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后反思

11月25日上午二节课,我在多媒体教室执教了《船长》一课。课刚一结束,郭主任就迫不及待的给了这样的评价:“课前多半部分上的相当好,但除去客观原因你还超时10分钟。”针对领导这一点评,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不是缺乏应变能力而是态度不重视。

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正在配着嘈杂声分角色读对话部分。听到铃声,我脑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种思想是结课设悬“船上的60名乘客全获救了,而船长怎样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一种思想是无论用多长时间,一定要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校内公开课拖拖堂也无所谓。第二种思想战胜了,我沉着地拖了10分钟。

后来的实践证明,我错了。虽然我的状态调整好了,但孩子们心已经飞了,多展示最后一个环节不但没有为本节课画上圆满句号,而且还抹了黑。 当我凝视画面深情朗诵,《英雄的黎明》音乐响起来时,外面的广播操音乐也参与了进来……没办法,我硬撑着上完了最后部分,效果可想而知。

二、不是“聊课”不充分而是“洗课”不舍得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一方面请教了在校教师,另一方面也在书刊、网络上交流,取其精华,还加上了自己的思路设计,可以说十分充分。

明知四十分完不成,于是进行了“洗课”。

这篇文章,层次是非常清楚的:遇险-救援—殉职。“救援”是讲读的重点,“殉职”部分是情感的升华,前者是课成功的“基石”,处理巧妙得当,学生便自然入境,情感的升华也便自然,说白了,前者出亮点,后者进高潮。我想将重点放在救援与殉职上,而遇险部分作为复习导入。课堂上,由于学生准备不太充分,我临时调整,扩展了遇险部分,延误了时间。

三、不是没有备好教材而是没有备好学生

课前我深钻教材,但只给了学生们一节课预习时间,还没有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课堂上各个环节的交流他们都是从头开始,要达到课堂的有效,不流于形式,自然耗时就多了。

上课拖堂,证明老师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要想不拖堂,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认真专研教材,吃透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抓住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语言要精练、简明扼要。为了学生,我一定要养成不拖堂的好习惯。

…… …… 余下全文

篇二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船长》,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初读课文时,有学生问道哈尔威船长的生死,我就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诺曼底”号沉没的时候,哈尔威船长是不是“必死无疑”?

“老师,哈尔威船长肯定跑不了,你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所以他就沉入深渊了。”

“不对,我认为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

“是啊,他能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么冷静又临危不惧的人,绝对能在第一时间逃出去!”

“一艘船上船长权力最大,他想走没人可以阻拦,何况他还可以从奥克勒大副拿手枪。要是我,我肯定能逃生。”

“船长应该都会游泳吧?你看人们透过薄雾都能‘凝视’, ‘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说明船沉得很慢,也离得不远嘛!他可以逃走的。”

“我也这样认为,即使在最后他把其他人都救了,他还是能逃走。”

“可是,他怎么就那么笨,淹死了呢?”

“??”??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紧接着我又提了一个问题:那么,没有哈尔威船长,船上的60人会不会成功脱险?

“不会!你们看这一句‘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小艇要是翻了,肯定会淹死人的!”

“嗯,都‘像疯了似的’,还‘乱得不可开交’呢!”

“但是,后来都很有秩序,都听他的,时间刚刚好,要是有其他情况时间就不够了。”

“??”??

虽然活跃的课堂不好调控,给人“乱哄哄”的感觉,但总好过死气沉沉、老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 …… 余下全文

篇三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研究课,在众多的课文中我选择了《船长》这一课。什么原因呢?因为读完课文,我就被船长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英雄行为给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长正目光凝然、注视前方,脸上是那么安详平和。我们的哈尔威船长,自始至终,都是那么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样的好课文,怎能不精心引导学生去细细阅读、细细品味,学会做人?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深入文本,与我一样有着深切的阅读感受与体悟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上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呢?我是这样思考和实施的:

一、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课文是英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我有三点想法:其一,既是小说,就应

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知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其二,文章最后说: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作者对船长的评价,也是对后人的期盼。如何让学生认识英雄的本质,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其三,怎样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是我在教学前重点思考的三个方面。

二、好文章要多读,在读中感悟。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应让学生走一个来回,要让学生读出味来。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帮助学生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四 :《船长》公开课教学反思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如下特点:

一、设计问题,感悟船长人格魅力

我紧扣三道命令展开教学,针对三道命令设计一系列问题,如:第一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第二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为什么要让女人先走呢?船长下达了这条命令后,船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人们是因为怕奥克勒大副的那把手枪吗???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思考,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沉着镇定、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多种方式,指导激情朗读

指导朗读第一道命令时,紧扣“吼”这个字,读中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威严、临危不乱;指导朗读第二道命令时,对比读两种对话形式,感悟文中对话的“简短有力”;指导朗读第三道命令时,我采用直接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当时情况很危急,哈尔威船长心里想着的仍然是别人,没有自己。

学习25、29自然段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威严的音乐声中自由朗读、齐读,充分领略在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的从容不迫,人们对船长的敬意,作者雨果对哈尔威船长的敬意。

三、适当拓展,感悟作品特点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为什么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呢?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点。课上我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船长为什么不逃生呢?如果他逃生了,他还是不是英雄?两种结局,哪个更震撼人心呢?并补充: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都是悲惨的结局。这样学习之后,学生真正理解了“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内涵。 1

…… …… 余下全文

篇五 :船长 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这篇文章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船脱险,自已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认识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教学中我以“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为主线贯穿课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通过两段对话的感悟、理解、朗读,了解船长的忠于职守,他的做人之道,了解他的英雄行为。

课堂中由面到点,展幵讨论。如文中有一名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幵枪打死他!”那么船长会幵枪吗?讨论中出现了两种看法:会!不会!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感受其人格魅力。

我觉得不足之处在于内容上挖的不深,没有抓住关键点,挖掘内涵,挖掘人物的人性美,如文中船长问“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教学时,对于这段话我是一笔带过的,其实其中大有文章可作,为什么说20分钟够了?20分钟之内,要将60名乘客转移,要做多少事?20分钟对于救人来说宽裕吗?可是船长说“20分钟够了”,正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看来教材还是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新课标强调课堂应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在想如果教学中抓住“临危不乱”这个词组织学习,从那儿看出危险?乱又表现在那儿?船长又是怎样“临危不乱”的?通过船长动作、语言、感悟体会其品质。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牵引明显。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效果会更好。

…… …… 余下全文

篇六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马小英

如果把一堂课看作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备课、到做课件、再到上课,哪怕想得再周全,到了课上,也许会呈现另外一番景象,最后形成的作品总和我们预设的蓝图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有思想的孩子。

《船长》一课两课时上下来,感慨颇多:

第一课时上完后,正想走出教室,一学生走过来,突然说:“这节课上得真快!”顿时一惊:因为之前有个别学生说我的进度快,一篇课文只上两课时,而且不利用活动课程的时间加码,和以前的老师很不一样,似乎有点接受不了。我想:难道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太多,学生觉得节奏太赶,跟不上?一问才知:学生是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就下课了。学生既然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课文所创设的情景。教学设计应该是合理的。

第二课时,在学完船长殉职的段落时,引导孩子自由提问,信心满满,以为学生肯定会问:“为什么船长明明可以逃生却没有和大家一起逃生?”因为在提出预习任务前,我播放了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听完后,我让学生提出你心中最为疑惑的问题。而此问题首当其冲,而且多名学生都这样问了这个问题。可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就是不提这个问题,虽然也提出了“为什么把船长比作黑色的塑像?”“为什么船长殉职时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手势也没有?”这些比较精彩并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但很多学生都纠缠于“为什么玛丽号轮船不

直接靠过去救人?”“大家为什么不去叫船长一起逃命?”等游离于课文中心的问题,问得很碎,也耗去了好几分钟。由此可见,尽管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教学时,往往会你很想得到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未得到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这种情况有时就是凭你的经验、凭你精准的预设都无能为力。也许正因为这样,课堂才会有智慧火花的碰撞,课堂才会生成出精彩!

针对本课教学,觉得前松后紧。第一课时推进比较顺利,第二课时信息量较多,在加上学生在自由质疑时的兜圈子,因此最后练笔没有在课堂上练习和反馈。课后我想:如果在第一课时,不安排词语的教学或者多音字的学习,直接进入课文内容,是否可行?如果可行,那第二课时中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可以加以研读,对雨果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可以深入地学习,而不是目前课堂教学所呈现的点到为止。如果照这样做,是否缺少小学语文的特质,基础性的内容没有得到夯实该怎么办?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七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许治?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谈谈我上课后的感受。

一、整体探究,感受万分危急。

(1)在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第一段,品词析句,披文入情,实实在在地感受“诺曼底”号客轮被撞后的危急情景。“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以此引导学生读读、想想、画画、议议。一是要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万分危急的情景”;二是要求用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朗读表达出“万分危急”的情景。

(2)“顷刻间”什么意思?船上所有的人为什么顷刻间都非常恐慌,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人们的恐慌?(如:惊恐万分、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等)以此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思考。

(3)作者对“危急”情况的描写生动具体,那惊险的场景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以此引导学生将课文描写险情的重点词语分分类,体会到作者是从三个方面具体地描写了险情——天气:夜晚、薄雾笼罩、沉沉夜雾等;轮船:冒出、全速前

进、巨轮、撞来、巨响、剖开、大口子、震荡、涌进等;人们:奔跑、呼喊、哭泣等。

二、整体品读,感悟写作特色。

(1)糟糕的天气、猛烈的碰撞、惊恐的人们,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所有的人都呼喊着、哭泣着。此时刻,此情此境,人们会呼喊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并投放相关录像资料(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断),将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惊恐的气氛。

(2)课文主写的是船长,而作者却花了较多笔墨描写险情,为什么?在这生死的关头哈尔威船长又表现得怎样呢?引导学生体会到侧面描写的作用及与正面描写的联系,体会到对比手法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衬托人物的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八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一、基本原则:

1、真真实实地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南京培训会之精神,引领自己处理好教案,上好这节课。

2、始终注意着走简洁高效之路了,突出语文的语言性,用语言独有的魅力去熏陶学生,感动学生,形成丰富的语感。始终注意着让语言产生魅力,有乐趣,让学生乐于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还要善于从语言中品味到人文思想。

3、教学中强调“对话”。在课堂中,师生对话也比较重要,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话,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才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到文本的深层,感知到文本的思路,学生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所以在课堂中一来一去的简短有力对话是确少不了的。

二、不足之处。

1、本课的小节很多,由于一环节扣一环节,所以需要的过渡语言就非常多,这是上课的一个难点,我感觉这方面我还没有完全磨合好自己的衔接过渡语言。

2、每个学生读书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处理好对学生读书的评价。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有针对性,准确性,感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训练这一基本功。

3、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案应烂记于心,在上课的时候应把更多的精神集中到学生的身上。

三、修改导向:

1、导入部分就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

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

2、在引导学生读那段对话部分,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采用开火车读,即一个接着一个去读,读完一遍后,教师采取总结指导方式,让他们再这样读一次,这样的效果很好,能较好地再现当时的场面,比分角色要好得多,建议大家采取。

3、最后两段教学时,建议大家先采用放录音方式,让大家先听,因为听这录音后确实能让学生感动。然后再引导他们读效果就更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