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罗传舟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课件显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还播放了弓箭、蹦床、撑杆跳等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习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实验,而不是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尝试!

还有感到时间的短缺,所以这节课上感到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公开课上的少,心情也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得放得开。以至上完课后自己也感到有一种像上课用的弹簧一样松劲的感觉。

再有课前想多设计一些幻灯片,放置一些有趣的图片、现象,最后反而有种被牵绊的感觉,一是老师控制的局面多了反而让学生缺少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二是使自己被困在电脑的鼠标前,走不近学生。

总结完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二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这节课知识容量大,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体现五环节色彩的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自我学习──点播解惑──探究实验──总结规律──合理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基础部分的理论,通过全班同学的自我学习基础知识,讨论困惑,提出问题,学生自我解决,无法解决的教师再最后点拨解决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了5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和2个演示实验和一个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通过学生讨论旧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探究方案,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通过对实验的再次挖掘。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通过演示,学生感悟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了创新的意识。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两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 …… 余下全文

篇三 :第一节 弹力课后反思

第一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课后反思

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不去分析它的三要素。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试着应用。在本节课中,我不仅力求达到“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技能目标,而且努力体现“是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课前让学生做足了准备工作,同学们自己带了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筋,弹簧,钢尺,气球,橡皮泥等,我也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们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去按一按,压一压,感受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为了突出难点,我安排了“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在实验中亲自探索其使用方法。

总体来看,本节课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对于弹力的理解很透彻,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掌握的很好。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探究实验中,如果可以在设计一些实验,例如:可让学生体验匀速拉动

物体,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将会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充实。我还可以在学生测量一根头发的拉力是多少时,简单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健康头发的弹力大概是多少。习题的设计呀还可以挖掘的更深入一些。另外,我对学生的对多方面的评价比较差,没有对优秀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罗彩凤 20xx年10月19日

…… …… 余下全文

篇四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篇一: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篇二: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

…… …… 余下全文

篇五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这节课,在力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力学的基础内容之一。认识弹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教材中的每一个概念,如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弹力的知识。新课引入,采用画受力分析图,引起学生的关注,提出弹力的概念。介绍形变,设计了多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实验选取时,注意了:观赏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尽量选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来完成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来对形变做出定义。并且将实验前后,物体的图片呈现,让学生进行分类,认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提出弹性限度概念时,直接将弹簧拉至不能恢复,让学生直观感受,从可以恢复的形变,到不能完全恢复的情况,就是要满足一个限度。微小形变的展示,玻璃瓶演示和激光演示,都是很直观的视觉效果。课前准备的了很多的材料,最终选定最佳的方案,完成课堂演示。弹力概念的引入,为了形象直观,用两只软皮球展示了形变,展示了力作用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用图像来分析,强化认知过程,并且进行合理的推广,提出弹力的概念,从弹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让学生感知产生的条件,进而自己总结得出弹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弹力的产生原因分析到位,学生抓住形变和恢复形变的关键,会判断形变的方向和恢复形变的方向,就能总结出弹力的方向。最后,也是这节可的亮点,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能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在学生课堂活动记录中,设计了空白表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出有用数据,逐步形成思路,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知道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针对学生实验探究中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较弱,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发现规律,进行总结。这是整个课程的设计,完成过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演示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分析,而不是直接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尝试!还有,实验时,因为没有及时看时间,导致谈论时间过长了,而有点冷场。正因为这样,所以这节课后面的实验总结,胡克定律的介绍就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省级课的阵势太大,心情比较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得放得开。以至上完课后自己也感到有一种像上课用的弹簧一样松劲的感觉。

…… …… 余下全文

篇六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只有35分钟,上课过程中有点赶,没有给学生留够自己思考的时间。

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在讲解微型形变的时候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展示的,因为现在的课堂要做这个实验存在着一些困难。

在讲解完弹力后的一个例题时,没有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

在讲解弹力的方向时应该让学生上讲台来画出弹力的方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方向的理解,这一点做得不够好。

在板书方面做得不够好,有点完全依赖白板了,以后要改进。

…… …… 余下全文

篇七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 力的测量教学反思

在本节中,弹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加上课本上又没有弹性、弹性物体、弹性形变等的概念,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先给学生引入弹性、弹性物体、弹性形变的概念,再切入正题。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弹性的时候,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

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8.1力 弹力》教学反思

《8.1力 弹力》教学反思

陈兰兰

本节课是力学知识的开端,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涉及到的生活层面很广,虽然知识点都浅显易懂,但学生很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精辟的解释,容易在层出不穷的知识点中把握不住重点,迷失方向.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点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理清一条思路,配以自然的过渡衔接,巧设小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简单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学生的潜概念中,对力的认识还是有基础的.所以我在让同学们体验力的同时给他们看了一组生活中其他领域的产生力的场景,目的是激起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从而为学习”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除了人类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体都是可以的.再配以几幅各物体产生力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得出“什么是力”.

二、辟之妙问,因势而利导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情绪最易跌入低谷.如果不注意这其中的衔接,会使得物理课堂变得过于生硬.所以,稍带有悬念的过渡或富有艺术性的转折,就有利于学生振奋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三、敢试牛刀,享受动手快意

初中物理课堂重视的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起,讲讲生活中哪些显现涉及到力的知识.同时也不忘让学生利用橡皮筋、气球等生活中的小物件时时体验一下力的存在.这些其实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学生们未必都能用力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样多次的训练就能帮助他们找出规律.浅层次的接触无法让学生得出一系列的规律,所以必要的动手实验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使潜在的能量尽情的释放.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一节普普通通的物理课在简短的小实验中充满着活力与情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