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甲午战争120年后的反思

甲午战争120年后的反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之间,甲午战争,已经走过了120个年头。立足于今天,我们回首历史,反省过去,运筹未来。

一位名人说过,我们不缺乏纪念日,所缺的是反省与行动。甲午战争,已然成为历史,从今天的角度出发,让我们正视历史,深刻反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让我们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出发。

首先,落后就要挨打。科技实力不济同样不可忽视。当前中国的许多先进设备仍然需要进口,我们应当引起相应的重视。因此,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

中国现在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真正是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却不多”中国国内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早已令人耳熟能详。但是,更多的是喊口号,需要进一步的落实。

其次,躲避问题只会走下坡路。丰岛海战失利后,李鸿章仍幻想“保船制敌”,以北洋海军作“猛虎在山之势”威慑日本海军,始终未主动出击与敌争夺制海权。结果黄海一战,制海权落入敌手。尽管此后元气大伤的北洋海军与占据优势的日本联合舰队蛮打硬拼也非上策,但至少应从海上翼侧对日军在花园口和荣成湾

的登陆作战行动进行牵制和袭扰。即使后来北洋海军退守威海卫、无力出海决战的情况下,如果海口防御战术实施得当,坚守待援,

也不是没有扭转危局的可能。但由于陆军协同配合不力,未能阻

止日军从后路抄袭威海卫,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最后便是腐败问题。

中国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渐开始全面化,刚开始是经

济,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开始,而其中加入WTO,参与

到整个世界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另外,中国应该从1894

年被日本击败的现实中吸取教训,身为当时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北

洋舰队全军覆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腐败。而目前官员中存

在的一些腐败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政治体制上如

何更好地使国家得到发展,无论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必须不断探讨

…… …… 余下全文

篇二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日甲午海战反思录

中日甲午战争反思录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反思甲午战争

反思甲午战争

刘洋谷

这是我在日式剑道班的第五次课程,我从小喜欢中国武术,有一定的基础,在新生中脱颖而出,教练破例让我提前参加对战训练,也称“试合”。

对手是一位练习剑道两年的前辈,清瘦的姑娘,宅女,日语专业毕业,熟知日本文化,举手投足无不透出哈日情怀。她属于我这种“爱国愤青”最鄙视的人群,没有之一。 戴上厚重的护甲,我调息运功,回忆以前学过的剑术,踌躇满志,日本剑道只不过是我大中华剑术之皮毛,凭我几年中华传统武术的基础,击败你一个宅女不在话下! “啊——”她猛然发出一声野兽般的嘶吼,猝不及防,猛扑过来,一把挑开我的竹剑,眨眼间,我脑袋“嗡——”的一声,身边像狂风掠过。

待我睁眼,她已不在眼前,在左侧后方举刀站定,我头脑发晕,眼冒金星,只听教练高喊一声“击面有效!” 完了,一开局就输,若是“真剑死斗”,恐怕我早已血柱直喷,死不瞑目。

这时我才缓过神来,恼羞成怒,抡起竹剑一阵乱打!她应接不暇,我靠体力优势挽回了一点面子,但没有得分。 离开剑道馆,街上凉风拂面,刚才练习的场景历历在目。姑娘突发嘶吼并快攻,使我刹那间一怔。伪装与突袭,日本

人最擅长的战术,日本第一兵书《五轮书》用了这样的表述:突然袭击,攻其不备,恐吓敌人;控制住对手的剑,压倒对方的气势;以攻心为上,击溃对手的意志。

我的思绪沿着历史,那种瞬间被突袭的感觉,恐怕73年前美国海军在珍珠港被日军偷袭时也是同感,120年前的丰岛海战中,日本海军向中国北洋海军发动突袭,挑起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的舰长们也是同感!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蓄谋已久,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突袭中国舰船,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炮。当时的北洋海军,舰龄较长,设备老化,朝廷长期贪污腐败导致维护经费短缺。反观日本海军,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总吨位已反超北洋海军,舰龄较短,装备精良,大量配臵全新速射炮。可想而知,一支老态龙钟的舰队,带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为岌岌可危的清朝打了最后这一仗。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甲午战争的反思

甲午战争的反思

读《沉没的甲午》有感

一百多年前,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却发动甲午海战,而且以绝对的优势打败大清帝国,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我相信,这次战争,这个条约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伤疤,而且,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持续到现在,即使现在让我们焦头烂额的台湾问题,也与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中国为这场战争的失败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赔款割地都让清王朝元气大伤,正如姜铎在《甲午战争百年祭》中说的“一蹶不振大帝国,从此坠入深渊里”①,而且,这场战争让各国列强看到了清王朝的衰微,看到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纷纷争相将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国,瓜分危机摆在了中国面前,总之,甲午战争为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浩劫,但是,换个角度看待,他也像一根刺,深深的扎在了中华民族的背上,虽然痛,但是让中华民族清醒了!正如梁启超所说:唤醒吾国死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②

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主动挑起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而且光绪皇帝以及清政府的大部分官员也是积极迎战的,甚至还有很多官员主动请缨赴敌,在海军大战和陆军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爱国将领,或奋勇拼搏,领军杀敌,或以身殉国,宁死不降,只有少数成为逃兵,而且日军所到之处,当地的群众也积极参与抗争。③尤其是台湾,虽然最后刘永福独自一人逃离台湾,但这也是被日军逼迫的没有生路之后的选择,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让几乎所有人大跌眼镜,甚至连帝国主义也看好中国,但是,泱泱大国却着实败给了日本这个弹丸之地,一败涂地!很多人会问,究竟是什么让中国沦落到这步田地?这曾经引发无数的专家、学者的反思。客观的说来,失败的原因是中国近代化改革不够彻底,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都输给了日本。的确,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世界在以一种赤裸裸的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适者生存,只有彻底近代化才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找到一条生路!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甲午战争的反思

甲午战争的反思

孔庆东

(本文刊载于《军事文摘》20xx年9月号)

今年是公历20xx年,农历又逢甲午年。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又要回顾两个甲子之前的那个甲午年,回顾那场中日之战。10年前,我以嘉宾身份参与陕西卫视的“开坛”栏目,在北海舰队的甲板上,做了一期纪念甲午110周年的节目,叫做“跨越百年的伤痕”。10年后的今天,整理当日的发言,原来的感慨仍在,也萌生了一些新的思索。

甲午之战的准备。新中国的两代人,都熟悉毛泽东的这句话,叫“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本来哈赤也是懂得这句话的,他的子孙玄烨和弘历也懂,但十代以后的子孙,似乎就不懂了。甲午这一仗,从大清海军来说,可谓是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而日本的海军,早就下决心要和北洋水师决一死战,他们做了方方面面的充分准备。据我所看到的材料,日本海军在训练的时候,重点目标就是要打沉“定远”舰,他们把“定远”作为自己的假想敌。日本陆军在练习拼刺刀的时候,靶子上面画的是李鸿章的头像。全国上下以打败北洋水师作为一个宏大的目标。而相反,大清一方,根本就没有主动求战的理念,没有敢于亮剑的战斗意志,当然,更没有决战必胜的信念。

战术素养与训练。说到准备和把握,这就涉及到平时训练的潜在问题。比如我们多年来一直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材料,说当年日本军方拜访北洋水师的时候,发现北洋水师官兵在大炮上晾晒衣服、炮筒里面灰尘很多等等。近年有一些专家反驳这些传闻,说这些都是缺乏依据的“段子”。这些“段子”的真实性也许有问题,但从本质上批评了大清军队的训练水平,见微知著,从非常小的细节上,反映出大清军队整体的战术素养比较差。细节上的反驳,无力改变整体评价上的尴尬。

中日战争意识。今天颇有些人,跟着西方和日本的舆论,说中国的军费过高了,威胁到世界和平了。这些人似乎不懂得,战争的准备,是在和平时期就必须“天天讲月月讲”的。回到当年,说到整体的战争准备,添船换炮这样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理念,在日本能够从上到下贯彻下来,而大清这一边,就不能得到有效贯彻。日本从天皇到很多富豪之家,都踊跃捐款,为海军添置装备。而大清这边干什么呢,反而要挪用海军经费,慈禧太后要修“三海”,后来又修颐和园。有学者指出,这个钱后来还了。但是起码寅吃卯粮,把应该更新装备的大好时间给耽误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八上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反思

9月1日,我在解放中学八年一班,讲授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对于自己的课做反思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市教育局大力提倡“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状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这节课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的尝试。

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培养和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要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是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历史教育主要就是一种思想教育,它不是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下一些冰冷的时间、事件、人物,而是要在历史学习中让人感同身受,从而思想得到升华,培养爱国、敬业等优良品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这节课当中,我选用了《七子之歌》中的威海卫、台湾部分资料及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带领全舰将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段,学生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做为教学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通过谈话、探究、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

我最后采取了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在要求

一.成功之处

1.整个课堂内容充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了拓展,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2. 这节课充分注重了让学生参与,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得到体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

4、学生们课前准备充分,查找资料丰富,并能对资料加以辨析、认识。

5、课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与课件的详略得当有很大的关系。

二.值得注意的地方

1、知识的拓展。课堂上应该把清朝的开设工厂和现在的招商引资相

比较。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该在每段视频前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上,学生发言人数与人次存在重叠,意味着主动发言人数少,只有十几人,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考虑采取分片承包的方式,直接指定由哪些同学进行陈述性发言,大家轮流发言,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