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张眉艳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年级《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三年级《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一.学习单设计 前置性学习内容:

1. 用彩色水笔沿着树叶的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指出:你刚刚一笔描出的一圈轮廓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2.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描出下面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

3.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用厘米做单位。再想一想要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再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疑问? 本课让学生利用前置性学习单进行课前预习,分别从“描一描”、“算一算”、“想一想”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和“周长”这个概念,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帮助。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一周边线”这一周长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分为“认识周长”、“测量周长”、“巩固周长”三个主要方面。 二.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这部分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首先是认识边线。

【教学片段1】 出示4幅学生在学习单上描的树叶图。

师:哪一个图描的比较好? 为什么?

生:第四幅图比较好,因为画的比较好看比较准确。

师:其它3幅图有什么问题呢?

生:第1幅是他把里面的筋也描了,第2幅没有沿着树叶的边描,第3幅也是没有完全沿边描。

师:对,我们在描的时候要沿着树叶的边来描。谁来指一指,你是怎样描的?

学生指着描 老师边指边说:刚刚这个同学描的一圈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一周边线)

师:谁再来指一指树叶的一周边线?指完了,说一说。

生:我描的这一圈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师总结: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圈),这一圈的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 师:那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

同桌先互相指一指,再说一说。 在指完一周边线后,教师总结: 第一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第二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它们两个指的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刘琼英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并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指出简单图形的周长,从而为下节课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打好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指、摸、描、说、测量、计算和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整个教学过程,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于是我选择了由动画引入,通过播放一个简单的剪国旗动画,让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说出剪国旗的过程:从起点开始,沿着国旗的边线剪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面国旗的周长。就进入了认识周长的教学。

二、多种方式,认识周长

“数学要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

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例来边指边说、边摸边说、边描边说为中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周长”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首次接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入手,让学生指出它一周的边线,边指边说出指的过程。接着依次指了游泳池

池口的周长,观察了树桩面的周长。又举例指了数学书封面、黑板面及门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总结出图形周长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描出图形的边线再次感知图形的周长,并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哪些图形能找出周长,哪些图形找不出周长,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明为什么有的图形有周长,有的图形没周长。这样学生对周长应该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在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时,为了呼应动画里的剪的国旗,于是就安排了测量国旗、三角形和正方形三个线段图形的周长。因为是初次接触周长,所以我先让孩子明确了每个图形的周长所包含的线段条数(每个图形的边数),方便孩子做出正确的测量和计算。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去探究测量工具及测量办法,充分发挥小组活动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是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更何况这帮学生只是二年级,整整跨越了一个学年段,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数点子法”、“平移法”真不错。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本节课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演绎上,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山西省实验小学 王宁

“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于“周长”的教学应在学生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通过观察与积累,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围、量、算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彼此交流,测量、计算一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活动中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发展数学思考,并为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研究进行准备。

为了能切实达成预设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本节课上共有4次用到多媒体,现反思如下:

第一次,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认识“边线”。

上课伊始,我以“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乌龟赛跑的情景,由于它们所绕的草坪的周长不一样,引起学生的争论,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孩子们很容易发现两块草坪的边线的长不相等,从而让孩子们认识“边线”。

第二次,重现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在认识了“边线”后,运用多媒体出示了操场上篮球场地和教室门上的班牌,让孩子们指出它们的边线,这些都是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在这里运用多媒体是为了重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第三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生通过量、围、算发现测量周长的方法后,运用多媒体出示平面图形、篮球场地和班牌,让孩子们体会根据不同形状的物体选择不同的测量周长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次,周长的引申,通过课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第一个推算出地球周长的科学家埃拉托斯芬和象征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嫦娥一号”的环月轨迹。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的魅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以上是我在《认识周长》一课中关于多媒体运用的反思,恳请朱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篇一: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抓住核心问题,让知识自然生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问题让学习发生,问题让知识生成,问题让思维发展。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每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让知识自然生成。下面是《认识周长》的教学案例,以此为载体进行诊断、剖析……

【环节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问题1:看到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周长怎么求?

生3: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指出:这节课我们终点研究周长。

[设计思考:纵观很多的研究课、观摩课,它们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班的孩子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活动经验,他们能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为此,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孩子自己提问,从众多问题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周长”,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

【环节2】拾级而上,认识周长

1.围一围,感知周长。

   ⑴出示桌布图,围一周,指出:桌布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面的周长。

   ⑵出示树叶图,围一周,指出: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

   ⑶出示树桩图,围一周,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2.比一比,说出周长。

   ⑴出示数学书封面图,比出一周,问: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⑵出示方桌图,比出一周,问:什么是放桌面的周长?

   ⑶出示篮球场,比出一周,问: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更何况这帮学生只是二年级,整整跨越了一个学年段,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四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老师先总结出封闭图形,再直接说出周长定义。为了加深周长定义,出视联系:判断封闭图形,并且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在测量周长时,我准备了六种图形让孩子测量周长,设计两不同图形的周长,一种是直线封闭图形和曲线图形。对于一个曲线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很多不同的方法,学生看到老师准备的绳子想到了绳测法,让孩子有了化曲的思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出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回报时强调学生回答:用什么工具测量,结果是多少?

加深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测量方法。在回报测量圆的周长时老师引进绳测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