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纪录片《The world before her》的观后感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主要是我之前看到的一部加拿大的描述印度相关文化——主要讲女性生存状态的纪录片《The world before her》的观后感。

我们都已经对印度极度的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及其表现有所耳闻。在印度,有数据统计,每年约有七百五十万的女婴被有意地流产,而更有大量的刚出生的女婴是被杀或是被抛弃而难以生存的。

以前我只知道佛教源于印度,然后就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印度对待女性如此残暴,后来我发现印度并非以佛教文化为主,根据图示所示,他们主要的信仰是印度教,而佛教只占极少数。在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和制度引导下,人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他们对女子的作为是残忍的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要追溯到他们所信仰的宗教问题上了。

我所讲的这部的影片主要是以两个相对极端的例子探讨了印度女性的生存状态。年轻漂亮而又野心勃勃的Ankita和Ruhi参加了印度小姐大赛,希望能在选美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印度,这是女性获得成功的少数途径之一。另一位印度女性Durga Vahini,则设立了一个专为女孩开放的营地,致力于培养符合正统印度教教义的传统女性。

在较为现代,即与国际接轨密切的印度部分地区,女孩子们会受到一些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她们追求“相对的成功”与“相对的独立”,为此,她们有的便会选择通过选美大赛来获取“成功”。在此过程中,她们不惜花大笔的钱去微整容等,但其实在一些真正民主自由的国家,人们并不以选美作为女性少有的成功之路。但在印度一些偏远地区,人们甚至认为类似选美这些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任何活动都是对印度传统文化的一种侵蚀。影片中Durga的父亲说,她们这些女的根本不知道女子真正的荣誉是什么!而与此同时,影片的另一条线索中,Durga Vahini,则设立了一个专为女孩开放的营地,教导,或者更严重点可以说是为女孩洗脑,从小开始,让他们学会用传承维护正统印度教教义,并为此不惜学习暴力行为--但他们称其为自卫。受训后的女孩子们上街游行,她们就像“愤青”中的“战斗机”,“如果你们敢来争夺我们的任何东西,我们就会割破你的喉管!”

…… …… 余下全文

篇二 :纪录片观后感

奥运会纪录片观后感

《奥运官方纪录片 2012系列》选取了现代奥运会最值得纪念的场景,是目前记录奥运最全面的系列片。共包括六个系列,分别是:金典时刻、奥运项目、奥运精神、奥运明星、奥运会历史发展、奥运明星与奥林匹亚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奥运精神这个系列。

1895年顾拜旦的好友迪东提出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在19xx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并定为奥林匹克格言正式写入了奥林匹克运动宪章。

“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人类崇尚超越的人生哲学,即积极向上、不断超越、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它激励世界各国运动员们刻苦训练并在赛场上全力拼博,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或夺取比赛胜利。

人类自诞生以来,追求体能的不断超越,适应环境、力抗自然一直是永恒的主题。奥林匹克运动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从古代奥运会起,运动员们竭尽全力奋力拼搏,一次次冲击自己的身体能力极限,一次次改写新的世界纪录,乐此不疲,而获奖者只给予精神奖励,冠军会得到一个橄榄枝编织的花环戴在脖子上,是纯粹的力与美的体现。现代奥运会由此不息精神的支持,更加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地顽强拼搏,勇于竞争,才能在超越自我和对手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奥运选手们直面挑战、勇于竞争、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与品质,强烈地感染着世人。

19xx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说在奥

运会中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正如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大功告成而是顽强奋争,这里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实现征服而在于尽力拼搏。

大主教试图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注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以使之永葆活力,这段富于哲理的隽永话语深受顾拜旦的赞赏,他在引用这段话后还作了精辟的解释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

“重在参与”它提倡一种参与精神、斗争精神,是在参与当中奋斗,在奋斗中求欢乐的幸福观。马克思讲过,他对幸福的理解就是斗争。毛主席也讲“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斗争性不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弱点,讲究温良恭谦让,虽然也很重要,但只强调这一点就有点片面性,还得强调斗争精神。因此奥运精神强调在参与中奋斗,在奋斗当中寻求欢乐,是我们应当积极借鉴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一部不到两小时的纪录片看了三天终于完了,感觉似乎是干了一件棘手的工作或者出了一个不愿意出的任务似的,还没开始就盼望着赶快结束。倒不是这部片子内容平淡,故事离奇的不合逻辑对我这个观众没有吸引力,而是因为我实在不愿意面对叙述者用朴实的语言描述的情节之残忍,不敢想象当时的真实场面有多么血腥,每次打开看一刻钟抑或半小时就得暂停一会,跑到露天的阳台上大口的呼吸,努力让这颗紧缩的心平展、正常的跳动。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忍不住激动,从开始的泪流满面、低声呜咽到后来眼睛红肿、失声痛哭。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自己到底是一个敬业的观众还是其中一个优秀的演员。我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我彻底迷茫了,久久地回味着那些貌似故事的真实事件,想象着那些受伤害的幸存者如何继续着余生,想不明白为什么人类有那么凶狠残忍,竟然能有那么多残害同类的手段?和看其他纪录片比方《舌尖上的中国》,《唐山大地震》心情大大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的是一种对美食全新的感受和对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的惊叹。《唐山大地震》让我感受到的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助与无奈。而这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让我感受到的是人类恶的本性与残暴,以及日本侵略者的那种犯下滔天罪行还死不认账的无赖行为。张纯如,一名年轻优秀的作家,完成了这部著作后就彻底患上了抑郁症,寝食难安,精神彻底奔溃,在一个夜晚打开煤气自杀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6岁。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美籍华人,将其一生奉献给真相,把真实的声音带给失语的人们,用她最强的武器---笔墨,给了被迫沉默太久受伤的国人一个说话的机会,但日本的当权者还矢口否认,说那些故事纯属编造,叫人怎能不愤怒?

…… …… 余下全文

篇四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观纪录片《家园》后有感

在最后一次环境保护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极其震撼的纪录片叫做《家园》,看过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如此无私的施舍她的所有给她的儿女,就像一位母亲一样那么的无私,那么的爱她的子女。

在课后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家园是导演扬恩·亚瑟花了15年时间筹备,走访50个国家拍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他旨在唤醒人类,希望我们能行动起来,保护美丽的大自然。

在其中我看到了人类的欲望有多么可怕,当场景从自然变作乡村,变作城镇,最终变成摩天大楼林立的钢筋森林的时候,我一时错觉,仿佛看到科幻片里邪恶力量切入的铺垫。广袤农场上的巨型收割机,拥挤不毛的人工牧场,铺满塑料的温室大棚,戴防毒面具全副武装的工人在喷洒农药,还有匀速摆动的石油开采机——这一切带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安全感。这些画面令我陌生和震惊,以及反胃,我想起那些科幻题材里毁灭地球的邪恶外星生物了。 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有限,欲望却从来没有限度,那些表面正当的专注力以耗费一切有可能利用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就应当被称作狭隘和残忍。看似合理的出发点演绎出荒谬的结果。影片叙述,人类为了抵抗饥饿砍伐森林进行耕作,为了填饱更多人的肚子利用石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50%的产出

没有用来救济饥饿边缘的贫民而用来生产肉类和制作新型燃料,为了满足食欲耗尽地球几十亿年的积蓄。这很可笑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 惨象和悲剧就摆在眼前。和谐结束在人类出现之后,野蛮出现在文明璀璨之后。我们批判法西斯主义的灭绝人性,却在对大自然剥削屠杀斩尽杀绝的时候毫无愧疚羞耻。

我们自导自演倾情奉献了这出悲剧,那么是不是也要手牵手肩并肩悲壮地写一篇感天动地的墓志铭然后慷慨赴死呢?上帝又要发笑了。没有人可以逃脱罪责,即使在无意识的状态。这是我们的家园,以大自然为宏观的视角,一切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观念利益冲突都将失去意义。生态的毁灭必然造成饥荒、贫穷、土地与人口的冲突,以及战争,人道主义危机,复活岛的寓言将会在更大的舞台上重演。 地球很美有赖于我们所有人拯救地球,从身边事做起。让我们来行动,不管什么非政府组织,不管什么国家政策,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因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悲观:

…… …… 余下全文

篇五 :《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党员心 祖国情---《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新中国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神州大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回首60年前,新中国面对的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局面,在世界经济“俱乐部”中,几乎听不见中国的声音。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生产倒退、交通破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1953年,党正式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并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开拓奋进。1992年党的十四大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之后,党中央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20##年11月我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此后,借经济全球化这股东风,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而通过这个国际多边组织提供的宽松经贸环境,我国的对外开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内改革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纪录片观后感

家在我心中

《含泪活着》——在日本的日子最终章

—— “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是张丽玲团队为反映中国人在日本的真实生活所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从19xx年开始,历时20多年,6个专题,共有10集,每集大约50分钟。这6个专题分别是《初来乍到》、《彼岸的青春》、《角落里的人》、《小留学生》、《我的太阳》以及《含泪活着》,我花了大概1个多礼拜的时间看完了这10集的记录片,深深的体会到什么叫百感交集。在此,我挑选了被张丽玲喻为《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纪录片的最终章的《含泪活着》,写一下我的三个感动。

感动一:老丁精神

是含着泪看完《含泪活着》,这真的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近2个半小时的内容中,记录了在日中国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泪历程,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15年的蹉跎岁月。记录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在上海、东京、纽约天各一方的生活景象,以及将对亲人的思念深藏心底,胸怀理想,决不放弃,坚忍不拔,含泪前行的壮绝岁月。

我不能不被这位伟大的父亲所感动,为了能让女儿接受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为了能将女儿培养成才,为了尽到一位父亲应尽的责任,也为了改写家族的命运。15年的 “黑人”生活,忍受着孤独、思念和痛苦,含着泪活着,每天打三份工,节衣缩食,为了女儿的明天,无怨无悔,老丁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伟大的父爱。

“靠自己的两支手,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诚实做人,改变我们家庭的命运??”这是老丁在片中所说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我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信念,一位父亲的执着,一位父亲对女儿无回报的爱。人生也许是悲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但人生是绝不可以放弃的,这就是感人至深的老丁精神。

他用自己的执着,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言行激励着女儿,为女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他就像是女儿前进的航标,始终给女儿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不断地为女儿的心灵注入了一股股强大的力量,带动女儿不断地努力向前,让女儿在迷茫、困惑、挫折面前能勇敢地抬起头来,向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走近。

…… …… 余下全文

篇七 :华尔街纪录片 观后感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关键词:人类本性、监管

摘要:

影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这是中央电视台深入华尔街,在历史坐标中,对资本市场的一次庄重表达。

正文:

一口气看完了十集的央视纪录片《华尔街》,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而这句话也是华尔街沿用至今的监管原则。

20xx年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华尔街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人们口诛笔伐,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向华尔街,认为是华尔街的贪婪和狡诈,酿造了这场全球性的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尔街》作为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寻找他山之石的重要作品问世。十集的纪录片中至少有七集的重点都是在讲监管。其中,第七集《阳光交易》尤为典型。

所谓阳光交易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可以让投资者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保护自己。但是,“阳光交易”说来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但是要落到实处的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华尔街是什么地方?一百年前,它塑造了美国的崛起。今天,它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又脆弱,既能让经济加速,又能让经济窒息。华尔街无疑是贪婪的,他永远在追求更大的利益和更多的财富,这巨大的诱惑,使道德和良心都承受着严重的挑战。更何况,在华尔街的历史上,创造了那么多一夜暴富的奇迹,那些华丽转身的人,似乎没有人在意和追究他们成功的手段。于是,很多人,选择了铤而走险。

片中多次提到“human nature”这个词,我理解为“人类的本性”。在谈到资本是从荷兰市场起源的时候用过,在谈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时候用过,尤其在谈论资本市场的缺陷的时候频繁出现,更有趣的是这个词在每一次资本市场危机之后的纠错时候也被用到。由此,“human nature”是华尔街,也就是资本市场的起源、成长、发展、壮大、繁荣、萧条的本质驱动力。

…… …… 余下全文

篇八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近现代史课上,我们集体观看了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仿佛我们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们一起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直到纪录片结束,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从中也获得了颇多感悟。

圆明园这个名字最先出现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使其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从此,清朝皇帝不仅在圆明园内休憩游览,更将他们朝会大臣、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国使节的地点安排于圆明园内。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进行了景观和建筑物的修建,并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那些千千万万工匠呕心沥血建造出的精致雄伟的建筑也在转眼间消逝,看到这些镜头,身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为之悲愤惋惜!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畅园春见到了自己孙子弘历,弘历伴着飘落下来的红色花瓣舞剑,那场景之美丽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能将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将此时的美景与大火过后圆明园内大片的废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涌上心头。

雨果于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