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战地摄影师观后感

本片是跟随国际著名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希微深入世界各地炮火前沿拍摄的一部珍贵战地记录片,它从一个新闻摄影师的独特视野出发,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真实记录下炮火与灾难中无家可归的小孩,踽踽独行的老者,兀自焚烧的茅屋……构图的精美不仅让纪实摄影记者惊叹,照片背后的故事更是让生活在安逸之中的我们感受一种深深的刺伤……

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忠实记录战地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在血与火的战斗最前沿,为您保留珍贵瞬间的故事,是一部令人震撼与难得见的优秀作品。 看完《战地摄影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战争的残酷以及主人公詹姆斯面对悲惨场景的沉默与冷静!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无疑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语,我们都不曾真正的经历过战争,无法真实的体会战争的残酷,然而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战争却从未停止!而作为战地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在血与火的战斗最前沿,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让世人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告诉大家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种非人的生活,赤裸的罪恶,也以此激发人性的真情,来呼吁和平,停止战争!

影片以“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还不够近”开头,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战地摄影师要想拍出震撼人心的图片,就要贴近战争,经历战争。这也是战地摄影师所具备的职业精神!詹姆斯从哭泣的科索沃到被恐怖屠杀笼罩的卢旺达,从索马里到黎巴嫩,从……用图片真实的记录下那些被弹火毁去脸容的小孩,那位在颓垣败瓦中禹禹而行的老者,那个牧场兀自焚烧的茅屋,那些目睹亲人尸体痛苦失声的波斯尼亚妇女,那些在战争中坚强生活的强者等悲惨画面,这也是詹姆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控诉战争!

影片还在詹姆斯的相机上安装了微型摄像机,使我们能够与主人公从同一个角度观看眼前发生的现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詹姆斯是如何观察、如何拍摄,甚至让我们听到他按下快门的声音,是我们受益匪浅。记得詹姆斯说:“一个外人举起相机拍下惨状,可能是对人性的侵犯。证明拍摄行为是正当的唯一方法是重视拍摄的对象面对的困境。我会怀着尊敬的心情接近拍摄对象,慢点、斯文点,再三考虑自己的每个动作和拍摄方式”。他也是这样做的,记得在拍摄铁道旁那不幸得一家时,他礼貌地同主人握手。这就是一种尊敬,也是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真因为此,他才能拍下那家人的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二 :《战地摄影师》的观后感

《战地摄影师》的观后感

前不久的摄影课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战地摄影师》这部纪录片。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记录片,相信很多人在看了它之后,都会被它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所震撼。

影片内容讲述了詹姆斯·纳切威这位摄影师,二十多年里到世界发生战争和冲突的地区进行拍摄的事。出入于战火纷飞的他没有什么安全防备,既没有安全帽,也没有防弹衣,他所有的装备只不过是一件白色衬衫和老旧的牛仔裤,还有缠绕于腰间的摄影器材。但是,就是这样的装备却能通过一张张照片传达出强烈的情感。

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是把一个微型摄影机架在纳切威的相机上面,让我们观众与他有同一个视角去看眼前的乱象。好像我就是在现场的摄影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战乱过后的波斯利亚,当他拍摄为儿子送葬而泣不成声痛不欲生的老母亲时,我们能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当他到印度尼西亚,给生活在铁道旁的贫民拍照时,我们会体会到他们生活的不幸,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而当他在恶臭漫天的垃圾场拍摄那些以捡垃圾为生的小孩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生活是多么的不易;当他去非洲拍摄饿的只剩皮包骨的饥民时,我们内心的会因之而深深触动,贫穷饥饿带给生命伤害会是如此巨大……

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纳切威如战士一样出生入死地去拍摄,而且一拍摄就是20年。难道对于死亡,他不恐惧吗?

我想借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吧。这是纳切威的一段独白,他说:“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这一切。但我是一个拿相机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门就躲开,还是应该负起摄影记者的责任?”对于死亡,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他也不例外。但对于拍摄,他有责任记录真实。这是他的工作,这是他的坚持下去的源泉。只有拿起相机去拍摄,才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摄影师本人对战地现实纯粹的注视与关怀,情感上的,人性的,触及心灵。这是一种绝非平凡的博爱的力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付出行动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战地摄影师观后感

观纪录影片《战地摄影师》有感

10哲学 刘文朋 H11014040

这部片子是我半月前才看的,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这是一部很著名的纪录影片。初看时虽显乏味,因为它是对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一个人的跟踪记录,但随着影片的深入,你就会随着他的镜头、他出现的环境了解到这个世界的苦痛、人性光辉和丑陋的碰撞、一个人的反思。因为真实,所以动人。

纪录片的开头,是著名摄影师Robert Capa的一句话:“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you’re not close enogh.”我们可以看见,纳切威做到了,所以他的作品才那么出色。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精确的曝光、完美的构图,黑白的画面上是被弹火毁去脸容的小孩,颓垣败瓦之中踽踽独行的老者,牧场上兀自焚烧的茅屋??一张张图片,静默无声的控诉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此时无声胜有声。原来真是的世界,并不像想象的那般美好。是什么促使他靠的很近很近?是战地摄影师比常人更加无畏恐惧?也许是一种真实记录的使命感记录着废墟、贫穷、战争、骚乱、绝望的哭泣和赤裸的痛苦。纳切威的作品,显示了战争给人类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我们能做的,就是真诚的感受这些作品,理解人们的创伤。

在镜头中我知道了,当战争中阵亡将士的灵柩运回家时,亲人们是那么的痛苦;采矿者的生存环境原来是那么的恶劣;骚乱中的人们是那么的无助;贫困者的生活是那么的艰难、未来是那么的渺茫??许多许多的苦难正在发生,这些苦难有时无法言表的,只有在影片中,在

那些并无情节的画面中慢慢体会。

影片第一个故事是纳切威跟踪拍摄科索沃战争中一个阵亡士兵灵柩回家的情景,原来战争中最残忍的的景象原来不是战场上的血肉模糊,而是出现在战场后面,是父母、兄弟扶着阵亡士兵灵柩声嘶力竭的哭唤,悲不能已。没有纳切威的深入战场之后,我不可能了解这些,因为传统的片子总是在极力渲染战场上的惨烈,殊不知这种惨烈经常悲一些英雄主义所掩盖。只有深入士兵的家中,听听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哭诉你会发现,战争中没有赢家。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观看《战地摄影师》有感

《战地摄影师》——战地,灵魂的归息地

“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影片一开始开始,罗伯特·卡帕这句再熟悉不过话赫然出现在屏幕上。如其所言,离战场距离的远近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战地记者的成就。作为一个疯狂热爱战地记者这一职业的人,《战地摄影师》无疑给我了一个全新的震撼。不同于之前阅读过的书籍,影片总是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同时,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在如实地展现了战地记者真实生活的同时又抛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你的理想与追求是什么?

影视语言中的视觉语言和声音语言,有的地方仅仅是画面就给人以很深的触动,此时导演很好的处理了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在我们观看影片并沉思的时候没有多余的声音出现来干扰我们的思路。同样,在有的地方,影片通过采访他人、主人公本人讲述等方式详细地向我们展开更多的故事和细节,这些当然是仅凭画面不能给予我们的。一部好的影片就好似一次成功的引导,将它的观众引入到影片中的环境中来,用画面和声音本身来打动我们。同时,恰当和合适的技巧处理更能够使画面生动形象,情节自然。

影片刚开始采用了近景的手法,播放的是詹姆斯·纳希微在战争前线拍摄的画面,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跟着主人公的身影移动。没有多余的旁白,能听到的就是战火燃烧的嘶拉声和纳希微不断按下的快门的声音。“少说话,用心去领会一切。”从不停的快门声中仿佛能够体会到纳希微那种担心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的心情。从一个摄影师的角度来想,如果抓拍住最具代表性的瞬间是众多摄影师日思夜想的问题,这其中除了运气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多想、多拍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是从纳希微看镜头的角度来拍摄的,就好似我们每个人都站在他的相机的后面,时刻注意着战场上的种种,弥漫的硝烟,悲苦的神情,等等。如果不是这么近距离的镜头,这种真切感我们是很难体会到的。后来在网上看到影评,说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是导演把一个微型摄录机架在纳希微的相机上面,使观众好像代入了他的身体,与他从同一个视角观看眼前的乱象,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疏离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五 :战地钢琴师观后感

影视音乐鉴赏与分析结课(论文)

题目:

《战地钢琴师》观后感

《战地钢琴师》观后感

从影视作品中,我看到的中国被侵略的历史总是充满着暴力与血腥,激情与勇气,那些不堪的过往常让我觉得热血和愤慨。然而,近几年的抗日剧愈显浮夸,令人失望。当我看到《战地钢琴师》这部片子的时候,如同枯树遇甘霖,身心都得到了洗礼。同样是遭到灭顶之灾的犹太人,他们的屈辱与苦难,没有太多战争场面的渲染,但我仍感受了无法言说的压抑与悲伤,不禁为那个存活下来的人伤心流泪。

《战地钢琴师》讲述了由艾德林恩·布洛迪饰演的主人公斯皮曼,一个很有才华的钢琴家在战争中幸存的故事。19xx年,德国入侵波兰。斯皮曼和他的家人难逃厄运,相继被抓走。纵然受尽屈辱,但斯皮曼仍庆幸至少还与家人在一处。然而,丧心病狂的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却使得斯皮曼亲眼看着家人被送上死亡的列车,他自己也开始了东躲西藏,战战兢兢的日子。最终,他用音乐感动了一位德国上校,在他的帮助下,活了下来,也等到了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影片的开始,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琴键上潇洒地跳跃着,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直到炮弹袭击了他所在的波兰电台,他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挚爱的刚琴。在逃离电台的时候,斯皮曼遇上了美丽善良的多萝塔。多萝塔是慕名来听他的演奏的。当然这次相遇,也为以后斯皮曼逃离纳粹的魔爪埋下伏笔。斯皮曼回到家中,本来逃走或许是条很好的路,但最终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他们一家人最后的悲剧。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或许悲剧是注定的。当他们围着电台欢呼庆祝英法对德宣战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悲剧已经慢慢开始。若干天之后,多萝塔拜访斯皮曼先生,两人浪漫的散着步,聊着各自的理想。那天的蓝天白云,在后来战争的映衬下,显得美丽纯真,却再也寻不到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战地钢琴师 观后感

《钢琴师》改编自英国剧作家罗纳德·哈伍德撰写的“二战”期间波兰犹太幸存者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传记。

听着马勒的交响乐,在第九交响曲的深邃和不规则中思索《钢琴家》的主题。反复想起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表达波兰人反抗外敌侵略的作品。它在影片中的出现,是否是刻意用来表现主题。尽管屠杀是荒谬的,可是一切只能那么周密,在似乎匮乏人性的行为背后,是对人性的熟稔。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对战争的反思,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艺术的崇拜,是对生活和人性暖黄色基调的描摹,是对一段不能启齿的历史的深刻的静观。

影片的音乐和镜头的处理都十分的得体,音乐仅仅响起了四次,片头,钢琴家在电台演奏,那是临战之前最后一次演奏,修长的手指和飞扬的神采,艺术的光环笼罩在他身旁,不幸电台遭到袭击,他却还是坚持演奏,直到不得不离开;中间一次是在钢琴家藏身的房子里,修长的、已经肮脏的手放在键盘上方,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只有对艺术的热爱依旧;第三次是在废墟的房子中在德国军官的面前,那是令人的灵魂动容的声音;第四次又是在电台,战后恢复的华沙电台,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时间和战争带不走的东西,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还有镜头,在华沙犹太人区,在第一个屠杀的夜晚,镜头安静的从下到上,顺着斯皮尔曼家的视线,顺着德国兵的脚步,线条清晰得几乎不可置信。

而在斯皮尔曼最后藏身的破房子里,在他在德国军官面前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时,一束月光径直的从斯皮尔曼左边的肩膀上方洒下来,那种光象征着一种神圣;还有一束散光打在德国军官的正面,而这种光线的处理,却让我们觉得他像一个正在忏悔的罪人。

西方人对战争的反思较东方人多得多,这部影片不是将德国人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来写的,德国军官的“同情心”正是来自德国自身对战争的反思。最后有一个情节:当斯皮尔曼的一个朋友经过农场的铁丝网边那些被俘的德国士兵身旁时,他大声咒骂他们;当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救过“那个钢琴家”时,他停下了脚步;当他和斯皮尔曼几年后返回农场已经找不到那个当年的德国军官时,他说:“我曾经咒骂过他,但是我已经原谅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战地摄影师

<<战地摄影师>>观后感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近”。这是电影开头引用罗伯特.卡帕的一句话。是的,只有真正的去了解,用心去感受,才能拍出好的照片。

这部纪录片, 与之精密联系着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战争,关于战争中的人们,以及一个优秀的战地摄影师的故事。

观看完《战地摄影师》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触颇深。除了压抑和愤恨,更多的是震惊于人类肆意杀戮、藐视生命的种种罪行,惊叹于战地摄影师吉姆为通过摄影的力量来唤醒人性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一个战地摄影师对于职业的热爱与尊重以及追求正义呼吁和平的重大使命!

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时刻高呼着和平反战的时代,竟然还发生着这样的杀戮和毁灭,着实令人匪夷所思。这让我联想到了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仅仅为了几桶石油,就不惜牺牲无数人鲜活的生命,难道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吗?

战争付出了惨痛的血的代价,付出了无数人的生命,付出了原本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的信念和炽热的心。而战争带来了什么?这也同样令人深思。战争过后废墟般破败荒芜的城市,将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得以恢复?尚且存活下来的残缺的生命又将如何延续下去?那种难以言喻的撕心裂肺的痛楚和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伤痛又将如何弥补?这些都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无法改变。而正是战地摄影师,把这些事实,把这些远离我们生活之外却又存在与现实之中的种种悲痛的、惨不忍睹的、令人类所无法容忍的滔天罪行,用一种最直观、最真实、最清晰的语言和方式客观的反映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战争的思考,对于和平的思考,对于人性的思考。

无疑的是,这部影片,给予我们 感觉是沉重的。战争带来的永远都是降临在那些平民百姓中的灾难。轰炸过后的废墟,流离失所的人们,还有那些怀着沉痛心情为他们死去的亲人祈祷的人,是那么的惨不忍睹,那么的触目惊心,我想每个人看了之后,都会被战争的残酷性感到震惊,对那些面对饥荒,贫穷,和失去亲人的人感到同情。人类怎么会这样互相残杀呢?通过詹姆斯的照片,我们知道这的确真实的存在着。照片,就是这一切发生了的事情的见证者。一切人性的善与恶都被完整的暴露出来。同时,也向我们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

…… …… 余下全文

篇八 :战地钢琴家观后感

《战地钢琴家》观后感 《战地钢琴师》在我看来是一部不得不让人为之流泪的电影,在《影视音乐鉴赏与分析》这门课中自己有幸看了这一步电影,感受很多。

在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战地钢琴师》在我心里应该名列第一。这部剧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开展着对犹太人十分残忍的暴行,此时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正在深受其害,他四处躲藏以免落入德国纳粹的黑暗的魔爪中。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和以及各种各样的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在影片最后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最后因为要开最后残存的一点食物——罐头,幸运遇到了一位德国的军官,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那位军官。在片尾,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撑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首先从这部电影的配乐谈起,钢琴师整部电影是一种单纯的配乐,基本都是钢琴的配乐,并且萧邦的作品居多。这部剧的主线是男主人公的视角来进行,男主人公的眼睛就是导演的一双眼睛,见证着在犹太区发生的悲惨的一切,也让观众们了解着犹太区发生的一切。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到男主人公的爱情是缺失的,他没有能够拥有到自己的爱情,在那个年代,爱情在生死面前显得十分渺茫,犹太人似乎是不可能拥有爱情的。另一方面是友情,但一切的来自朋友的帮助都在他朋友自保的前提下,他的朋友帮助他逃离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帮助他在那个凌乱的年代有一个藏身的地方,最终朋友们无法保全自己是各自逃散,钢琴师又一次开始这流亡生活,再有我想是同情,首先是钢琴家的朋友们对他犹太人遭到屠杀的同情,最后是以为最终德国军官对一位钢琴家落魄遭遇的同情,并在最终,这一次同情给了钢琴家自由的曙光。

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用平静的东西来表现某样东西,有时候往往能把背后的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一个被纳粹推下楼去的残疾人,那些在黑夜中被冲锋枪杀害的无辜犹太人,那一个饿死在街头的孩童,那一个添食街衢上被倾覆的糊糊的流浪老人,那堆积如山的,被掠夺来的犹太人的物品,那一个被无端打死的犹太姑娘??那些都在这些平静的电影节奏中娓娓道来。平静的背后,那是巨大的悲痛,对残忍战争的控诉,对德纳粹人性确实的呐喊。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