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别董大教学反思

《别董大》教学反思

小店区育才小学 张丽君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故世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为情所感,为情所动。在整个词的教学中,我抓一个"情"字,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反思我这节课较成功的有两点:

一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本节课中, "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在读中学生体会到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凄凉悲壮。在读中品味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豪放。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 走出文本,深化诗情。

古诗词寥寥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你怎能感悟"幽兰露,如啼眼,烟花不堪剪"心境,你怎能懂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这一个个千古传诵的佳句.所以我们古诗词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诗文表面,为了能走进诗人创作的时精神世界,本节课我以一首词引出一组词,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让学生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

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加上本人的水平有限,本节课还存在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对于董大当时的心理挖掘还不够深入,需不断探索。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别董大教学反思

《别董大》教学反思

此次参加古诗词教学比武,受益匪浅。我执教的古诗《别董大》,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学比武,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按照古诗教学六步法进行教学

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课文知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

2.充分运用了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

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发挥网络声音的优势

采用让学生一边听音乐,想象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此次教学活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本次教学活动,不少教师课件精美,而我的却略显寒酸。主要是总结虽精心设计了演示文稿,却没什么动画。本人认为这可体现自己朴实的风格。在四月份参加漳州市阅读教学观摩时,评委(龙师附小副校长)读了这么一个观点:教学中,课件可以用,但不用或少用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更好。我深为赞同,但现在陷入困惑,怎样才是一个度。

2.上课之前,有不少同事建议我在最后插入一张有关送别诗拓展的幻灯片。我最终没有采纳,一个不想临阵再修改,再则是我认为开头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本身也是一种拓展,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学的送别诗也不少,本人也认为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否要拓展,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

3.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接触了不少班级学生。我发现一个现象,三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五六年级则沉闷,六年级则“万马齐喑”,非独农村小学如此,城镇小学亦是如此。为什么越是高年级,学生越自闭,不好表现呢?许多老师亦有同感,虽然这与学生心理发育有一定关系,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这是我的困惑之三。

…… …… 余下全文

篇三 :别董大教学反思

《别董大》教学反思

户县花园小学 滕思凤

此次参加镇上的教学比赛,受益匪浅。我执教的古诗《别董大》,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学比赛,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按照古诗教学六步法进行教学

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课文知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

2.充分运用了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

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发挥网络声音的优势

(二)此次教学活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本次教学活动,不少教师课件精美,而我的却略显寒酸。主要是总结虽精心设计了演示文稿,却没什么动画。

2.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接触了不少班级学生。我发现一个现象,六年级学生发言不积极,不活跃,课堂气氛沉闷,“万马齐喑”。为什么越是高年级,学生越自闭,不好表现呢?许多老师亦有同感,虽然这与学生心理发育有一定关系,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

…… …… 余下全文

篇四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有不舍的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 …… 余下全文

篇五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河北省保定市白沟新城北校 刘艳华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4、品味诗句,读中悟情,培养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这首诗的内容较为浅显,借助书上 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但对于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可能不够到位,因此,要充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师准备课件,包括范读的音频。

生搜集诗人和董大的相关资料,搜集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

播放音乐《送别》,生听音乐,感受作者离愁别绪。

2、引导发言:

你与朋友离别过吗?离别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3、导入课题:现在与朋友分开了,即使远隔万里,我们也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视频??及时联系,或者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见上一面也很方便,可是在古代却不行,因为交通和信息的落后,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因此,他们就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的诗。

板书课题:别董大

二、学习古诗。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齐读题目。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诗人送别的人是董大)

2、介绍董大,了解背景。

用课件出示: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的赏识与宠信。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

在他离开京城的时候,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别董大》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别董大》教学设计

一、 预习探究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古诗

搜集送别诗;收集作者高适以及董大的资料;熟读古诗,解决生字

2、课前交流

古代诗人总是以诗会友,既然我们已成为朋友,那咱们也来以诗助兴,来一个背诗比赛好吗?咱们来背一背与“送别”有关的古诗。(生自由背)

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也有人说离别是泪水。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二、 合作交流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来,齐读,再读,通过读题目,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读题目

生:诗人是在送别好朋友董大,你知道董大是何许人也?介绍董大。介绍高适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课件)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愤而离开之时,高适为他送行,于是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课件出示古诗)

现在大家放开声音朗读全诗六遍,听清要求:个人读个人的,前两遍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要求念得字正腔圆,3、4遍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后两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好了同学们赶快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想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师指导 “曛”,指出形声字。生齐读这一句诗)

谁再来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来。(指三生读)

4、那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

三、 品读体验

1、高适是在什么地方送别董大的呢?你怎么知道的呢?(大漠黄昏)

“黄云”黄沙漫天好像连云彩也变成黄色了“曛”就是说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2、运用理解字义的方法知道了送别的地点,了不起!那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

送别好朋友的呢?(指生读前两句)

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板书:景)请同学们画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凄凉)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指两生读)

…… …… 余下全文

篇七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广西玉林市容县石头镇水口小学 黄艳梅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困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教学理念】设计古诗主题教学,运用诗意语文的构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

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

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八 :黄晓玲20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从三年级开始,我在语文课的带文上一直坚持不懈的带古诗词和古文,自己也特别想尝试把自己上古诗的思路完整地运用到教研课上,于是在这次家长开放的日子里,尝试着在一节课里上完了古诗两首,还带了一首《别董大》,目标是希望孩子们在这一节里能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人物之间的情感,并迁移到自己身上进行一个小练笔。

相比较而言亮点有以下:

1、配乐朗诵时学生的情感投入度很高,第一首比第二首感觉更棒。

2、学习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中有一段说话设计:

现场调换角色,老师问学生扮演角色回答,先是用“古诗”回答,再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随点随答,现场气氛很好。

3、把写法和意境情感相似的两首诗揉在一起学习可以促进课堂的时效性。

4、本节课注重了积累:有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的记忆、《别董大》的限时背诵、课前同学们的关于描写友情古诗搜集和背诵等。

5、语用的体现也有不少:说话、小练笔都很好地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语言文字训练和使用。

当然,值得反思之处也有不少:

1、关于这样的语文课堂的大语文观的体现本节课体现的不够充分,还可以摸索出更好的方式。

2、对于一个家长开放课,可能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没法照顾到。

3、老师自己的古文修养有待提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