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观<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班级:111022 姓名:何俊军 学号:06

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触。因为我虽然看过听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许多都是夸夸其谈,让人感到华而不实,颇有战争年代大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之嫌。但是于丹教授的《处世之道》让人不仅感到平实,贴近生活,而且很有哲理,看后实在是受益匪浅。

于丹的《处世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的几个道理:

一、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提起《论语》不免有些惭愧,因为就是这本蕴含着古代圣贤无数智慧、源远流长的书籍,自己对它的了解也只不过停留在中学时代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那里面的之乎者也让我不知所措,更谈不上有想了解它更多的兴趣了。

没想到,时隔好几年,又让我接解到了《论语》。再次接触它就是看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后了,这里的《论语》没有了那么多枯燥的文字,而其中的道理似乎把我引领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它净化我的心灵、升华我的思想,让我体会到了圣贤为人处世高尚而崇高的一面。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子曰:“有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言寡尤,行寡悔。”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古训,让我觉得其中到处是些朴素的、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而且很少长篇大论的大道理,也让我觉得《论语》所说的道理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反而是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人际交往日益紧张,也与生活、工作系系相关,但有谁能保证自己在这方面处理的完美无瑕呢?细细品味于丹老师心得所解析的“处世之道”,其中的为人处世的技巧真的会让我一生受用。

首先了解到的便是一个处世的分寸,这是一个人能否“处好世”的基础。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只要自己心里坦荡荡,用一颗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而不是以怨报怨,也许那尘封多年的恩恩怨怨将被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一一化解。也正如书中说的一样:今

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浪费是可耻的,浪费生命能量则是可悲的。所以就一定要选好目标,做对事。

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就要处理好你与别人的关系,而那种细小而微妙的关系,一直是让我最头疼的事情了。做什么都要有个度,一个界线。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其实早已把人与人之间处世的尺度掌握得恰到好处了。人与人之间是应该存在距离的,离的太远显得生疏,不利于交往;离的太近又容易使彼此受到伤害,后果也会很严重。而《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月未圆”,永远保持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或许自己得到的将会达到“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于丹 论语 处世之道

于丹 论语 处世之道

1. 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一直到员以德报德 用正直面对 人生的浪费 用率直坦然面

对这一切!把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心灵环境的荒芜 也不意味着那种仇恨 面对一件事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过于不及

2. 有分寸。最恰当得距离是彼此不伤害又有温暖。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看到不好的事

就制止,不听就算了!保持距离!

3. 亲人之间也要保持一定距离。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抢夺!真正的爱是分离的爱,

让孩子真正独立!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不能过于密集!平等合理性尊重每一个人!花未全开月未园。适度最好!

4. 对待工作也有分寸要把握。不在其位不默契证,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做你的不该做的事!

积极的立场去解读!义 最重要!

5. 言行的适度!积极做事,要敏锐!慎言,总有不得当!多听,少了很多抱怨!见得多就不

迷惑!多看心中的迷惑就少!小心翼翼 慎行!

6. 言寡尤行寡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 懂礼节。做好自己可以帮助别人。

8. 躬身自省。修自身。乐观,光明。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文字版)

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文字版)

话外音: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尤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扳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一些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当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或曰,以德抱怨何如?以德抱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

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象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于丹《朋友之道》观后感

班级:通信1102 学号:2011010388 姓名:庄晶

于丹《朋友之道》观后感

孔子说:“有朋至远方来,不亦说乎。”交友是一件幸福的事。时光荏苒,岁月如白驹过隙,在短暂的生命中绽放精彩就显得仓促,无奈。彷徨在交友的十字路口,切莫因世俗的是非决断,身份,地位,财富并不是阻碍因素。真正值得考虑的是以诚相待,两人是否有共同的话题,道不同不相为谋。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拥有一位可以谈心的知己,夫复何求?

跋涉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朋友的看法与一体会,我只是谈谈个人对交友的理解而已。纵观历史,俞伯牙是幸福的,他的《高山流水》收获了一位知己,琴声何其犀利暂且不说,能被广大的同胞们认同的是,钟子期读懂了不仅是琴声,更是俞伯牙的心里的呐喊与对世道的控诉,这带给俞伯牙的是一份深深地感动,一份欣慰。也就因此,钟子期的逝去带给他巨大的悲痛,令他毅然决然断琴,为两人的真挚情感保留一份坚贞不渝的信念与祝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事无常,作为当今的世人,我们能做的是从中得到财富与经验,昔人一去不复还,惜人才是上上之策。

我们很多的遗憾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珍惜幸福,而是幸福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盲目的追寻虚无快感,导致的心力憔悴更是增添心中无限怨恨。恨自己愚蠢,恨自己固执,恨自己自私,恨自己没能守住当下的最真实的幸福。人生憾事我们不可否认,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我们为何就不能珍存那宝贵的一二呢?苦笑一番,能为自己争取几何?

若说交友,我只愿用心对待,而不是急功近利德追逐浮云神马。我们往往只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埋葬在可怕的悲哀中,忽略了自己最本真守望。友谅,友直,友多闻,是我们的憧憬与追求,但我们应该将重心置于自己,设想如果自己做到谅、直、多闻,又何患无友。坚决不当损友是一种高尚情怀。损人即是

害己,何况是与自己心贴心交流的好友呢?

花开花落几春风,我心待明月。我只是在追问自己,我的明月几时有可以圆满呢?人月两团圆,我的渴望,我的梦回牵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一大憾事——与友相隔两地,思君心切随风漂流。心头被想念一口一口的咬着,隐痛一阵一阵,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心底的光明是你的一颦一笑。我一直在祝愿着,于君共坐一席,畅谈彼此的喜乐,偶尔调侃倍增雅致。我希望自己,静心养性,为一个共同的誓言留下最美丽的传说。

…… …… 余下全文

篇六 :品格之美(于丹讲座观后感)

品格之美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观后感

今天,我和父母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刚开始的时候,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大树和男孩的故事,故事中,父母被暗喻成大树,用自己的一切去满足儿子的愿望,而儿子也陪父母走到了最后。哪个父母不是这样呢?但又有几个孩子能在父母老去之时陪父母安度晚年?纵观当今社会,“空巢老人”比比皆是,她们同样也为子女付出一切,却没有得到子女的回报。中国有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许多人在父母在世时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而当父母去世后,才想起父母的对自己的恩情,想报答父母,却已经没有机会了。现在,我们也是孩子,我们无时不刻享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尽管目前还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我们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不仅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也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接下来,于丹老师讲了如何学会自立,自强,自信。她讲了她亲身爬泰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自主自立,不能过分依赖他人,要在独立的活动中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特别是当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登上顶峰时,才能感觉到杜甫所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们更多是选择呆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而不是走出家门,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嬉戏,孩子们从小就习惯独自一人,无法与同龄人交流,这会对他造成人性的缺失,对他将来长大步入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在社会中,挫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于丹老师说,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接触的方式。于丹老师举了一个例子,鸡蛋、胡萝卜、干茶叶,将他们放在沸水里加热同样时间,鸡蛋变硬了,代表被社会煎熬,心肠坚硬的人;胡萝卜变软了,代表被社会熬煮,没有主见的“好好先生”;干茶叶舒展了,将自己的香味融进无色无味的水里,代表在社会中打拼,更加成熟,并用自己的品格感染别人的人。我们要从现在就培养我们的能力,以后做一个像“干茶叶”一样以品格感染世界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 孩子:周子淳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讲座《观后感》 家长:周永峰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 温暖起来。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 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于丹对《论语》的心灵之道、 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现代更多的中国人的开始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

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的追求,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 宽容的友人。 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 品性修养的镜子, 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的坐标系上, 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使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