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包身工 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夏莉莉)

《包身工》这篇文章放到高一新闻单元,对于老师来说真的是不小的一次挑战。先不说它的叙事结构的复杂,就说它的篇幅就让人看见了也是望而却步的。 在执教这篇文章之前,就请教了几位语文老师且交流了自己上课的流程和重难点。在交流之后,做好了PPT(网上下载然后重新编排且当时自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了)。做好PPT之后还做了一张蹩脚的导学案。哎,上完之后想对自己说的是:过于花哨的教学反而束缚了自己的发挥。

第一节课上得急躁了—— 这堂课的容量“撑死个胖子”。梳理文章的脉络之后,我重点讲解了点面结合的运用以及全部点的分析。整个课下来,我很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觉得还很乱。整个课堂还是很闷的那种,自己站在上面都有点站不住了。这是自己实习以来在上课时巴望着下课的一堂课。

第二节课上得乱——文章被我肢解得支离破碎。整个课堂还是闷到我想逃。自己站在上面都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了。

在与彭老师交流之后,这次上课给我的教育是真真的深刻。第一:欠缺对篇幅长的文章的把握能力,这个只能靠时间和自己的修为了;第二:PPT的祸害。整个课堂不是我在引导学生,而是PPT引导了我。现在才发现高科技的“厚爱”。自己用PPT的原因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文章太长,内容太多。但是我完全忽视了PPT给我的副作用。PPT是一张一张的放了,但是对于启发学生真的一点效用都没有(仅限用在我的课堂)。PPT也让我上课很累,因为一直都是自己在读PPT上的内容。

这堂课后,真真发现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自己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箭无虚发”——学生能够一问一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真心地感谢彭老师给我的课堂启发。谢谢!!!!

…… …… 余下全文

篇二 :《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学生也许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但是难以想象她们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钦佩鲁迅先生,真不愧是将国人人性剖析最透彻的作家。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反思:再教《包身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32K本)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 …… 余下全文

篇四 :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一: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着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 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 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 (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一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读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包身工》一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久远,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抓住一个比较容易的突破口,所以就抓住"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这个知识点和该册书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1通过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三个场景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2 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叙事写人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教学难点:点面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说想玩的,有说想看电影的,也有说想考大学的等等。)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可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二、课时目标

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报告文学)

该文体有什么特点?(P38)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篇幅较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三、内容概括

我们先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请同学们找出时间标志,

概括每个时间段都写了包身工的什么日常生活。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四点半以后:吃早饭

五点:上工劳动情况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三个生活片段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个场景。首先看第一个场景

四、具体分析

第一个场景:起床情形

…… …… 余下全文

篇六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课堂教学设计

河北临城中学 高一语文组 陈磊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将课程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课前充分预习,争取时间,长文短教,第一课时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文章主题内容和感悟作者情感上。

2.教师设计问题,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生成答案。

3.联系实际,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板块。《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除了纪实性之外,《包身工》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文学性也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xx年,至今已经8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大差别,现如今,学生很难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体悟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b)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a)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b)小组讨论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七 :《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话题很沉重的课文,夏衍先生的《包身工》。相信同学们在课下已经看过课文了,那么我们今天就直接进入课文,看看夏老先生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令人感到震撼的场景。

二、教学过程

(一)熟悉课文内容。

1、 先请同学自己浏览一遍课文,把文中你觉得最震撼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需要注意的字

词及解释。

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 辊(gǔn) 栅(shān) 趾(zhǐ) 骷髅(kū) 吆喝(yāo he) 相称(chèn) 呵欠(hē qian) 虐待(nūè)

2、字词解释: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

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

(二)、分析课文

1、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 …… 余下全文

篇八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光明中学 苏东林

【教学目的】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授课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

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⑴ 给加粗字注音:

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 辊(gǔn) 栅(zhà) 趾(zhǐ) 骷髅(kū)

⑵ 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粗词: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