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观后感

观《淮海战役》有感

土建与水利学院 王伟鑫 201300206125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纵观六十年前的淮海战役,时间离我们已十分的遥远,再加上个人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因此看待那场战争也就有了不同想法和看法。淮海战役基本上可以说是,决定国共两党生死存亡的事,换而言之也就是关系到中国政权的更替。因此引起了国共双方的最高领导特别的关注,双方调兵遣将,将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帅才派往前线。双方在战略上、战术上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从国共双方投入的兵力横向对比国军是80万,我军是60万。国民党有美国的大力支持,国军装备先进的美式装备,有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更有有先进的军事理念;而共军则是简陋的小米加步枪,相比之下国军占优。可就是占有巨大优势的国军却败在没有现代化作战手段,只凭着一种坚强信念的共军手里,着实让人出乎意料,看不透。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共军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以至于打赢三大战役,扭转乾坤呢?

战争是另一种政治手段的继续。因此,可以这么说,战争打的是军心、民心,打的是经济实力、后勤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沿着这条思路取得的。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 产 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如果要说中国共 产 党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即将脱离贫穷落后,忍痛挨打的旧社会局面,开创一个举世瞩目的雄伟篇章;那么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揭开了新中国成立的序幕,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将阳光洒遍全中国的伟大事迹!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一步步实现的。认真研读《解放战争》,品味其中淳朴而又真挚的语言描述,在心中想象着一场场战役的惊心动魄和胜利之后人民,军队,全党一同庆祝的情景,总是不由得让我热血澎湃,激动万分! 在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队控制着全国大多数地盘,清一色美式装备在手,更有美帝国主义在其后撑腰,可谓气焰嚣张;反观共 产 党军队,小米加步枪,一穷二白,只有区区几个根据地。双方实力悬殊的有目共睹。可是,最后的结果为何如此出人意料,仿佛历史给人类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在我看来,中国共 产 党和军队具有国民党永远无法具有的能力,魄力和魅力。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都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谁掌握了人民群众,谁就拥有改变历史轨迹,成就人类辉煌的巨大能力。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极端腐败鱼肉百姓,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这样的军队如果能够打胜仗,在我看来,实在是天理不容,历史老人都瞎了眼啊!而中国共 产 党自从成立以来,就一直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代表着新生力量,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是哲学上已经被论证了无数次的命题!

我想起来《解放战争》里的一个场景,在等待前方战场胜负消息的时候,毛泽东主席的失眠症患了,朱德同志对此很是忧虑,找来了医生给主席治病,最后确定的方案是陪主席打麻将散心。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一开始感觉很幽默好笑,仔细想来又觉得这是多么的伟大和淡定。面对敌死我活的胜负战场,这种领导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英雄大无畏主义精神,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昭示出来的力量,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从这段历史上,总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淡定,从容,自信,豁达,乐观的精神。而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小康社会所要奋斗的目标!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以生动的笔墨描写和展现出抗日战争结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记录了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代表反动腐朽势力的国民党军队的一场大对决,重温那段短暂而又激烈的斗争史诗。我们不仅要问,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 产 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为什么短短四年鲜艳的军旗就升起在南京总统府,中国共 产 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每到两军交战的关键时期,蒋委员长的错误指挥渐渐断送了自己的一个个王牌军。一个个抗日名将在与共 产 党的交战中都最终以失败告终。除去战争因素的战略战术方面的原因外,决定这场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而决定政治归属的是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共 产 党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在农村将土地分给农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是祖祖辈辈种田的普通老百姓的梦想,有一种组织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梦想,他们怎么会不支持自己的军队。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细节的对比, 在淮海战役期间, “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公里。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严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连续行军。在蜿蜒不断的大军两侧、身后甚至前面,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滚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者用自己的肩膀,把部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部队前进一步,他们便跟着前进一步。“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

的命运和共 产 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愿意和共 产 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情愿,与自己的部队一起承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

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一辆辆大车经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了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历史又一次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国共两党的合作正在逐步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应忘记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我们更要坚定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信念,时时刻刻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我们工作得失的标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却也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在的许多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党群、干群关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执政党,我们党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必须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

加强党性教育,有不少方法。我觉得,浦东新区人大机关组织新老党员,读优秀书籍,写心得体会,就是一个好的方法。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读《解放战争》的几点感受。

我今年83岁了,眼力不济,除了读报,书已很少看,但人大机关赠送的《解放战争》,尽管长达1400多页,还是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对那段历史有感情。由于书里的字小,为了看清内容,白天,我坐在阳光明亮的一角,一字一句辨读,夜晚,在灯下举着放大镜看,仍然吃力。后来,有人告诉我:每天下午5点,上海电台请播音员朗诵这本书。于是,我改用耳朵“读”,真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到现实。

我常常说:老百姓就是天。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这一点。书里有几句话,让我再一次追忆过去、接受教育:

第一句,是毛主席说的: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个道理,在书中写得朴素易懂。那时候打仗,老百姓都牵驴赶羊跟在后面,供给子弟兵吃饭。我们官兵大多是翻身农民的子弟,父母送他当兵时,老大在家,种着共 产 党分的地,吃自家结的粮食,再不用给地主交租了。老二呢,当然要上前线打仗,决不让“蒋匪军”回来。正由于为穷人打天下、为群众谋利益,老百姓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

第二句,是陈毅同志的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说得既形象,又深刻。淮海战役时,我们在数量和装备上都

不占优势,但子弟兵的背后,却坚定地站着全体老百姓!要知道,国民党的补给全靠空投,而我们是靠老百姓顶着枪林弹雨,推着几百万辆小推车,为前线送粮食、运弹药、拉伤员。请想一想,假如没有亿万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援,我们能打跑“老蒋”吗?能推翻“三座大山”吗?

第三句,是书里引用的资料:徐向前同志率兵攻打山西运城时,“周边几十里地的百姓家家都把门板卸下来送上阵地”,“门板总数达到十七万块之多”,“对于百姓来讲是真正的毁家助战”。我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所以,人民不惜把最后的门板都拿出来支援战斗,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虽然,历史已过去几十年,但一想起这份鱼水交融、血肉相依的亲情,我就会深深地缅怀,无限地感慨。

…… …… 余下全文

篇五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加强党性教育,有不少方法。我觉得,浦东新区人大机关组织新老党员,读优秀书籍,写>心得体会,就是一个好的方法。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读《解放战争》的几点感受。

我今年83岁了,眼力不济,除了读报,书已很少看,但人大机关赠送的《解放战争》,尽管长达1400多页,还是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对那段历史有感情。由于书里的字小,为了看清内容,白天,我坐在阳光明亮的一角,一字一句辨读,夜晚,在灯下举着放大镜看,仍然吃力。后来,有人告诉我:每天下午5点,上海电台请播音员朗诵这本书。于是,我改用耳朵“读”,真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到现实。

我常常说:老百姓就是天。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这一点。书里有几句话,让我再一次追忆过去、接受教育:

第一句,是毛主席说的: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个道理,在书中写得朴素易懂。那时候打仗,老百姓都牵驴赶羊跟在后面,供给子弟兵吃饭。我们官兵大多是翻身农民的子弟,父母送他当兵时,老大在家,种着共 产 党分的地,吃自家结的粮食,再不用给地主交租了。老二呢,当然要上前线打仗,决不让“蒋匪军”回来。正由于为穷人打天下、为群众谋利益,老百姓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

第二句,是陈毅同志的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说得既形象,又深刻。淮海战役时,我们在数量和装备上都不占优势,但子弟兵的背后,却坚定地站着全体老百姓!要知道,国民党的补给全靠空投,而我们是靠老百姓顶着枪林弹雨,推着几百万辆小推车,为前线送粮食、运弹药、拉伤员。请想一想,假如没有亿万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援,我们能打跑“老蒋”吗?能推翻“三座大山”吗?

第三句,是书里引用的资料:徐向前同志率兵攻打山西运城时,“周边几十里地的百姓家家都把门板卸下来送上阵地”,“门板总数达到十七万块之多”,“对于百姓来讲是真正的毁家助战”。我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所以,人民不惜把最后的门板都拿出来支援战斗,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虽然,历史已过去几十年,但一想起这份鱼水交融、血肉相依的亲情,我就会深深地缅怀,无限地感慨。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东北烈士纪念馆观后感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中国革命纪念馆。 经我班团支部组织,我们来到这里进行参观和学习。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们经历了一 场灵魂的洗礼和纯粹生命的感动。在纪念馆里面我真正见识到了东北人民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以及日军在东北的残暴统治。 那些逝去的生命, 那些无助的哀嚎, 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穿越那些历史的伤痕来到我的 面前,心痛与辛酸交揉在一起。在这些极度的悲伤里心中突然升腾起 一股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生气不如争气,落后就要挨打。

   身在民族独立,和平繁荣的时代,远离战乱纷扰,我们年轻 一代似乎已经慢慢忘却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然而展 馆展出的一张张图片,陈列的一件件文物,重现的一幕幕场景, 还有真实记录下的字字句句是那样真切地唤起了我们发自心底 的震撼和感动。 我们忘不了杨靖宇将军奋勇抗敌不屈不挠的凛然和坚毅; 忘 不了八女投江的决绝和义无反顾; 忘不了巾帼英雄赵一曼顽强抗争的决心;忘不了鲜血染红的旗帜;忘不了热血铸就的丰碑;忘 不了那钢铁的意志和奔涌澎湃的壮志豪情! 离开烈士纪念馆后,我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在 那个年代经历的一切,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一种艰苦、一种历练和 一种深刻。

   在解放战争隆隆炮声中诞生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已经走过了 大半个世纪的里程,对几代人产生了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进入馆内,眼前是一座 “无 名英雄”塑像,它是为了纪念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牺牲的革命烈士,并 且我们献上了鲜花,以此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缅怀和敬意。 在纪念馆中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展厅里陈列 着当年杨靖宇将军穿过的灰哔叽长衫, 还陈列着革命烈士使用过的步 枪、机枪、将领使用过的手枪和当年拍摄照片所使用过的照相机等, 在一些地方还制作了场景和人物蜡像, 生动的展示了当时革命的艰苦 岁月。接着我们来到了另一层,革命烈士赵一曼就曾经被关 押在这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并没有向敌人屈服,敌人用掺有 辣椒和小米的汽油往她的嘴里和鼻子里灌, 灌进去的是小米吐出来的 却是黄豆粒大小的血珠,我很难想象那是一种多么痛苦的折磨。赵一 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意志正是广大中国革命者 的意志,一种不屈的意志,一种不可磨灭的意志,正是这种意志才取 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解放战争》有感

读《解放战争》有感

近日,读了军旅作家王树增同志的《解放战争》(上、下两册),感受颇深。作者以广阔的解放战争历史背景和全景的思维视角解读了19xx年8月至19xx年5月间在中国大地上国共两党殊死搏杀并以共 产 党完胜,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辉煌历程。该作品主要侧重于两党之间的军事斗争,同时又交织着政治力量的角逐与经济实力的比拼,作者以单纯的军事视角为契入点,展现了军事(战争)背后的人心向背,先进取代落后,新生战胜腐朽的必然性与不可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战争之伟力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再次得到了印证。

作者对抗战胜利后出现的短暂和平,民主和平建国的曙光及专制独裁的狂妄和内战局势的危机,最终爆发及全国各个战场的态势战况等都有清晰具体的描写,对解放战争的进程及力量转变也都有着力的论述。抛开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及国际环境的因素不讲,单纯就军事上看,为何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败给了人数、财力、装备及训练都远不及对方的共 产 党?是很难人耐味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党将领及军队的信念,信心不及共 产 党人,国军的许多高级将领并不知是为谁而战,甚至认为内战毫无意义,不比抗战,战死沙场,死得其所,是为民族大义而牺牲,对中共作战,感到困惑、不解与迷茫,许多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在内战战场上丧失了往日的英

武。根本原因,目标不坚定,信心不坚决,所谓“六根不静,输个干净”。反观共军,则上下同心,坚决为巩固抗战成果(不致被蒋剥夺与抢掠),和平民主而奋斗,不惜战斗到最后,其牺牲精神与国军不可同日而喻。

二是军事指挥体系与机制共优国劣,一个机动灵活,一个叠床架屋,前者高效实用,后者华而不实,自缚手脚。在各大战区、各大战场,共方最高决策层充分信任前线各级指挥员,放手让他们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果敢决策,积极主动,以歼灭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战略指导思想十分高明。而国军指挥层级过多,相互掣肘扯皮,互不配合协同,以固守大城市和所谓的“战略要地”为其战略指导思想和胜负标准,结果是处处被动,处处挨打,既失人,又失地,优势逐步丧失殆尽。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解放战争有感

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

读《解放战争》有感

--------做一个优秀的执行者

读《解放战争》,启迪深刻,受益匪浅。最为深刻的一点是感受到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这本书带领我们回眸了那场战争,解放战争演绎的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是最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体现了中国军人具有钢铁的意志和强大的执行力。这本书引导我们如何将那场战争胜利的经验用在如今的商战。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当今频发的商战,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面临这些严峻问题的每一个执行者正如同两千多年前处于困境的武王,兵家的“法”有七技、九变,配合《易经》八卦滋生六十四卦的思想,彼此之间配合运用,相互繁衍产生无穷变化,谋士太公依兵法所言:在这种情况下,急速突围就能胜利,而行动迟疑就会失败,突围的方法是,把部队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使用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打击震骇敌军,使其陷入混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围出去了。” 今天在日趋成熟的市场集团公司已经有了武车骁骑,拥有了横行的资本,可是唯有继续“暴用之则胜”才能站稳脚跟破困兵之境。说来轻巧,可是怎样暴用?在资源充足,目标明确的战役中,人心所向方能为之,所以提高每一位员工的执行力尤为重要,如果每位员工都是优秀的执行者把握好自身的发展规律,踏踏实实,精耕细作,积少

成多,那么整个企业将会体现出强大的实力横行市场。

一个公司的发展需要有耐心只要认准了方向,即使短时间内得不到很好的成绩也要坚持下去。培养员工的基本技能和自主创新意识,在工作中互相鼓励,相互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是最重要的。可做起来难不难?难!难就难在坚持做。只有坚持去做才能造就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提高执行力除了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外还要有自我奉献的素质,奉献是什么?说到底就为他人服务和甘于付出的精神。只有把奉献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一种自身的要求,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才能在实现执行力的过程中放得开手脚,没有顾虑,让执行的行为得到实施。所以奉献也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必备的素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