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线人》影评——麻绳

《线人》:黑的雪

刘恒曾经写过一部名叫《黑的雪》的小说,后来被谢飞拍成了电影《本命年》,姜文主演的。刘恒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想表达一种不由自主的人生状态,人就像飘落的雪花一样,原本都是纯洁的,但落到不同的地面上,有的能保持原来的纯净,有的则被人践踏,变得污秽不堪。《线人》中的主角,都抱着一个单纯的目的进入故事,李沧东只是想例行公事、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地征用线人破案,细鬼只是想在这个线人行动中能全身而退,挣到为妹妹赎身的钱。当然电影不可能如此简单,一旦命运的陀螺开始旋转,每个人都将深陷不能自主的漩涡之中。其实电影创作者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人物设置障碍找麻烦,只是有的人是通过巧妙布局越过障碍来达成目的,而有的人则喜欢通过让人物与障碍同归于尽来了断恩怨,林超贤就属于后者。

从《证人》到《火龙》再到《线人》,林超贤越来越喜欢在人性抹黑的沉郁底色中凸显电影的质感,而《线人》的黑暗气质几乎被推到了挑战审查底线的极致,在这个互相利用的利益交换格局下,信用应该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 但警察的失信,人性的扭曲,让这个警匪故事最终变成难以复盘的人性死局。最后一场盘肠大战,是全片最具冲击力的场面,也应成为20xx年华语电影最让人难忘的惨烈图景,这样的血腥残暴,堪比《风声》了。但这样的黑暗对决之后,带给观众的并不是感情的释放和解脱,而是更加绝望的窒息感。所以说,《线人》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因为它太黑暗,同时它也不是一部合格的艺术片,因为它对人性的探讨太显性,它是属于林超贤的作者电影,这种风格的确立和彰显,对于香港警匪电影的创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比起《火龙》凌厉火爆的画面和剪辑风格来,《线人》显得沉稳平实了许多,而且在叙事上较更早的《证人》表现出更入佳境的掌控力,对最后的高潮段落的情绪铺垫很扎实,但结构上的失衡导致情节发力上有点跑偏,这一点上对比一下《无间道》就可以看出差距了。《无间道》是很早就抛出了陈永仁隐性的身份危机,并在情节的深入发展和与对手的纠缠中不断强化这种危机感,对观众情绪及其对角色心理感受的同步性始终处于创作者严密的引导之下。而《线人》中更多的情节是在讲述常规的办案过程,观众早早地做好了细鬼被出卖的心理准备,但这样的情节几乎成了主体故事的番外篇,情节远远落后于观众的期待,造成了影片的中段情节显得无所适从,节奏拖沓。好在《线人》在人物刻画上极其出色,林超贤保持并超越了其在《证人》中所表现出的在演员调教和潜能挖掘上的深厚功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观后感

《逆战》观后感:逆战,是一部几乎可以打满分的港产枪战电影

昨天晚上看了期待已久的《逆战》,故事主线脉络清晰、剧情流畅、剪切完美连贯能够使观众感到整部影片的一气呵成!画面以天蓝色为基调,摄影也是亮点:白冰被子弹击中头部那一幕,可以看到子弹慢慢的飘过来。电影场面宏大,很有好莱坞的感觉,枪战画面超级激烈真实、亲情戏超级催泪感人,观看整部电影我的眼睛一直是湿润的!心情总被紧凑的剧情带动。两个小时过的真快,绝不冷场。 两个小时的《逆战》演绎了分量十足的激烈枪战动作场面,林超贤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在枪战上的经验和才华,将他擅长的枪蟹、肉搏、追击、翻车、跳楼等几乎以动作镜头集锦的方式全盘托出,而且在大投资的保证之下,还像模像样地在开头来了一场远东重火力阻击战,之后转战东南亚进入他擅长的警匪对决,但枪战动作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较其前作全面升级。《逆战》的动作戏占很大比例,导演在保证叙事主线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利用了所有能够利用的场景和道具。

林超贤是北上的香港导演中在08年以后还坚持警匪片创作的,从《证人》、《神枪手》、《火龙》、《线人》一路走来,足见其在原有港产警匪基础上的努力探索,直到《逆战》,终于让人看到了香港警匪片的进化突破,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华语电影在警匪片上的成型,但起码让香港电影在这一类型上的创作有了可转接之处。《线人》、《火龙》和《证人》强烈的宿命感和对人性的悲观都在慢慢淡去,林超贤在《逆战》中逐渐摒弃了他的警匪片中深沉而复杂的一面,从而能将母子情、父子情和兄弟情三条感情线稍事铺垫之后,让人物能纵横四海怒火街头。

《逆战》可以说是近十年来华语动作枪战电影的巅峰之作!大场景中各种武器、人流密集的街道、火车站让人目不暇接!枪战肉搏、撞车、直升机楼宇间追逐让人惊心动魄!耗资2亿港币就能拍出这样大场面的电影,是不是约旦马来西亚旅游局赞助了几个亿呢?如果主演不是谢霆锋、周杰伦,而是阿汤哥那么你会相信这部电影才投资2亿港币吗?这2亿港币实实在在的用在了刀刃上!这是实实在在的,不像xx国产大片动辄号称投资xx亿来博噱头! 谢霆锋的角色虽然是贼,但是这个贼很争气,为了家庭敢打敢拼,一个好父亲、好儿子,更是一个保护弟弟的好哥哥,看完电影我想如果我有这么一个哥哥多好啊!周杰伦这次突破很大,把国际刑警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到位!电影中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有情有义的好弟弟,最后为了消灭对手牺牲了自己!“兄弟情”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从相识的大打出手到最后的并肩作战,最让人感动的是兄弟两人在火车站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去的画面,有种生离死别的感觉!电影中谢霆锋的眼神让我感动,周杰伦的突破使我吃惊!老戏骨廖启智、金燕玲的“父母情”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每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都有一段凄凉的故事,金燕玲的哭戏催人泪下,智叔的凄惨命运让人同情!另外廖启智的台词挺搞笑的:人生就像赌博,一定要常胜!我看完电影感悟到:珍惜生活,家才是最温暖的港湾!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电影观后感范文

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一:小孩不笨2>观后感

成长的几个瞬间,因为>故事的流畅性而更加支离破碎。结局是好的,尽管也有死亡,但对于一部类似于励志片的成长电影来说,往往得牺牲掉什么,这样才能算作完美。

20xx年唯一一部赚足我眼泪的电影,《小孩不笨2》。或许是同为华人的缘故,故事中的情感才能足够深切地感同身受。关于成长,家庭,社会,然后还有更为宏大的主题都通过一只烂苹果的比喻娓娓道来。苹果虽烂,削去烂掉的部分还是苹果,丢掉就什么都没有了。人生往往就是缺口的苹果,好的人生往往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苹果仍然光鲜的一半。

小孩子其实什么都懂,只是他们不说罢了。爱他们就应当选择正确的方式。关怀是一种可以相互置换的情感反映。

好电影往往将俗套转换成经典。当主题曲《一生绝望》响起的时候,所有人世间类似的情感都将在咆哮中趋向安静。

《小孩不笨2》,给所有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以及即将或者终将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一部好电影。

篇二:特殊身份观后感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任何对抗,只要对于信息迅速准确的把握,就能抢到先机。可是诸葛亮只有一个,神机妙算也只有几率大小的问题。于是内奸应运而生,此后一直延续,名称从间谍、线人、特工、地下工作者到卧底变化着。

正是这五花八门的名称变化,才有了谍战片这一大类的精彩辉煌,欧美在这一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赤裸特工》、《无间道风云》、《碟中谍》系列等都曾创下惊人的票房,香港凭借《无间道》系列、《线人》等将谍战片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而中国内地则通过《风声》证明了自己在谍战片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质。

纵观这几十年,中外电影人已把谍战发挥到极致,从单一卧底到双面卧底,再从相互卧底到三方甚至多方卧底,从男到女,从小孩到老人??谍战所能表现的,几乎已经表现完毕。

《特殊身份》主打卧底,印有谍战片的明显标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谍战片重在描述卧底的心理煎熬,一边是正义,一边是忠义,同时还需要面对文化差异到来不同行事风格,如果把之前的变节卧底都卡在内的话,这一次的角度算是对于谍战剧的一次封尾,已经难以找出其他的角度来叙述谍战,顶多是各种角度的综合运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王怡影评: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线人》

王怡影评: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线人》

王怡 发表于 2010/9/22 19:47:00

当年,法学院有位才华横溢的朋友,多年来肆意挥霍才华和肉体。最近他又杜撰一篇小说,叫《原谅我热爱毁灭自己》。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他和当年意气风发的同学们。从某个意义上说,在我们法律系,没有一位教师和学生,至今尚未背叛对法律的信仰。但我和他远离法律的方式,代表着两个极端。我从看得见的法律,归向看不见的福音。他从看得见的法律,投奔看不见的虚无。法律,就像一个同学见面时,再也不会约在那里碰头的老酒馆。那里尘埃中有腥臭,阳光中有腐朽。那里轻柔的吉他,像一曲无词的判决书。

就像廖启智在片中绝望地呐喊,“差佬靠得住,母猪会上树”。我第一次听这句台词,是在20年前。不能不佩服香港电影,有股犟脾气。他们不断重复,不停演绎,用整整一代人的光阴,把这句台词化作了警匪片的灵魂。这就是类型片的价值。一旦类型片找到了它的价值支点,就能成为深埋在社会潜意识中的文化隐喻。

“警察和黑社会”,是香港电影人贡献给当代华人文化的,一种最强大的世界观模型。就像在童话中,王子和公主是一个论述爱情的模型。在旧约圣经中,牧人和羊群,是一个论述上帝与人关系的模型。而“警察和黑社会”,已成为我们理解人生苦难和国家秩序的文化母题。当年,金庸和古龙的武侠之所以风靡,也因为他们的文字,构成了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世界观模型。以至于当年,我读了孟德斯鸠和伯尔曼后,从法院实习回来。在那些苦闷的夜晚,却只有再读《笑傲江湖》,在梦里抽刀断水,人剑合一,才能抚平腐败的司法界对青年于连的创伤。而这十年来,国内古装片的失败就在于找不到价值支点,无法借助飞檐走壁的侠士,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一种稳定的文化隐喻。

今天,妻子们说,丈夫靠得住,母猪会上树。同学们说,老师靠得住,母猪会上树。农民说,干部靠得住,母猪会上树。市民说,政府靠得住,母猪会上树。但委屈的执政者们,何尝不在密室中感叹说,媒体靠得住,母猪会上树。

…… …… 余下全文

篇五 :真相至上》观后感

《真相至上》观后感

《真相至上》是一部与政治有关的电影,讲的是一个名叫瑞秋的女记者从公正、真实、正义的角度,勇敢对美国政府编织虚假理由从而对委内瑞拉采取军事行动这做了详实报道。引起美国社会强烈反响。同时也让瑞秋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的提名。

瑞秋在披露真相的报道中,透露艾瑞卡是CIA探员的秘密身份,政府以泄露国家安全机密为由将瑞秋扣押并要求她说出自己的消息来源。然而她坚决拒绝说出情报来源。瑞秋被法庭拘留,时间一天天过去,原本支持她的丈夫也离她而去另觅新欢,并拿走儿子的监护权,后又以藐视法庭罪判瑞秋入狱两年。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国家利益面前,一切都变得如此糟糕。

而记者必须为自己的消息提供者保密是因为消息提供者信任新闻媒体和记者,才会向其提供自己掌握的信息。如果媒体和记者不能保守消息来源的秘密,导致消息提供者被迫害,那么以后谁还敢给新闻界提供消息,公众也就无从获知真相。报社和记者始终恪守职业道德、保守消息提供者的身份秘密,直到多年后才曝光了自己的身份。像这样的重大内幕消息的提供者一旦被泄露了身份,不仅会给提供消息的人带来悲惨遭遇,而且没有可以信赖的媒体和记者,也就没有人敢于向报社提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这势必导致新闻来源趋于枯竭,那么整个新闻事业的根基就会被动摇,新闻自由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当权者与人民相比较而言,公民永远都是力量薄弱的一方。尽管像美国这样一个以崇尚民主、宣扬自由而著称的国家,当公民与政府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时侯公民永远都是受害者。正像电影中的台词一样,这也是美国19xx年“布莱斯伯格案”中Stewart法官说的话,“随着时光流逝,政府手中的权利会渗透到各个角落。这些当权者,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政策手段,只想永远的存在,而人民才是最终的受害者。”其实我觉得这句话才真正说出作为一名公民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政府犯了错误总是试图掩饰过错,当被媒体戳拆曝光的时候,或者说只能由媒体作为监督者,事实才能大白天下的时候,当权者真正该做的是什么?是继续通过各种“有力”手段,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去掩饰自己,还是应该主动交代事实真相,给人民一个合理的解答?在影片中,当女记者把一个所谓的国家重要机密公众于世的时候,美国政府不但没有出面澄清事实真相,反而是委派什么特派检察官来调查女记者,让她说出提供新闻来源的线人。并且努力试图让她说出线人,以惩罚泄露国家秘密的人。维护国家机密或许对一个公民而言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当国家机密成为掩盖当权者过错的秘密时,公民是不是应该勇敢的站出来揭示现实真相,作为一名记者,是不是更应该勇敢的站出来?整个案件的审判过程,充分表现了公民与当权者相抗衡,永远是失败者。当人民不能用手中的权利约束当权者的时候,人民就会成为一个失去任何权利的失败者。

…… …… 余下全文

篇六 :《真相至上》之观后感

真相至上观后感

整部影片紧紧围绕着几组矛盾展开,当矛盾一个接一个惨痛的发生在面前时,人物与自己的斗争,与外界力量的斗争显得异常的无力。然而还是最初的承诺(与“线人的承诺”)、最初的信念(记者神圣的职责)支撑着“瑞秋”一直走到最后,最终影片向我们揭开了谜底,真相是如此残酷,然而又让人觉得这一切的代价似乎都是值得的。

首先我们要理清影片中的几组矛盾,因为事件是由矛盾引发继而发展直至结束,矛盾贯穿整个事件的过程。可以这么说过程即是矛盾,矛盾即是过程,了解了矛盾才能从中领悟一二。

第一组:情报局对国家的忠诚(责任)与女记者瑞秋对“泄密者”的忠诚保护(承诺)。这组矛盾的主角都是“忠诚的守护者”,然而他们为什么却走向了无法解决的、完全对立的方向去。

我组成员对此的观点是:

有这样一句话:正义会相互协助,邪恶会自相残杀。而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另一个可能性:正义也会自相残杀。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正义是不同的。检察官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他的所作所为是正义的,也是守序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扮演着守卫的角色。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人民也必然会遭殃,这是个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女记者代表的是另一种正义,是一种美德,当美德受到了侵害,表面上也许不会有人的利益受损,但事实上受损的是全人类。

正义本身什么都不是,是你的信仰赋予它意义。女记者清楚她说出来并不会让任何人坐牢或者受到严重的伤害,她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两个字——承诺。而所谓承诺,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每个承诺都有它的价值。我们之所以守住承诺,是因为如果违背了承诺会受到周围人的不信任,使得自己的社会评价降低吧?这是多么自私的想法。如果是这样,那么承诺不过是人们相互利用的工具,是魔鬼的契约!我们要保守承诺,应该仅仅因为——它是承诺。

片中的每个人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错的也许只是立场的对立。记者报道事实,保守秘密。检察官、法官司法公正,而且不乏人情味。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出悲剧?我想了很久,得出一个结论:是法律。法律永远是不完善的,滞后的。我并不是否认法律的作用,法治的确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但文明向更高程度发展时,法治的弊端就会体现得愈加明显。而我相信,人类社会最终还会走向人治和法治相结合的道路。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训练日观后感

《训练日》观后感

刚开始听这个名字时,完全没想到会是一部关于讲述警界黑暗的一面,里面的男主人翁杰克是一名菜鸟警察,他只有一天的时间向他的上级证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在这短短的24小时内,杰克却落入了他的上级艾朗索的圈套,艾朗索已经不是在执行公务,而是以执行公务为名利用犯罪和非法交易来巩固自己的黑道地位。而对于黑道中人的威慑特权成了他横行霸道的武器,而伸张正义还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口头成为他堕落的理由。在一次又一次的目睹阿伦佐的暴行让杰克越来越质疑警察这个职业,幸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正义的一方。上级艾朗索最终也付出了它应有的代价。

00:21:20—00:25:40在这个场景中,艾朗索的朋友,大毒枭罗杰给杰克讲了一个关于蜗牛的笑话,他对杰克说,想通了这个笑话就能懂得岛上的规矩,其实这个笑话我没听懂,所以我也没懂那个什么道上的规矩,但是杰克懂了,他在吸了毒喝了酒甚至有点不清楚的情况下还是读懂了笑话的意义:笑和哭,是我们的尊严,没人能夺走。罗杰对艾朗索说,杰克就像当初的艾朗索,有着满腔的热情想要拯救世界,可是现在的艾朗索却是一个为利益而不顾一切的人,是什么样的环境和事件让艾朗索变成那样的一个凶狠贪婪、冷血无情得人,而在看到后面的一段中我觉得用中国的一句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可以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光靠艾朗索一个人,他是不可能一步一步地走向腐败的一面,事实也的确如此,指挥官、督察室主任、警探···他们和艾朗索一样都是警界的腐败人员,没有他们从背后的帮忙,艾朗索

不可能完成他的贪腐计划。

01:22:00—01:33:26这是一段暴力场景,艾朗索骗杰克,说是带他去自己的线人家,说他的线人坐牢了,他答应他要照顾他的家人,艾朗索的演技很好,把自己表现的是一个很好的好人,他对杰克说了一句话让杰克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句话是:信不信由你,我都在做好事,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他把杰克骗来这,是为了将他杀死,因为他知道了太多事情,却不能帮到自己,只能让杰克死。艾朗索买通了山联邦的老大史麦利,在山联帮的地盘上,杰克被拖住和史麦利几个人打牌,在聊天中,谈到阿伦佐,老大史麦利说到他从不和阿伦佐握手,因为这个人什么都不尊重。然而就是因为他的不尊重成了他最终落败的关键,相比而言,史麦利对亲情的重视程度比艾朗索大得多,就因为史麦利的重亲情救了杰克一命。在捷克被史麦利一帮人群殴后拖到浴室准备枪毙时,他们想在杰克身上搜点钱再枪毙他,也因为他们的贪财及时而救了杰克,因为他们在杰克身上搜出来的钱包是史麦利表妹的,杰克在知道钱包是史麦利表妹的之后从史麦利的表情中看出了史麦利是各种亲情的人,从而抓住了这点,对他说是自己救了他表妹的一命,本来史麦利是不相信的,但是一通电话后,他放了杰克。杰克在经历艾朗索的一系列的贪污手段后依然保持自己正直的一面,并没有走上一条不归路,再被史麦利放了之后他展开了对艾朗索的报复行动。

…… …… 余下全文

篇八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

凡人与天才

莫扎特,似乎生来就是天才的代名词,他的光芒足以遮盖与他同时代有才华的音乐家。因此,有人说,在那个寂寞的夹在辉煌的时代,只有莫扎特孤单地镇守。

通过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莫扎特,然而通过观看《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莫扎特的一生……使我们在对他的身世进行感叹不已的时候,更萌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首先,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

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誊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看到影片最后是这样的结局,我不禁感慨万千。伍尔夫.莫扎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却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穷困潦倒。为了音乐他留在维也纳,而拒绝他有着显赫地位父亲的安排而回到家乡。他去求人给他工作,甚至求人施舍。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荡不羁,却对自己的音乐狂度自信,总认为那是由史以来最杰出的。不过事实也就是那样。由于那个维也纳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挤,他创作的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一些著名歌剧也在当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数的几场。他的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一些变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憔悴不堪。他开始大量饮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丝,一个娇小漂亮的女人-这个期间是怎么过来的,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伍尔夫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为丈夫的精神状况担心-他被生活压的也不成样子,喝酒,语无伦次,彻夜的写那些歌剧。最后他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度假了,由于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挥中昏倒,随后便卧床不起。直到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谁-那个在他的最后时期用钱逼他写安魂曲的人。所有情节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忏悔中展开的,是他谋杀了莫扎特。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