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昨天学习《圆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本打算今天就学习圆的周长。同事建议再练习一节,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不扎实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今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

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天的练习课我和学生一起复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画圆(O r d) 圆心决定位置, 圆规两角的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 半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直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

…… …… 余下全文

篇二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学娟

《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更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认识圆,我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认识各种画圆方法的局限性,接着介绍用圆规画圆,渗透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跟圆的大小有关,圆规针尖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认识圆心,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以的直径也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最后通过量一量及课件演示,认识同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三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漳州南靖船场中心小学     王晓红

…… …… 余下全文

篇四 :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知识性的情境自然引入教学,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呈现了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学习知识。

课一开始,通过摸“圆”游戏,从直线图形中自然引出曲线图形——圆,让学生整体感受“圆”的光滑、饱满、匀称,为后面研究圆的特征做好铺垫。同时,揭示了在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奥秘的兴趣。

学生通过整体认识圆知道了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那么,圆为什么最美,圆中有哪些奥秘?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这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教学生如何画圆,而是自然地进入了圆的特征的自主探究。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我引导学生在画画、量量、比比、折折等一系列活动中,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总结发现结论,探究圆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圆的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了“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一些特征,知道了为什么圆最美,对于画圆一定是跃跃欲试了。这时,自然地引入了画圆。通过画圆学生认识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的理解。

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自然想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有不少同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再如学生在解决“怎样画一个大圆”的实际问题时跃跃欲试、神采飞扬,想出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五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实现以下目标:A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B通过与同桌合作交流、推理让学生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圆进行应用。C结合现实、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课堂实践主要分以下几步:

接着,我呈现视频课件。森林动物运动会,小鹿开着三角形轮胎的汽车,小白兔开着长方形轮胎的汽车,小熊开着圆形轮胎的汽车,一个个来到运动场。“哇——赛车啊”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我接着问同学们:“想知道谁将获胜吗?”(有同学在小声的说是小熊,看来同学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学们紧盯着大屏幕,一边还喊‘加油’呢。比赛结束了,小熊获胜!同学们意犹未尽。我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紧接着问:“为什么小熊会赢呢?” “小熊的汽车轮胎是圆的!”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圆形轮胎会赢吗?”我紧追不放。同学们开始思考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板书“圆的认识”。(在这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学生高兴的走入了课堂。)

2.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学们还能说出生活中圆形的东西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

手,林榕界说:“轮胎﹑碗的底面﹑光盘都是圆的。”

这时同学们一个个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硬纸圆。于是我让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对折圆,折了两次,同学们发现两次的折痕相交于圆中央的一点,这就是圆心,而这两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是半径。

我问道“那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开始了思考:并与同桌一起讨论交流起来。用什么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折,有的同学在用尺子量,还有的同学把两个圆放在一起比较?几分钟后,同学们找到了答案:黄巧玉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相等。”吴贤慧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相等。”李庚俊说:“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同学们积极的发言,接着我还让他们把找到答案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课堂走向了高潮。在这一部分我觉得让同学们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实践中多尝试,多动手,多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感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有效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不仅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六 :《圆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课题: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难点: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具准备

圆规、三角板、圆片、多媒体

学具准备

能画圆的实物、圆片、圆规、三角板

教学方法

操作、演示、画图、小组合作、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图形朋友(师把圆形粘帖在黑板上) 问:看到圆形,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如:车轮、硬币、太阳、农历十五的月亮、圆形花坛、圆桌、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光盘??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联想到许多许多。的确,古希腊数学家就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正是有了圆形,大自然才变得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板书课题:○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简单应用

1、尝试画圆,初步体会圆是曲线图形。

师:圆既然这样美,那你们想不想画一个圆呢?

生:想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形实物,想办法在练习卡上画一个圆。 (生画圆,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画法呢?

生:我用瓶盖画了一个圆。

我用刻度尺上的圆圈画了一个圆。

我用圆形卡片画了一个圆。

我用光盘画了一个圆。

??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呀,那你回忆一下刚才画圆的过程,想想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回答的真好,我们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形?)

…… …… 余下全文

篇七 :圆的认识.课后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观察主题图揭示出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画圆,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最后教用圆规画圆。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基于这样的教材编排,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处理细节等方面对此次授课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符合教材编排顺序,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直观形象地导入。利用多媒体出示小马拴在树上,绕了一圈画了一个什么?这样很直观地引入了圆。既吸引学生,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出示熟悉的平面图形与今天要学习的圆让学生观察、比较有什么区别,引入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圆是由曲形围成的。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最后多媒体出示大自然中的圆、圆形的标志、圆形剪纸、圆形的艺术品。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感受圆形的各种美。

2、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圆的名称、特征以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1)、我让学生把画好的圆拿出来,说说用什么物体画圆,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用绳子画圆,目的是让生感受画圆的不同方法,为解决问题作一个辅垫。(2)、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带着问题

去自学课本把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表示出来。(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进一步区别半径与直径,最后让学生去判断,加强概念的巩固和联系。(4)、通过比一比,在单位时间里画半径和直径,量一量让生感受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且都相等。(5)、利用设疑的方式引入,让学生去判断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的正确性,去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让生利用手中的表格去量一量手中的两个圆,通过量一量去发现同一个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6)最后引入用圆规画圆。同样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用圆规画圆的准确性,接着通过自学课本理解画圆的三个步骤,再让学生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通过交流让生体会圆规画圆的方法,再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通过比较发现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位置与圆心有关。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六年级上《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刘寒青 从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观察绑绳子的钥匙转动感知图形图,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周围物体上的圆,然后通过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以此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

因为教具学具的限制,我适当调整了教材的教学顺序。把学生画圆剪圆的活动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自备好圆形纸片。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重难点,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华仪化,量一量的方法。逐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在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后,结合圆的特征,我示范用圆规画圆,引导学生归纳出圆规画图步骤:1、定圆心 2、定半径 3、画圆。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在设计时,我预设以一个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但我提出的问题没能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指向性不强,导致多次学生并未按我预设的方向做出反馈。在探讨圆的直径为什么有无数条,学生提出因为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时,我未能及时区分对称轴是直线,直径是线段的概念,没能很好的生成教学。在讨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忽略了同一个圆内的前提,忽视了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这堂课的教学,我未能做到层层递进,各个活动过于分割独立,没能很好地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很多地方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