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让孩子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在读了课题之后,我让观察课文中的几幅插图,然后让他们说说你找到金蝉了吗?有的孩子把蝉壳说成了金蝉,有的孩子把出壳的蝉儿说成了金蝉。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这时,我让孩子们结合第三自然段中对金蝉的描写:“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再判断自己说的对不对,大家都摇头了。在这一关键时刻,我出示了一张金蝉的图片,学生们都不禁惊讶以来:“噢,原来这才是金蝉呀!”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我问他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观看蝉脱壳的过程,大家一致赞同。我们便随着作者一起上了那棵树,亲眼目睹了脱壳的过程。

第四、五自然段,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词语,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且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尽管课文中对金蝉脱壳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细致,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根本没有学生亲眼目睹那神奇的情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我相机播放了金蝉脱壳的画面,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由于画面不是动画,过程不够生动。 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观察,让我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我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钥匙。怎样才容易发现美呢?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一是有顺序,二是有重点,三是有感情。学生不仅欣赏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还学到了观察的方法。整堂课的学习应该说还是较满意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项目实验校本教研跟进研讨活动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盘龙区新迎二小 张静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竞猜谜语,激趣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揭示自然奥秘的,刚上课,我请同学们猜一猜有关昆虫的谜语,⒈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著名。(七星瓢虫)⒉翅膀一展亮晶晶, 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 酿造蜜糖好过冬。(蜜蜂)⒊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蝴蝶)学生们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孩子们的视线都被我吸引住了,我就趁热打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问:揭示课题《金蝉脱壳》,让学生其读后说说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了解学生《金蝉脱壳》的壳的正确读音。并了解三十六计中金蝉脱壳的故事。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自主学习,检查预习,理清课文脉络

激发兴趣后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但在操作时,要求过多,涉及到字词段篇,过于繁琐。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的要求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课上只要检查就可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理清课文脉络。这是第一课

时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四、学习课文第一

部分。指名读第1-2自然段。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让学

生说说课文中哪件事“神奇有趣”?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理解

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真正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不足之处: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有些过于拘泥于教材,教师上课不

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真真实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 余下全文

篇三 :金蝉脱壳反思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课时,首先让学生试着解释“金蝉脱壳”的意思,有的学生还说到了它的典故,我立刻让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讲一讲,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在第二课时中,我让学生通过观看蝉的相关图片,再加上我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真正启发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脱壳过程”为一条内在的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内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肥肥的,……”这一句,让学生感知了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

接着,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蝉脱壳时的情景,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己的脑中。然后又有重点地感知“翅膀的变化”以及整体地感知颜色的变化。

最后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脱壳后的变成成虫的蝉的样子。

在教学中,我着重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读懂文本,理清蝉“脱壳过程”,然后,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合作探究,体会自然神奇的变化,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方法。设计时,我直奔重点,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脱壳”上,其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而是通过抓住具体描写,感受其“奇特”之处,并在感受的同时,去学习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 在学生充分感悟到金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有趣后,让学生再抓住感受深刻的一系列动词好好读一读“从这一过程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答出了“灵活”“连贯”,我再引导“这个过程容易吗?”学生说“不容易”“艰辛”“漫长”。师:“是呀,事物从旧到新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过程虽漫长、艰辛,但蜕变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我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悟出了“艰辛漫长”,这一情感体验是有深度的,应该说是触动心灵的体验,是真实的情感体验。

…… …… 余下全文

篇四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脱壳过程”为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内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肥肥的,……”这一句,让学生感知了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然后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脱壳时,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己的脑中。接着又有重点地感知“翅膀的变化”以及整体地感知颜色的变化。最后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脱壳后的变成成虫的蝉及壳。

在教学这个过程中,我采取的读书方法是:让学生读懂文字――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描写的情境――试着用读表达出这种情境――在表达中更加清晰看到这情境。在让学生读懂文字时,我先采取整体的读,引领他们读,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分析脱壳的顺序。在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较为形象脱壳场面。这时学生有了初步的脱壳印象时,就引领他们用读来表达这脑中获得的初步形象。在表达这初步形象的同时,他们又会进一步内化这初步形象,而获得更完整,更形象的、更真实的、更有艺术性的“脱壳情境”。

现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不必在意是搞整段的分析还是个别句段的分析,而应把整个教学精力放在寻找教学主线上。一节课应围绕一条主线去理解文章,对于课外有利于深化这一条主线的资料,我们也可引入进来。这样一来,教学就好设计多了,这个疑难的问题也不攻自破了。

四一班娄明慧

…… …… 余下全文

篇五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教学感受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揭示自然奥秘的,刚上课,我请同学们猜一猜有关昆虫的谜语,⒈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著名。(七星瓢虫)⒉翅膀一展亮晶晶,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蜜糖好过冬。(蜜蜂)⒊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蝴蝶)学生们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孩子们的视线都被我吸引住了,我就趁热打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问:上节课我们预习了《金蝉脱壳》这一课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二、注重感悟,注重自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这两段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字、填表格等多种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内外结合,迁移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

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课文教完后,我这样问:蝉,对于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金蝉脱壳”的情形就鲜为人知了。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喜欢探究。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最后制作动物明星卡,进行展示。对你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在这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欣然接受。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切实落实好高效课堂,在课堂中真真实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 余下全文

篇六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教后反思

五(1)班 王丽珠

本文通过叙写“我”亲眼目睹“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清晰地展示了“金蝉脱壳”这一奇特动人的情景。本文的语言细致入微,准确形象,对蝉脱壳的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金蝉是怎样脱壳”的这一条线组织教学,但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能够看到蝉脱壳的场面,所以在教学中不太容易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来。

在第一课时中,我首先让学生试着解释“金蝉脱壳”的意思,有的学生还说到了它的典故,我立刻让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讲一讲,学生们的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在随后的教学中,我着重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

文本的脉络很清晰,文章的3、4、5、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写了整个脱壳过程,是按“脱壳之前”“脱壳之时”“脱壳之后”的顺序描述的,重点叙写了“脱壳之时”。在“脱壳之时”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词语,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且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第五自然段中蝉脱壳后的一系列变化学生很感兴趣,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蝉脱壳后有了哪些变化,并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去感受那“奇迹般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课文教完后,我这样问:蝉,对于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金蝉脱壳”的情形就鲜为人知了。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喜欢探究。从而告诉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最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那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欣然接受这项作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学写,把读写结合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七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是一篇科普文章,学生对蝉的鸣叫已是司空见惯,但极少有同学对“金蝉脱壳”的过程进行过仔细地观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感悟金蝉脱壳过程的奇特动人上,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加以体会感悟。我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上节课内容回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感悟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情景时,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课文内容,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让学生充分地和文本接触,通过读,画,想,议等多种理解方式去品读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是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时,有些凌乱,有待老师的指导。与其同时,教师将本课写作手法画龙点睛地总结出来:从小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时要做到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

不足之处:⑴小组分配任务不得当,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待培养,

⑵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犯大忌)。

…… …… 余下全文

篇八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五年级 马学芹

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高新区实验学校 马学芹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针对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乐趣,学习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我班的学生多是在农村长大的,对于蝉都很熟悉,所以在导入课题时,我便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蝉入手,引出话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你们能猜出谜底吗?——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当我说出这个谜语的时候,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谜底——知了、蝉。我首先肯定了孩子们的答案,然后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同学们猜得很对。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谁能告诉大家蝉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有些犯难了,有的说:蝉是黑色的;有的说:蝉有一对透明的翅膀;还有的说:蝉的头和背是硬的,肚子是软的…全班40多人,居然没有一个人能详细地描述出蝉的样子,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可见孩子们在平时对事物的观察还不够仔细,今后在这方面老师还要多加引导。不过还好,孩子们谈的兴致很高,于是我便又及时抛出了第三个问题:

“孩子们,你们知道蝉是由什么变来的吗?”

“蝉虫!”我的问题一说完,孩子们便齐声回答。于是我又紧接一问: “那蝉虫是怎么变成蝉的,你们知道吗?”

“知道!蝉虫脱了皮就变成蝉了。”孩子们的回充满了自信,不过却过于简单,我随即又添了一问:

1

教学反思

“那你们见过蝉虫脱壳(蜕皮)的情景吗?”此时,孩子高涨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了下来,都说没见过。于是我便趁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你们想知道吗?”听到这个问题,孩子们立时来了兴致,都说想。于是我便趁机板书课题,带领孩子们走入了课文。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