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维。”由此可见,新课程把“感悟”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而本课时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缠足的危害性和少年孙中山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因感动而醒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呢?教材就是资源,。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朗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中人物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以疑促思,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文章开始,我提出问题: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陋习?——因为她的姐姐。他的姐姐是什么样的?学生马上找到文中第二节,这是运用多媒体出示这一节:你认为他的姐姐是个什么样的人?由文中的语句孩子找到了——能干、活泼。这样明白了孙中山对姐姐的喜爱。这时话题一转:这么活泼能干的姐姐,却变了个样?什么样?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

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由于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孙中山的功劳,缠足这一陋习早已销声匿迹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中青年老师来说,如果不去下功夫了解,脑子中对缠足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只是无端地觉得那是用布长期包裹不让脚长大,最终形成小脚。而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更没有什么体验,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只抓住词语还不能体会其中的苦,为此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封建社会,女孩到了四、五岁左右就要被缠足。为了使自己的脚不长大,她们有的在脚底下垫上锥子走路,有的垫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虫子放在脚底,好让自己的脚腐烂,不长肉。这样的小脚,走不快,走不远,想跑两步行不行呀?”进一步体会到了缠足给古代女子带来的伤害之深。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本文的阅读,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习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课的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老师要检查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课件出示词语世界,小组开火车读。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让学生齐读课题2遍,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课题中的“破”、“陋习”。

二、精读感悟

过渡:课文从哪些自然段写了缠足这种陋习?

(一)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1、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哪些是孙中山看到的情形?请用“~~~~~”画出来;哪些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请用“——”画出;妈妈为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请用“……”画出。

2、交流:

(1)谁来说说孙中山看到的情形?(第二自然段)齐读。

思考:这段中哪句话最伤孙中山的心?(“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齐读。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怎么会这么痛苦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理解,加深感受。也可以用手代脚尝试。

(2)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孙中山生气和心疼的是什么?能把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吗?

(3)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又是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通过加点的字词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体会孙中山小时候的感受。

引答:当时,不管孙中山如何想,如何反对,都无济于事。可是,姐姐被缠小脚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引答)再也没有听到……可见,缠足陋习给姐姐带来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孙中山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所以课文说,这件事深深地……(引答)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笔者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中人物个性和对语言的积累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人物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尝试虚拟着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走进文本,阅读课文。

一、与姐姐对话

姐姐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兄妹的感情、姐姐的受害是孙中山引发破陋习的念头的主要原因。学生只有去认识姐姐,了解姐姐,学生只有真正的感受着姐姐的快乐,抚摸姐姐被刺痛的心,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去认识姐姐,与姐姐“对话”。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孙中山的姐姐,请同学们找出关于写姐姐的段落或句子仔细阅读,尽可能获得姐姐的更多信息。

(同学们认真地阅读起来。)

师:通过大家读书,认识姐姐吗?谁来聊聊关于姐姐的一些情况

生:姐姐不怕吃苦,他很勤劳。

师:你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因为她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都干。

生:因为他家里很穷,她干活是为了这个家的(生活)过得更好。

生:我从“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这一句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姐姐很活泼。

生:这是一位好姐姐,我要是有这样一位姐姐那该多好呀!

师:从课文当中你还获得什么信息吗?请大家接着聊。

生:从课文当中我还了解到了姐姐被妈妈给缠了足,痛苦极了。

生:我感觉姐姐变了,不再唱歌了,也不再快乐了,这都是缠足惹的祸,我也感到很难过。

师:你读书很认真,而且是边读边思考。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些语句,用读书的方法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学生激动地而又感情的读起了课文的第八小节)

师:读书就要这样,真正的阅读就是和课文中的人物在对话,就是在目睹了姐姐的勤劳和快乐,感受着姐姐的痛苦和难过,倾听着姐姐的心声。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篇一: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孙中山破陋习”为题,点明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孙中山(1866——1925)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陋习是指不好的习惯,这里专指缠足。“破”在这里是破除、废除的意思。既然是“孙中山破陋习”,那么,他为什么要破陋习?怎样破陋习?就是题中之义。在这两层意思中,“为什么破陋习?”是课文的重点。

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我抓住了姐姐前后之间的变化来进行教学,在没有缠足之前,姐姐是一个活泼可爱,吃苦耐劳的人,即使家里面很穷,姐姐依然很开心。可是,就是因为缠足,姐姐的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在也没有了歌声。根据这个我来引发学生深思,想一想姐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就是因为缠足,姐姐才会变成这个样子。让学生划出,你从哪里感受到姐姐的痛苦的?学生会找出“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等词,从这能感受到姐姐的痛苦。学生还会找到,姐姐再也没有了笑脸,再也没有了歌声,如果刚才姐姐受到的痛苦是身体上的,那么姐姐没有笑脸,没有歌声的就是心灵上的伤害,从身体和心灵上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之深。

篇二: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教学开始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孙中山是一位怎样的人?教师补充:他是我们中华民国的第一位临时大总统,被称为国父。

“破”是什么意思?打破、破除的意思,陋习是什么意思?残害百姓的习俗。课题的意思是孙中山破除了陋习。

课文中的陋习指的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指名回答。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反思主题:以图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裹脚对女孩的残害,但喧宾夺主,这让孩子完全沉入了画中,对于课文内容分析不够!

《孙中山破陋习》课文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对于我来说,如果不去下功夫了解,脑子中对缠足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只是觉得那是用布长期包裹不让脚长大,最终形成小脚。而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更没有什么体验。只抓住词语还不能体会其中的苦,为此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封建社会,女孩到了四、五岁左右就要被缠足。为了使自己的脚不长大,她们有的在脚底下垫上锥子走路,有的垫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虫子放在脚底,好让自己的脚腐烂,不长肉。这样的小脚,走不快,走不远,想跑两步都不行呀!”学生由此能对缠足理解更深刻些!

孩子看了图片,认识到了缠足对人的残害,对姐姐伤害之深。但是他们随后就开始了讨论,讨论脚怎么会变成这样,骨骼变形是怎么造成的,发出的疑问也都是与之有关。而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孙中山的生气又心疼的心情,理解姐姐所受到的痛苦。学生却抓住图片本身质疑,偏离了课文重点。甚至在讨论结束后,有孩子还在乐此不疲的讨论,而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心情体会不够!

这样的教学让孩子有了直观的认识,但是应以语文学习为前提!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章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亲眼目睹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无奈的情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姐姐缠足前、后的变化。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修饰性成分在句子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4、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以及对中国妇女身心造成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缠足,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缠足对中国妇女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感悟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不合理的习俗。教师准备缠足的图

片。

2、 准备封建礼教中的一些陋习图片。

3、 生字词的图片。

4、 板书的图片。

5、 相关封建社会的视频。

6、 多媒体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板书“陋习”,指名认读并解释。

(陋:不文明、不合理。习:习俗。)

是谁破陋习呢?引导并板书“孙中山”,简介孙中山。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那就是:《孙中山破陋习》 下面请听范读。(多媒体播放)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在课文中圈出10个生字,读准字音。

2、把句子读通顺。(至少读两遍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学习生字词语。(多媒体出示相关字词,学生指认学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习词语。

挑柴 痛苦 心疼 祖宗 受罪 妇女

应该 既然 总统 废除 空闲 眼泪

重点词语教读,指名学生认读,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罪:痛苦。破:废除。)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感受缠足的残忍,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一、研究文本,精简问题

《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缠足了,学生也无法深刻体会到缠足的痛苦,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全课:孙中山为什么要破缠足这个陋习,感受缠足的残害、妈妈的无奈和孙中山的决心都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

二、放手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本课中在有些环节没能放手给学生,比如:孙中山破的是什么陋习,课堂上我是直接出示了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课文是怎样介绍缠足的,我也是直接出示,其实这两个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去文中找一找,然后再交流

课堂中有许多生成的内容,包括教师生成和学生生成,课堂上出现了生成内容之后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处理生成,如果处理到位的话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中出现了教师生成,但是教师没能很好地抓住。

三、读中感悟

本课中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永远是遗憾的,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前进。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1-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孙中山破陋习》

《孙中山破陋习》讲述的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有这么几个理解的难点:1、课文所反映的年代与事件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不了解孙中山,不了解辛亥革命,不了解缠足。2、这篇课文让学生感悟的是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对于憎恨的情绪学生通过品读文中词句能感悟到,但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要解决以上难点,必须让学生对文中人物以及时代背景有个了解,在介绍孙中山时,我让学生明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担任了临时大总统,被称为我国的国父。而辛亥革命则让学生明白这是一次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革命运动,正是有了这次变革,才有了以后中国的发展。

关于缠足,文中介绍得很少,只是讲了妈妈给姐姐缠足,姐姐的痛苦,妈妈的无奈,孙中山的生气。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学生的感悟会不深刻。于是,课前,我搜索了有关缠足的资料,了解了缠足的起源以及缠足的过程。在课上和学生进行了讲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搜集一些缠足的图片,我想要是有了图片的话,学生对这一陋习的了解会更深刻。但是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也能感受到缠足的丑陋与残忍。从学生脸上惊讶、痛苦的表情,我知道学生肯定对缠足的痛苦有一定理解了。但这也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让学生去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于是,教学时,我还是从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词句。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孙中山喜欢的姐姐是怎么样的?后来姐姐变得怎么样了?通过前后的对比,就不难体会到缠足的痛苦。最后是引导说说所了解的以前生活中还有的陋习。这是课文后要求的,我让学生课前去调查。原以为学生不会有什么收获,但学生通过询问,还是有所收获。在交流时,学生说到了现在还存在的一些不好习惯,如随地吐痰,拥挤、争先恐后、插队,大声喧哗,闯红灯等。由此,我趁势讲解陋习也指不好的习惯。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些陋习,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除掉陋习,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