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电影《孔雀》观后感

12年5月31日

刚刚看完《孔雀》,之前一直都想看但有时又忘记或是被其他事情给扰乱了,所以一直没能静下心来看。之前只知道是张静初演的,对具体情节并不太清楚,只依稀记得有一幕是女主角蹲在贩卖西红柿的菜摊旁挑菜,挑着挑着就哭起来···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突然想起自己好久都没看文艺片了,其实文艺片有时候到底要表达什么,看过后自己也未必明白,但以前是那么喜欢这之类演片的慢节奏、叙事方法、人物细腻的情感表达···

片中高儿为梦如痴如醉般的执着,在我看来她不在乎青春的流逝;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她有很多不在乎,哪怕是不能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其实她又是期望的,就像她希望自己成为伞兵的理想破灭时,她懊恼、沮丧,而最后她屈服了,接受了妈妈找的洗瓶子的工作。 我不懂她对那个所谓的会永远爱她的人怀有的是什么情感,但也许她自己也不明白吧,故事最后当她看见当年那个年轻俊朗的伞兵变得如此狼狈时,她还是很执着的说你会永远爱我,直到那人说“你,你贵姓啊”时,她才转身离开。

我在想她真的喜欢或者说是爱过他吗,也许只是那份执着吧,是那么多年支持她生活的信念,又或者是她在他身上能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找到自己年轻时的梦吧···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所经历的一些人或事,在那个阶段被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意义,让我们在每一次回顾的同时都会闻到一股当年的气息,清晰得那么明显。或许是不堪的,又或许是刻骨的···就像故事中弟弟所说的,人生其实真的很短,感觉仿佛睡一觉起来就已是六十岁了,变得跟父母一样的老···

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片子要叫“孔雀”,整部演片中唯独最后结尾时出现了孔雀,在主角们都退场后才开屏的孔雀。我不愿到网上去搜寻答案,因为我觉得对艺术品的欣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吧,我可以这样来理解,其实故事里的孔雀指的是人----片中哥、姐、弟三兄妹。因为故事是由这三条主线拉开的,分别讲了三兄妹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他们就像三只孔雀,都想炫耀自己的青春以及人生,有自己的情感要宣泄,在他们看来,生活中他们就是主角就是最漂亮的孔雀,当他们生活如意时仿佛孔雀开屏般的骄傲,当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弄得遍体鳞伤时,好似耷拉着羽毛不肯开屏的孔雀般的失落,但人始终会成长,会懂得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现实,就像故事结尾孔雀终于还是开了屏一样。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孔雀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与以往接触的文学作品,电影也好,小说也好,有很大的区别,看过后脑子里只记得其中的故事情节,就是一家五口,在七十年代后半期中国北方小城的生活。故事以旁白为主,给人的感觉是平平淡淡,就如普通人的生活一样,有快乐,有苦涩。唯一令我感到清晰地是他们说的方言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好像那故事里的一切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

在老师的讲解后,终于豁然开朗,理解了为什么这么一个平淡的一家五口的故事能让人即使一时没有品出什么,却仍然有一种心灵的触动。带着理解我选择了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深深地体会着每一个看似无声的镜头背后那令人震撼的现实写照。姐弟三人各自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但是令我最受触动的是姐姐。姐姐是个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心中总是坚信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总会存在着一片光明,而那里就是她理想实现的地方,即使在当伞兵的梦想破灭后,自己仍然用布做了一个降落伞,蓝色的降落伞,就好像是自由的幻想,虽然已无法实现,但是她心中的梦不灭,现实总是残酷的,姐姐终于还是无法抵抗,在被家庭、单位和周边环境的重重打击下不得不屈服,为了离开那个洗瓶子的地方,嫁给了一个司机,趋于平庸,最后,再见那个象征的梦想的降落伞的梦中情人的平庸的生活状态,她内心最后一道精神城墙也倒塌了。姐姐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哥哥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然表面看起来有些傻,但是却是最适应环境的一个。弟弟是一个逃避主义者,逃避自己的哥哥有缺陷,请人冒充哥哥,当书中的图被父亲发现,逃避着离开家,最后逃避一个作为男人的责任,让妻子在外工作养家。随着故事的发展,让人经历了一场人性的深挖,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可能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黑暗,反思故事里的悲剧究竟有何造成?是时代背景?是政治?还是人性?

…… …… 余下全文

篇三 :现实主义的诗情呈现--《孔雀》观后感122

现实主义的诗情呈现---《孔雀》观后感

看完顾长卫的巨作《孔雀》后,心里积淀多年的那种对平凡人生怜惜之情豁然涌上心头,盈满整个躯体,情到深处而为之随笔。影片中,姐姐,哥哥和弟弟三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遭遇演绎了一首平凡真实的曲调,观后使人为之惆怅,为之慨叹。作为一部好电影,导演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功得表现了现实生活的诸多感触,从而更多地留给观众对人生的品读和思考。

的确,对开屏的向往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上天所赐予的禀赋,姐姐也不例外,她率真,叛逆,桀骜不驯,一心想往摆脱周遭的庸碌人群去获得自己梦想的生活及爱情,她那带有朦胧之美的梦想认为只有当上伞兵,与军官的结合才是她的至上幸福,所以她不惜一切代价去换取这一开屏的瞬间。但最后她的梦想却被残酷的现实彻底粉碎了。当她看到曾经的心上人,英气勃发的军官已沦为小镇上彻头彻尾的小人物时,发觉人在庸俗面前是那么的脆弱,感悟到梦想原来是那么不堪一击时,姐姐哭了,为自己的理想和爱情的幻灭啜泣。在那一刻,凡是为梦想在平凡生活中挣扎过的人,凡是历经梦想因现实的流变与禁锢而破灭的人,都会在那一刻有种惺惺相惜的感伤。这不是张静初过于真实的表演哭痛了观众的心,而是催化了每个人追忆起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背负梦想的苦旅而在内心深处默默的流泪。

从电影的表现手法上来看,女主角张静初对《孔雀》做出这样的评价,“《孔雀》只不过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外壳,却有着表现主义的内核”。可以说表现主义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性的摹写,它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延展了传统展现方式的自由度,使表现的精神和感情更为厚重和丰满。比如编剧李樯曾说,姐姐在自行车后飘扬自制的降落伞就是从现实主义过渡到一种表现主义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情节虽然没有在现实的层面上延续性,但是却从现实主义的感受出发,里头所包含着的那种情感力量引领出了一种共鸣,进而使观众的领受更上了一个台阶。由此看来,正所谓诗情画意所焕发出的意境可以弥补语言和描摹在各个维度的局限性,同理本片采用一种充满着隐讳含蓄的诗情化的展现及象征作为表现手法来对大众人生的感触做了带有升华性质的阐释,也恰好得做到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近日重读,有所感,与诸位共赏之:

1、焦仲卿的爸爸那里去了?若其还活着。则焦母如此专横,怎又能反映“封建社会妇女社会低下”?若已亡,则焦母一妇道人家把俩孩子抚养成人,难道不能说明她的伟大?

2、到底是什么让焦母看焦妻(兰芝)“别扭”:“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焦母的“正词”。但证人焦却说“女行无偏斜”。兰芝本人则讲“奉事循公佬”,“昼夜勤作息,邻频营苦心”。兰芝母说该女“十三教汝织,十

四...兰芝见了焦妹则“泪落莲珠子”,说明姑嫂关系也不错。 看来问题是在焦母。但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可能是“无后”的缘故。焦已结婚时间不短:“共事二三年”。在汉末,避孕大概也只能靠安全期。在这二三中,焦妻仍 无“事”,的确有点儿问题。这大概让没了老头,全心全意等着报孙子的老太“怒火中烧”!在人前人后,街坊邻居中觉得抬不其头来。儿子当然不能骂了。于是所 有的火都发在了焦妻的身上。

3、兰芝父在那里,从文章中感觉到也不在了。要不然也不会轮到其兄讲话!不只各位看过美国一个叫《lucky club》的反映华人的电影没有,大汉的老爷们儿咋都象那里头的货?

4、兰芝本身的性格也有些问题:其兄也不过说了句“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痞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和云?”这样的话。可 能人家不懂妹妹的“心底秘密”,但不管从什么角度说,这是很“有理有据”的“贴心话”。别忘了兰芝也说其兄“性行暴如雷”。但这样一个急性子却在这时候也 如此的对妹妹“晓之以理”。我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有逼迫兰芝的意思。兰芝的心理可能太敏感了。

5、到底是什么让兰芝在县令,府君如此“抢手”?文章中未提县令。但府君则显然受了县丞的“进言”:“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即兰芝出身好。哇塞。这难道就行啦!也太随便了吧。

6、兰芝到底想不想嫁给府君的“第五郎”:亲事应下之后,府君送礼上门,订于次日迎亲。兰芝母对兰芝说“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兰芝便“左手持刀尺,右手执凌罗,朝成素夹裙,晚成单罗衫”。从此处看她还是有嫁给府君“第五郎”的想法的。事情的急转折发生在与焦见面后。焦的话“...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强烈的刺激了兰芝那本来就非常敏感,非常脆弱的心里。偏致的想法立刻产生,他们要“黄泉下想见,勿违今日言!”。再 后来,就是两个19,20岁的男女青年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这场悲剧的核心是焦与兰俩人的脆弱心里。也是。20岁,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 …… 余下全文

篇五 :杨丽萍舞蹈《雀之灵》观后感

观杨丽萍舞蹈《雀之灵》 ——献给舞之精灵 音乐响起了! 杨丽萍身着一条雪白色的丝绸连衣裙,在裙褶上有许多的孔雀的羽毛,在她的头上插着一根墨绿色的孔雀毛,全身散发着一股“灵气”。 她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静静的忽然猛跳起来,托起长长的裙褶上的一角在空中不停的旋转,欢腾,雀跃,跳跃。有时如水的一样滑过,她那修张的手臂和手指配于长长的晶莹的指甲,让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别致突出,时而像鸟儿的翅膀是那样的灵敏;时而像岔出的一个树枝,奇妙而又不失风韵;时而如同闪电迸出眩目的火花,在瞬间光彩夺目,美艳动人! 杨丽萍的舞蹈很纯纯,离现实的炊烟很远很远,却离我们心灵所渴求的东西很近很近。她的舞蹈总是和“灵”“魂”有关,借着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表现人的内心境界,空间,梦想?? 你在那舞蹈,月中寂寞的身影,云头飘落的羽毛;你在哪里舞蹈,彩虹上旋转的舞裙,心里猜不透的梦幻。 在漆黑的夜里,只有寂寞的湖水和孤独的月光,月倒映在湖水上,再伴起略带忧伤的曲调,“孔雀”在湖边独自舞蹈,从她的脸上,我看出了“孔雀”心中的那份孤傲,这在她的舞蹈的舞姿中也可以看出来。“孔雀”时常把头侧向身后,任风儿梳顺自己颈上的毛发,云雀的呻吟让“孔雀”想到了什么,她停止了舞蹈,竟竟地趴在湖边,趴着,趴着,她好寂寞啊!她的周围没有任何动物,有的知识冷冰冰的月光和凉溲溲的晚风,寂寞并没有让“孔雀”失落,她欢雀起来,把压在自己心底的那份快乐与热情用自己的肢体向倒影倾诉着,倾诉着??月光消失了,在湖边,“孔雀”周围一片漆黑,她也随之飞走了,消失在那无声无息的凤尾竹林的尽头。 杨丽萍的舞蹈包括着各种自然美,对于这样一个宛如传递着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一个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泄出丝丝如扣的生命律动,感觉颇为惊人,她所舞出的纯净柔美的舞蹈。初看令人赞叹她的指见细腻的微妙语言。续看,让你悟出其舞神韵中含有一份灵气,而再三欣赏时,便可沉淀出一般永的心灵之美。 《雀之灵》寄托了“孔雀仙子”杨丽萍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舞蹈充满着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识。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温佳芳

幸福也许就是没有以后。每一个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没人知道以后。焦仲卿刘兰芝黄泉下相见,没人知道以后。

《孔雀东南飞》与小时候灰姑娘、白雪公主的故事结尾不同,本质也大相径庭。小时候总会天真的问着"那以后呢?",也许幸福是没有以后的,爱情也是如此吧。不管是焦仲卿刘兰芝共化鸳鸯,又或者王子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爱情之所以美应该是在过程吧。

西风老树人家,池塘边的落叶星星点点,点缀在最纯美的年华。

可能现在的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爱情,更不明白什么是婚姻。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匆匆的为自己的青春萌动起名为"爱",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主人公那样,为爱情放弃生命,也体会不到婚姻的不易。也许更多的时候,青春期里我们所谓的爱情往往不是鲜花的盛放,而是一场兵荒马乱的草草收场。

兵荒马乱中却总想着是青春的梦境不贫瘠,使雨季的泪水流的滂沱,是你我和他的故事成为传说,使飘散的回忆慢慢拢和,使时间定格在上一秒的美丽时刻。

流年的风,风干了写着诗句的叶子。岁月的雨,打湿了泛黄的旧照片。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后,再想起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又想起焦仲卿刘兰芝的凄美爱情,或觉得并不值得。又想起那场草草收场的青春爱情,会心一笑或是无尽心酸。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们还能在忙忙人海中相遇,然后笑着说一句:"原来你还在这里啊。"

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王子和公主还幸福吗?焦仲卿刘兰芝黄泉之下相见厮守了吗?当初的少年是否清澈如昨? 也许真正的爱情是看雪落无声,听细水长流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吴华鑫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誓言只不过是过往云烟,相爱的人总会因为外界的一些东西而被迫分开,一如焦母的蛮横无理又或是兰芝哥哥的逼迫。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孔雀东南飞的读后感

读后感:《孔雀东南飞-卫风·氓》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使他们的爱情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磨难回归美丽的团圆。然而,纵观一下滚滚红尘,一幕幕爱情悲剧不也正在上演吗?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且看仲卿与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誓别,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他们“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凄美场面不禁让我们潸然泪下。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白头偕老。我们可以从《孔雀东南飞》和《卫风?氓》两篇文章中找到一点答案。

第一,婚姻,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会与家人相处。《孔雀东南飞》一文以刘兰芝与婆婆不相容开始,以刘兰芝夫妇双双徇情、焦母失去唯一的儿子而孤苦伶仃、刘家为失去女儿而悲痛结束情节。刘兰芝与婆婆为什么不相容?刘兰芝说是婆婆故意刁难,“大人故嫌迟”;焦母说是刘兰芝没礼节,凡事自作主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判断,我们只能再找旁证。请看焦仲卿说,他们“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他们结婚几年了,尽管焦仲卿觉得很短,实际上并不短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尽管她的品行没有不端正的,但是

没有子女是不孝啊(按传统伦理),作为封建时代的婆婆谁也不能容忍!她必然怪罪媳妇无能(那时人们不会认为男子有问题)。这正是那个时代妇女被休的原因之一。有人说,那为什么县令和太守要为儿子求婚?这与刘兰芝没有生子无关,因为诗歌并没有写到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情况,只能从其他处知道是因为刘兰芝的貌美、能干、知书达理。

从诗歌中也可以看出,焦家常常只有三个妇女在家,焦母守寡,独守空房;小姑年幼,不知世事(“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刘兰芝是青春少妇,可丈夫很少回家,兰芝几乎形同寡妇,“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按照传统伦理,这婆媳之间除了偶尔问安之外,不可能有多少内心的交流,何况焦母那么专横,婆媳之间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她们的苦悲、烦恼实际上都依赖焦仲卿去排解,她们的欢乐都依赖他去建立,可是焦仲卿没有办法解决:一是没时间;二是性格懦弱,面对妻子的委屈和母亲的责骂、要求他休妻,他只有向母亲和妻子苦苦哀求的份,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看似坚定的死的举动,实际上是他内心懦弱无能,无法处理好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夫妻感情甚笃,一方面母亲不能容忍妻子,要求休掉,两难啊,矛盾逐步加剧,怎么办?)。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媳矛盾必然加剧,结果只能是焦仲卿休妻。在封建时代,在焦仲卿这种家庭,婆媳矛盾不能得

…… …… 余下全文

篇八 :《孔雀》影评

浪漫如花,现实如棘

——浅析《孔雀》中的高卫红

70年代的北方小城、一个普通的家庭、三个个性迥异的青年人。顾长卫导演的作品《孔雀》,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一段平常却深刻的故事。

电影《孔雀》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三个兄妹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大卫国的憨傻、功利,小弟卫强的避世、虚荣,这或许是沉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的缩影。而二姐卫红却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她浪漫、叛逆而不安于现实,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

卫红的浪漫,首先体现在人物塑造的细节:电影开始不久就出现了卫红拉手风琴的镜头——音乐是卫红的爱好,这就最先为卫红的性格添上了一笔浪漫的色彩;而在之后的情节中曾多处出现卫红工作的地方下班的场景,在清一色的白衣蓝裤的女工中间,卫红穿的却是裙子。卫红给我们的印象,是沉默、苍白、瘦弱的,而单薄的身体之下,却埋藏了卫红一颗飘渺、不安于现实的心灵。她灵魂的内里,就如同导演安插在影片之中的番茄的红色,在青灰色的时代里分外耀眼,却也分外的不协调。

卫红的浪漫与理想主义,首次爆发在一次看跳伞的经历。仰卧在房顶的草席之上,飞机滑过天际,伞兵依次跃下。在卫红的眼里,白色的降落伞如同绽放在蔚蓝天空之上的花朵,于是当伞兵的梦想也悄悄在卫红的心底绽开。为了追求梦想,卫红不惜偷窃家人的钱财,可是现实却给了她一次沉重的打击。在锣鼓喧天的送别仪式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卫红的失落与悲伤——不仅仅是梦想的遗失,失掉的还有她沉默的初恋。

这次打击对卫红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此,她像所有任性的女孩一样,将自己关在房里不吃不喝。当焦急的父母撬开她的房门时,卫红正坐在窗台上仰望。家人气急败坏地把她拉下来,一片混乱之间,碧绿的风铃叮叮作响。象征宽旷原野的绿色,此时也隐喻了卫红瘦弱身体支撑之下宽广的内心。卫红并不就此妥协,她用大匹的蓝布亲手缝制了一只降落伞绑在自行车的后座招摇过市,那一朵蓝色的花,仿佛是叛逆的卫红向现实下的一封战书。这一张扬的举动吸引了不良少年果子的注意,不知是出于欣赏,还是少年的情窦初开,果子在卫红母亲强拉她回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