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悲剧,一共花费了歌德近60年的时间去创作与完成。其内容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兼有政治,社会,历史,神学,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等众多领域的内容,从这部作品当中,可以窥见欧洲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将近3XX年的思想历史轨迹。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相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传说浮士德是个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他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从而交换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条件是他将在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这部作品的故事从" 天上序幕“开始。上帝和魔鬼争论人性的善恶。魔鬼认为人是情欲的奴隶,是可以困惑终生,永远受苦,走向堕落的。而上帝则坚持相信人虽然会受到模糊事体的冲动驱使,会犯下许多的过失,但最终会走上真理的道路。

于是上帝和魔鬼下了赌约,由此开始,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命的旅程从此翻开了首页。浮士德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博士,博览群书,可以说学富五车了,钻研各类问题,但在其一生追求当中,他并没有得到满足。他精神上面临着种种问题,认为所处的生活苦闷,厌烦。于是他寻求帮助,渴望得到更深的知识等等,但是他用法找来的虚构并没有办法,就想到用毒酒终了一生,当酒杯接近他的嘴唇的时候,复活节的钟声响了。他待会的够变成了人样,与浮士德定下了契约。约定,梅菲斯特可以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条件,但是,当浮士德在享受得到满足时,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浮士德便结束了生命,同时灵魂交给了魔鬼。

魔鬼发挥他的独特法力,带浮士德来到了某个酒店,见到了一大群人在饮酒作乐,浮士德也参加了进去,梅菲斯特了解浮士德的心态,于是他带他到炼丹房,给了他磨汤,于是浮士德变得年轻,进而与甘泪卿进行了追逐。最终浮士德与甘泪卿定格了一个永恒。甘泪卿到死还念着浮士德的名字,以表示其爱不泯。

浮士德在甘泪卿死后很内疚,自责,行尸走肉,在一群花妖的帮助下恢复了活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

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刀刀说:“在某一天快乐,在某一天忧伤。”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于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生而为人,都渴望自己愿望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平安快乐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够的,要付诸行动,而在这条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唐三藏想取得真经,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运动员想取得佳绩,就要经历自己的不断锻炼与拼搏。要想上个理想的大学,也得要经历一番寒窗之苦。总之,我们在做一些事,实现一些愿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苦难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会缺少的元素。

…… …… 余下全文

篇三 :《浮士德》影片观后感

《浮士德》影片观后感

10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张

学号:1005019119

电影《浮士德》是根据歌德的巨著《浮士德》的第一部分改编。以前耐着性子把钱春绮翻译的那版原著看了一遍,虽然没有怎么看懂,但对里面的故事情节还是有了大致的了解,影片中省去了原著中上帝与魔鬼的打赌的那一段故事情节,个人觉得这也使主线剧情更为连贯紧凑。 洋洋洒洒的《浮士德》,其文学和艺术成就毋庸置疑,而对其思想精髓,我却始终不能领悟。有人说这是部资产阶级奋斗史,还有人说这是在歌颂不断追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总之对浮士德的评价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俄罗斯当代影坛的精神领袖亚历山大?索库洛夫导演并参与剧本写作的《浮士德》,对19世纪歌德同名诗剧第一部分的进行了通常意义上的改编。为了把这样一部巨作改编成两个小时多的电影,导演仅保留了原著故事的主线,并保持了原著中对白的简洁的特点。尽可能的保留原著的面貌,即是对原著的尊重,更是对原著作者的尊重。整部影片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浮士德博士的崇高的形象。

都说浮士德地一生经历了五大悲剧他一生所经历的五大悲剧: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是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从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也就勾勒出了欧洲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民俗画卷。浮士德在他追求的过程,显示出了他在爱与恶的灵魂冲突中矛盾的心理,从而也反映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这也使得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浮士德的崇高形象之处在于,浮士德首先是以中世纪“饱学多闻”的博士和导师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从人物的出场、知识悲剧,到人物的下场、事业的悲剧,都抓住了主人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随着浮士德对人生社会真谛的追求与探索的不断开拓与发展,主人公的哲学意识表现得越来越充分,越深入具体、越深刻。这也都充分具体地表达在对浮士德博士形象的刻画中间。

…… …… 余下全文

篇四 :《浮士德》观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 1122121 37 高昂

这几次课,老师集中讲了18世纪的欧洲文学,此时的文学称为启蒙文学,主要成就是启蒙主义,它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而我在里面非常感兴趣的一篇著作就是歌德的《浮士德》了,这部作品很复杂,很耐人寻味,所以我打算读一读。

作者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好了,该进入正题了。

本作品所讲述的主要故事是这样的,主人公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最后,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我觉得浮士德的形象很让人敬佩。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作品《浮士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无数次失败反映出:一个人不经历官能的享受,他的精神发展是不完全的,家庭是事业的障碍。

《浮士德》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戏中戏:大悲剧套着许多个小悲剧。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并用。人物不是性格的典型,而是哲学观念的化身,互相形成鲜明的对比。语言是多变化的,有时讽刺,有时嬉谑;有时严肃,有时诙谐。因此,我完全有理由说:这部巨著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

…… …… 余下全文

篇五 :浮士德读后感

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读书心得

--------读《浮士德》有感

作者

系别专业

年级 姚赫 市场营销 08级

学号 802066243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魔鬼带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饮下魔汤,使他变成了翩翩少年,恢复了情欲。随后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浮士德与平民少女玛甘泪发生恋情。玛甘泪对浮士德一往情深,为了幽会,他无意中给母亲服了过量安眠药,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伦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在慑于社会舆论的重压而新手溺死了与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后,玛甘泪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时浮士德正与魔女欢会,闻讯后赶来营救,但玛甘泪已精神失常,甘愿受刑而无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离去。上帝宽恕了善良的玛甘泪。第一部到此结束。 第二部开始,浮士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治愈了心灵的创伤,随魔鬼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宫。其时王朝一片混乱,上层社会荒淫腐败,百姓啼饥号寒,铤而走险。而浮士德获得皇帝的宠信,以多发行纸币之法缓解了财政危机。皇帝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以供观赏。魔鬼施展法术,于是香烟缭绕之中出现了海伦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对海伦一见倾心,当帕里斯拥抱海伦时,浮士德妒意大发,用魔钥去触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驮起他溜出宫廷。

…… …… 余下全文

篇六 :《浮士德》读后感

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德国古典传说改编而成。在《浮士德》这一部剧本里,我认为作者意在向我们反映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歌德借这个剧本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个社会现实的涵盖范围很广,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局限于批判政治和人情世故,诸如当时社会流行的火成说与水成说等。这是微观的;二、描写浮士德入世的过程,由此而产生了浮士德的三次升华。这是宏观的。二者之间的的联系是:正是浮士德体悟到自然的奥妙,接触到社会的现实,才会产生了他一次次的升华。另一方面,正是浮士德入世的过程,才使歌德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描写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从而在剧本中引出自己对这些社会现实的看法。

在看完这部剧本后,反复的想法就是哲学与生活,尽管《浮士德》涵盖了各个学术领域,如地理的火成说与水成说,如法律的成文法与习惯法,但这些对剧情的发展都没有起到直接的贡献。纵观整部剧,我认为这部剧本就是一部关于哲学的剧本。因为哲学是形而上学,歌德正是在描写浮士德入世的过程中,将这种形而上学具象化。由此,才会在哲学中把描写美这一方面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接下来,就是歌德描写的生活这一主题。毋庸置疑,哲学就是生活的抽象化,哲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离不开生活。因此,学习哲学也应有一种入世的精神,不仅仅是把哲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更重要的是,在真实可感的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发现哲学始终关注的问题,即世界

是怎么来的?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些问题换一种方式说:就是浮士德毕生所追求的问题:世间存在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什么?歌德虽没有在他的剧本里给出答案,但他给有此问题困惑的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感受生活,走进自然。另一方面,歌德也是通过这样一种描写结构,讽刺当时德国的老学究:尽管他们花费毕生的精力去探求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但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往往碌碌无为,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他们成了现实生活的局外人,他们脱离了现实这一本体而在研究它的表象。

…… …… 余下全文

篇七 :浮士德读后感

凡自强不息者,终将得到拯救 --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是一部意义深远的著作,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

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在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经过一番磨难,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浮士德》有感

读《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