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三节 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天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 (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3跷跷板教学反思

3、跷跷板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 余下全文

篇三 :《跷跷板》教学反思

《跷跷板》教学反思:

1.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2.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老师,我还把你给跷上去了呢!”、“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为什么刘菲能把老师给跷起来?”“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3.同时,我还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课程主体,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教师不要被教科书、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所限制。本课,我充分利用了我校现有的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这样,我们就能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就能提供给他们生根发芽的沃土,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 …… 余下全文

篇四 :跷跷板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学反思

昭阳街道西万中心小学 王园园

我执教的《跷跷板》这节课,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跷跷板教学反思

跷跷板教学反思

篇一:跷跷板>教学反思

>科学课上,学生最喜欢的、感兴趣的是小实验、动手操作,在给三 年级二 班学生上跷跷板的科学时,一开始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为吸引点,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学习杠杆平衡打好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结合生活中的跷跷板小游戏,提出自己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根据生活经验假设、猜测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自始至终,学生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地心态来学习。

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首先个介绍了杠杆尺怎么样应用,这样做时间节省了,学生也掌握了怎么样应用,但是不利于学生的探索、自主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在小组中自觉杠杆尺的应用要比老师包办代替效果要好的多,在三一班上课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杠杆尺的应用,学生完全可以学会,同样的是学,但是后者的优点是不可言喻的。这还是对于学生不相信,害怕学生学不会,完不成上课任务造成的,要充分想信学生能力,使学生在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教学观,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 合谐、民主、愉悦的氛围下自主探究,去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篇二:跷跷板教学反思

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作为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课程主体,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教师不要被教科书、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所限制。本课,我充分利用了本校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这样,我们就能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就能提供给他们生根发芽的沃土,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 …… 余下全文

篇六 :跷跷板教学反思(叶青文)

《跷跷板》教学反思

叶青文

这节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比较高矮,长短,大小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一堂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知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让学生爱上数学。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在引入课题时,我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初步体会物体的轻重,并故意在黑板上板书一个不平衡的秤杆,并标上轻重(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铅笔和尺子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老师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谁轻谁重。但是在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时,很难掂出它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法: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并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根据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一样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学生年龄小,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出现较难控制的场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

2.少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太牢固,对于两个苹果和三个橘子一样重,来判断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谁重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给学生更多的测量经验。 以上的问题都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以学生为主,深入研究教材,多创设一些优质的数学问题,把知识点从薄读厚,从厚读薄是我的追求。

20xx年3月29日

…… …… 余下全文

篇七 :跷跷板教学反思

跷跷板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一开始,我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情景,并配以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对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解释,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实际生活平衡现象的应用,并通过当堂达标,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最后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 余下全文

篇八 :跷跷板教学反思(叶青文)

《跷跷板》教学反思

叶青文

这节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比较高矮,长短,大小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一堂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知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让学生爱上数学。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在引入课题时,我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初步体会物体的轻重,并故意在黑板上板书一个不平衡的秤杆,并标上轻重(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铅笔和尺子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老师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谁轻谁重。但是在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时,很难掂出它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法: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并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根据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一样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橘子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学生年龄小,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出现较难控制的场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

2.少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太牢固,对于两个苹果和三个橘子一样重,来判断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谁重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给学生更多的测量经验。以上的问题都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以学生为主,深入研究教材,多创设一些优质的数学问题,把知识点从薄读厚,从厚读薄是我的追求。

20xx年3月29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