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飘》的观后感

《飘》的观后感

《乱世佳人》真的太好看了。当我看完以后,对我的启发太大了,里面的人物性格虽然都有两面性,但值得我们学习的却好多。尤其是里面的女主角斯嘉丽带给我强烈的震撼,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弱女子去有力量支撑一个大家庭,多么令人钦佩啊!佩服她对爱情的执着,佩服她对土地的热爱,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尽管她自私、贪婪、虚伪而不择手段。

斯嘉丽在整个故事中都是充满生机、充满斗志的人。从一开始她就构想了一个梦中的王子——亚士利,也因此注定她的爱情悲剧。当她知道亚士利要娶美兰妮为妻时,她好强的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此时美国内战已爆发,丈夫死了,爱的人上战场了。她却要照顾亚士利的妻子美兰妮,甚至带刚生完孩子的美兰妮回塔拉庄园。面对庄园田地荒芜家业衰败,母亲病亡,父亲痴呆,她不得不褪掉最后一件青春的外衣,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她在紫红色的夕阳照耀下从田里拔出一个萝卜,连泥土都未擦去就狠狠都咬了一口,面对夕阳双手握拳高举双臂用尽全身力气向苍天呐喊:“上帝为我作证,北佬休想将我整垮。等熬过了这一关我绝不再挨饿,也不会让我的亲人忍饥挨饿了,哪怕让我去偷,去抢,去杀人。请上地为我作证,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挨饿了!”当为了交300美元的税她不惜勾引妹妹的情人成了老板娘,又变得贪婪。可她从未变的是对亚士利的爱,尽管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后来她又嫁给深爱她的韦毕拿,也许是为了更富裕,也许是她的内心是想更毕拿在一起的。虽然她一直以为爱的人是亚士利不是毕拿,正因为如此毕拿伤心绝望的离开了她。她去依然坚定地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在困难时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去爱,无怨无悔,虽然她虚荣爱出风头,自私、贪婪、残忍,可似乎这些看似贬义的名词却成为赞扬她的代名词。当今的大学生面对困难不知所措,甚至选择轻生。为什么就不能像斯嘉丽一样用尽一切力量去战胜挫折呢?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追逐自由渴望爱情........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只是不能任意妄为。同时电影的主题不是战争,而是对青春逝去的依恋和伤感。时间如流水我们必须跟随青春的步伐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还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要在后悔中度过自己的余生。我们要乐观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乱世佳人电影观后感

随 风 而 逝

电影《乱世佳人》观后感

电影版本:1939 Gone with the Wind 美国

主 演:克拉克·盖博,费雯·丽,奥丽维亚·德哈维兰

古老的南方,这是一片骑士与棉花园之地,在这个世外桃源,英勇的行为已荡然无存,骑士与淑女已不复得见,主人与奴仆已消失无踪。唯在书中可追溯的情景,却不能再重温此梦??一个随风而逝的文明。

“土地是世上唯一值得你为它奉献,值得为它奋斗,牺牲的事物,因为它是唯一永存的东西。”影片的开头,斯嘉丽的父亲就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你年纪还小,但你有一天会感受到对土地的热爱”。那个时候,夕阳下大片大片的赤红的云彩,飘扬的裙裾,父女相携的背影,镜头远景里宁静的塔拉庄园。那个时候战争尚未打响,斯嘉丽还是一个任性却懵懂,满心怀着对阿希礼热忱爱意的少女。然而宿命似乎由此开始,一切结果在开始时早已注定。

一直在怀疑,阿希礼对斯佳丽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因为他从来都知道如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像一开始他看似安慰地对斯佳丽说:“你多么希望拥有你对生活的热情。但是我不能娶你,梅兰妮了解我,我们是同一类人,我们会幸福。”他注定适合过那种富庶安宁的生活,而在战争年代,他性格里的软弱与不坚定便被无数倍的放大。他是人

群里的大多数。阿希礼的十二棵橡树,最终毁于战火,而斯佳丽的塔拉却因她不择手段的挽救而幸存下来。塔拉庄园就像从浩劫中浴火重生的南方,而阿希利的十二橡树庄园则是再也回不来的美好记忆。像阿希里本人,始终是温润如玉的贵族,在劫难中只能靠斯佳丽这样不拘小节的人来保全。

而梅兰妮,这个柔弱得没有人气,圣洁得像天使的女人,却是白瑞德最敬重的女人。从她应对警察的冷静机智,和不计前嫌在宴会上保全了斯佳丽的面子,还有对妓女贝拉的友好,都看得出来,她是这出剧里最聪明的人,像上帝一样旁观着和悲悯着。她和阿希里是真正相濡以沫的一对,然而他们的相像,不像另外一对那样针锋相对,而是融为一体,在这混乱的时代保全旧时的优雅,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贵? 锋芒相对的斯嘉丽和白瑞德,他们自私任性,不择手段却又可以为了心里那一点温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斯嘉丽的存在便是验证了一个道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求生的欲望。然而她对阿希礼偏执的一往无前的爱意却让我困惑,那不像是爱,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让她看不清真实的愚蠢的习惯。所以她噩梦里的迷雾在现实中重现,所以白瑞德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但我仍然相信,她不会就此放弃,她会去追寻她所失去的美好。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电影观后感十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个也不能少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情节的展开,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五十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便是在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最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智残疾儿童的关心。不仅如此,当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视屏幕上出现那些弱智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会到师爱的温暖。

<<拯救大兵瑞恩 >> 观后感

昨天晚上看了《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看的时候十分投入,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今天早上起来之后,脑海中仍然回荡着电影里的情景。

总的来说,看过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几个词,而且总是不停地闪现,那就是:国家,荣誉,亲情,友情,正义,邪恶,母爱,善良,责任,人性。 虽然早就知道说美国人人情差啊,贪生怕死啊什么的都是片面之词,虽然以前也看过几部十分经典的美国拍的反应二战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还是最深的。当诺曼底海滩上成群的士兵还没上岸就被打成蜂窝煤,当几个医务兵冒着生命危险在沙滩上抢救几个可能有救的伤员,并不顾别人的“危险”的提醒,回应说:“他还有救。”这就是责任。当马歇尔向几位军官念出瑞恩母亲已经失去了五个儿子时,几个久经沙场的硬汉眼里全都含着眼泪,再没有一个人对拯救瑞恩提出反对的意见,这就是人性。当军方的车开到瑞恩家门前时,瑞恩母亲当即瘫坐在地上,这就是母爱。当战友们在一场又一场恶战中相互扶持,在失去兄弟时悲痛欲绝,这就是友情,也许超越了友情。当一位士兵在极其危急的时候却想要救下一个德国女孩时,这就是善良。当瑞恩不愿离开阵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看到了责任。当米勒上尉为了打胜仗甘愿冒着危险和牺牲,并深深知道战争的意义时,又看到了正义对邪恶的挑战。当上尉通知瑞恩他自己的兄弟全部阵亡的消息时,不管是对的那个还是错的那个,他们悲痛的反应,看到了什么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最后,当美国国旗出现在片尾,轻轻飘荡,知道了,他们所做的一切,也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为了国家。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电影观后感

关于《后会无期》

其实一直都很排斥看国产电影,特别是国产文艺片,总感觉很“作”,为了文艺而文艺。没看之前我很好奇,到底韩寒能拍出什么样的惊世之作。

我相信有许多人跟我一样,看完后会无期,第一感觉是“完了?”“高潮在哪?”“主题是什么?”细细想来,曾经出现过的人物最后都没有再出现,这大概就是韩寒的“后会无期”吧!许多人许多事,都只是我们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

《后会无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部公路电影,公路本身就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公路——人生之路,所以与其说是在路上,不如说是在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与自我心灵的交流。

电影中塑造了许多角色,胡生、浩汉、江河、苏米、周沫…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强烈的时代印记。但是瞬间抓住我眼球的只有一个人——阿吕。他幽默、豁达,身上背负着千山万水的情怀。他行程十几万公里,心中有着不为人所知的遗憾。他生里来,死里去,看着最亲爱的人离开自己,又用自我的方式将她铭记——即便那不是真的。但是最终他却

用高超的骗术,印证了歌词里那句“当一部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直到现在。你仍然不知道他哪句是真,哪句是假。我却宁愿相信,他说的话都是真的。也许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好过一点。我们永远无法预料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遇见“阿吕。”一次计划之中的转弯,一次计划之外的停泊,每一个转角都有可能遇见未知的旅人,但又未必就是他。“阿吕”被赋予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真善美下的残酷无情。最后,或许他死了,和可笑的nt3m5p卫星一样没升空就炸了,因为在高温环境下,汽油车是吃不起柴油的;或许他没死,和旅行者1号一样冲破太阳系,运气好驾着骗来的车,回到了东莞。总之,在他放下马达驱车飞驰那刻起,就走上了荒凉的平凡之路,同所有人,后会无期。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电影观后感

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曾经在大中国的某个角落,有这样一个建筑群,规模宏大,美丽至极,集人文自然于一体,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圆明园。

我第一次听说圆明园这个所在,在一个故事里:火烧圆明园。

第一次系统的了解圆明园的起源、兴盛以及衰败是在一次近代史课堂上,通过一部电影:《圆明园》

曾经多少次幻想,只能是幻想,幻想圆明园没有被烧毁,那该多好。一把火,毁掉了世界上最美的园林,毁掉了这个人间仙境。不过烧醒了一批中国人。中国的近代史就是血与肉的历史,是革命的历史,是挣脱樊篱奔向光明的历史。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社会,表面一团和气的背后掩藏着深深的悲哀。其实在圆明园的那个时期的中国也是这样。

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修建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正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一次有一次侵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最终当年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一批批倒在枪炮中,血泊里。大清的最后一道防线就这样被攻破,不费吹灰之力。

圆明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被毁了。

西方的两个强盗,一个叫英格兰,一个叫法兰西。这世界的罪人,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是世界的。任何国家没有权利去摧毁任何文化。

同时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国人,告诉中华名族,落后就要挨打,就没有发言权!中国人要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繁荣昌盛,到那时候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

《辛亥革命》观后感

前几天的一次近代史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红色影片《辛亥革命》,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在百年辛亥之前已经看过一遍。所谓温故知新,不同的时间看同样的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现代社会,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电影观后感

观看励志电影登记表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电影观后感

观《太极旗飘扬》有感

以前的我对战争的概念十分模糊,总觉得它离我们很远,从不了解属于正面战场的士兵的心情和在动荡社会勉强生存的普通百姓的惊恐和担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黄继光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邱少云在烈火堆中为不暴露目标纹丝不动,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就义或者是庆祝战争胜利的号角??而没有一本书告诉我们,处于敌人枪林弹雨中的惊恐,弹尽粮绝时求生的本能,深夜里涌起的对家人深深的思念。

电影《太极旗飘扬》中骇人血腥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永世无法磨灭。

振泰与振锡原本是平凡幸福的一家,他们勤恳节俭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奢求,只希望靠着自己的努力,一家人过着辛苦平淡却温馨的日子。善良伟大的哥哥,只希望付出自己所有的努力,让弟弟健康地进入大学。这也是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的生活。然而炮声彻底粉碎了那里的宁静,毁灭了他们的希望。看着成千上万拥挤的难民惊恐地逃往他们所期待的和平的地方,我不禁害怕,如果我也在其中,我的心情又该是多么地紧恐惧,我也多么想要保护我的家人。我更希望所有人都平平安安的,我知道生命的珍贵和精彩,无法想象生命突然被剥夺的残忍。

看到军队征兵时的含糊其辞,甚至用骗的手段,将年满18岁患有心脏病的振锡带上火车,看着她母亲惊恐绝望的神情,我愤怒而又痛苦:有先天心脏病的他,上战场能干什么?难道就是要拉着这样的人去做人墙,去陪葬吗?在战争时期,就没有法律没有人权吗?但是我又不得不无奈的接受,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在前线,后方人民将更加悲惨。我不禁苦笑,这难道就是要舍小我,保大我吗?但是,生命皆平等,没有人有权利去要求一个人为了集体的利益放弃他个人的生命。

刚踏上战场,就有一个老兵提醒着新兵:“任何时候都不要摘下头盔,很多人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被炸破头的。”这确实让人心惊,它意味着战场上的每一刻,士兵都得高度警惕,都得承受着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恐惧。我亲眼看到一个士兵在疾步往回撤的时候,头部正中一颗飞来的炸弹,接着整个人燃烧成熊熊烈火。到前线埋地雷的任务下达时,无论前线多么危险,无论他们多么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他们也只能放弃对生命的眷念,把活下来当做一个非常奢侈的愿望,这对他们该是多么残忍。正在埋地雷的士兵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恐惧中猜中了己方埋的地雷,被击中肚子和腿,当时他痛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和血流如注的场景让我瞬间无法呼吸。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

《电影与配乐》期末论文

《阿甘正传》观后感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10级网络工程专业 姓名:雷树昕

学号:201003020008

《阿甘正传》影评

阿甘正传说时候当时老师说要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是很感兴趣,因为看的实在是太多了,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看过都不下5遍了但当真正投入进去看的时候发现每一次看都会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的开场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是成年人阿甘,导演运用车站和等车人之间的聊天巧妙的打开了阿甘的话匣子,也带领观众进入了了阿甘的回忆。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一个让人深刻的镜头: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飞啊飞,缓缓地降落在坐在长椅等九路公交车憨厚的阿甘脚下,身边是来来去去的人。我想,这是影片中的一种暗示,暗示着阿甘的人品的纯洁平淡而美丽。

阿甘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布巴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布巴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双腿的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这是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平凡的生活着,然而,当他用略显含混不清的语调讲述回忆时,观众惊讶的发现,阿甘几乎见证了二战后美国的发展史。他“教”猫王跳舞,参与“黑白同校”,加入美国最流行的橄榄球运动队伍,参加越南战争,甚至作为“第一批访问大陆的老美”亲生见证了中美的“乒乓外交”。值得关注的是,导演成功地运用交替蒙太奇的手法,将电视中的新闻报道穿插在影片中,阿甘也成了这“画中画”里的人物。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巧妙而又不是自然的叙述了包括水门事件等 4次总统遇刺事件以及尼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