化,兴奋处便激昂高亢,悲愤时便沉郁怒气,紧张处便语短声急,平淡时便声平气和,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情感中,让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随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思”而起伏,而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去感悟。反之,如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形如槁木的课堂教学动作则会引发学生情感的沉沦,丧失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