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特洛伊之木马屠城》有感

电影《特洛伊》观后感

阿喀琉斯说:“神嫉妒我们,她们嫉妒我们是凡人,因为任何时刻都有可能成为生命的终点,世间事物因为死亡而变得美丽。你不可能比‘此刻’更美,我们再不会重回‘此刻’”。这是影片《特洛伊》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其实我不是一个多么崇拜英雄主义的人,可当他说出这些的时候,却不自觉的被他展现出的英雄气魄和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

《特洛伊》改编自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对特洛伊战争的部分情节。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相貌俊美、风流成性,在一次到希腊斯巴达和谈时,他与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相遇,两人陷入爱河,并在返回特洛伊时悄悄将海伦带走。不堪夺妻之辱的斯巴达国王请兄长迈锡尼国王帮助夺回妻子,自此展开了一场宏伟的持久战。据希腊神话记载,特洛伊战争的根源在于奥林匹斯诸神相互间的嫉妒。

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服从于神的意志,而影片诠释的特洛伊战争完全源于人性。无论是阿伽门农对领土和霸权的欲望,还是帕里斯对美色的追求,战争的诱因终归是人性的自私和贪婪。阿伽门农在赛瑟里国王面前将自己的企图表达得无比直白——“我喜欢你的土地”。当弟弟墨涅拉奥斯请求他帮助夺回妻子时,他表面一副情谊当先的的样子,内心却在为这一攻打特洛伊的完美借口而窃喜。首战结束后,阿伽门农欣然接受各邦首领进献的财务,还派人抢走了阿喀琉斯的战利品和阿波罗神庙的侍女,因此激化了与阿喀琉斯的矛盾。从各方面看他都不像一位王者,更像是惟利是图的小人。而帕里斯的一己之私更具灾难性,它直接导致的是国破家亡。与此相反,希腊和特洛伊对的英雄人物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可以说是体现体现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典范。影片最终让我们感受到的并不全是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是细微中震撼心灵的人性的柔情。阿喀琉斯堪称希腊第一英雄,战场上骁勇强悍,但对女俘虏布里塞伊斯的呵护、对表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情谊、对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同情与尊重,这些都为阿喀琉斯这个英雄人物增添了更丰富的人性色彩。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在影片中更是完美形象的体现,在战场上是无畏的英雄,在家中是慈爱的父亲、忠诚的丈夫、宽容的兄长和孝顺的儿子,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似乎都集于一身。正因为如此,赫克托尔在特洛伊城下,在家人和同胞面前殉难的悲壮结局使人物更具感染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木马屠城记

木马屠城记

特洛伊的木马屠城的故事人尽皆知,因为希腊神话故事的广泛流传,因而观看此影片,看的便不是故事情节和剧情悬念,这也是改编自文学名著、名篇的通病,对导演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一个档次,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特洛伊、海伦、阿琉喀斯等,众口难调,导演发挥的空间有限,平庸无奇?不行!毕竟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何必你来复述?天马行空?也不行!剧本在几千年前便已经写好,观影者早已熟读剧本,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在想象的情理之中。然而即便是带着镣铐跳舞,取得成功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改编自文学名篇的《肖申克的救赎》等。将文学作品搬上大银幕,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比较考验导演水准,一旦成功,该导演便可名利双收,不少导演也因此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尤其是改编的文学作品名气愈高,地位愈重,好评愈多,风险与利益便愈厚。更别提,翻拍文学作品的好处,既然众人皆知,便可省却宣传的诸多麻烦,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可以给导演带来宣传效应;再者,既然众人皆知,人人都有一个“特洛伊”,众人也想一窥究竟,试看导演的“特洛伊”与自己的是否暗合。不管怀着什么样的想法和考量,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在04年便将久负盛名的“特洛伊木马屠城”搬上了影院,而演员阵容更是“全明星”级别的,并且也是大制作。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票房丰厚,在奖项上更是收获颇丰,一举奠定了人们心目中经典的特洛伊。

特洛伊是一个掺杂着神力的故事,在希腊与特洛伊人交战的过程之中,奥利匹克山的众神纷纷站队,各自为己方阵营出力规划,别且在文学作品中众神的力量处于主宰的地位,决定着战争的走向和成败。即便是希腊方的主将阿喀琉斯也是个半神,全身刀枪不入,勇武过人,唯一的弱点在脚踵,所谓“阿喀琉斯之踵”是也。于是困惑油然而生,导演该如何处理这些元素呢?如若同《新三国》一样,直接忽略该情节(我们知道《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黄巾作乱,其主帅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也有诡术神技,可以念咒驱使影兵阴风,然而高希希版《新三国》干脆跳过这一情节,电视剧中甚至连张角一角也未曾出现),无疑是不明智的,因为神力的元素始终贯穿着整个特洛伊之战,甚至连这场战争的起因也是因为三个女神的争相嫉妒,为一个“金苹果”挑起了十年之战。但如果认真考虑,那无疑会给影片的拍摄上一个难度,如何表现众神的法力和形象都极为困难。可是导演巧妙的采取了一种态度,从而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不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过于描绘和表现它,将战争的主导权更多的交给人类本身,神力在影片中更多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其表现手法也是借旁人之口说出,然后当事人予以一种暧昧的态度,模糊化的处理之。比如:影片中某将士问阿喀琉斯,“听说你是神的儿子,全身刀枪不入?”,而阿喀琉斯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那我岂不是不用戴头盔了?”;又如阿喀琉斯被射中脚踝一事,影片中采取了铺垫的手法,先是阿喀琉斯轻狂自傲,不听众人的劝阻,毁坏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像,结果被特洛伊的二王子射中脚踝,当然被射中脚踝,便丧失了行动能力,形同死尸。只能说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很契合文学作品的描述,这也可见导演的功力和苦心经营。 本片中的重头戏无疑有爱情和战争两大块,如何通过影片去表现这两个主题也是需要琢磨的。我们先来看一下战争,影片的开头即安排了一场武士之间的较量使男主角之一——阿喀琉斯出场。当阿喀琉斯的对手飞扬跋扈,面目狰狞地站在己方阵营前时,阿喀琉斯却酣睡在梦中。阿喀琉斯同小男孩的对话则使我们了解阿喀琉斯的人生信仰和价值,那就是为了荣耀和名誉而战斗。他本人和特洛伊人

…… …… 余下全文

篇三 :《特洛伊》观后感

姓名:钟振兴

《特洛伊》观后感

《特洛伊》观后感

特洛伊之战,异常因为爱情而发起的战争,一场因为女人而发动的浩劫。特洛伊之战似乎验证了那句经典成语——红颜祸水。

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王后海伦之间的爱情激起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殿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而帕里斯却对麦尼劳斯的年轻美貌的妻子一见钟情并将海伦从她丈夫——国王麦尼劳斯身边诱走,这对一国之王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耻辱。强大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认为,自己兄弟麦尼劳斯所受之辱就等于是自己的耻辱,在家族荣誉感的驱使下,他很快联合起希腊众多部族夺回海伦,保护兄弟的荣誉。

阿伽门侬对荣誉的追求实际上已被他强烈的贪婪所侵蚀——他要通过控制特洛伊城来巩固自己已经拥有的广阔帝国的霸权。在特洛伊国王普利阿摩斯的领导和王子赫克托尔的保卫下,这座围墙高筑的城市坚不可破。但只有一人是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他就是被人们认作是最伟大的勇士的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一个天生的勇士,在希腊享有“不死战士”之称,从未打过败仗,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心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荣誉,这就是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为之而战的理由

“你若不去打这场仗,你会娶到一个好女人,之后儿孙满堂,他们敬重你,喜欢你。但是,当你的儿孙们都死了,就没有人还记得你。如果你去打这场仗,你会死,但是你的名字将会流芳百世” 阿喀琉斯的母亲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说的一番话。阿喀琉斯要的就是这份简单的荣誉感,战胜了,他不会在乎名,在乎利。他只想要自己的名字能流传下去。

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的睿智、勇敢,对勇敢女祭祀坚贞的爱情,对表弟的疼爱与保护,对侍从的体恤。特别是最后他因赫克托尔杀死了表弟而与其决斗,将赫克托尔杀死,并将赫克托尔绑在战车后面拖回军营,后又因特洛伊老国王的请求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同时承诺,在赫克托尔大葬期间,12日不进攻特洛伊。这一切的一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勇士,一个盖世的大英雄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四 :《特洛伊》观后感

《特洛伊》观后感

姓名:钟振兴

学号:2010301040046

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电话:131xxxxxxxx

邮箱:876493253@qq.com

《特洛伊》观后感

特洛伊之战,异常因为爱情而发起的战争,一场因为女人而发动的浩劫。特洛伊之战似乎验证了那句经典成语——红颜祸水。

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王后海伦之间的爱情激起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殿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而帕里斯却对麦尼劳斯的年轻美貌的妻子一见钟情并将海伦从她丈夫——国王麦尼劳斯身边诱走,这对一国之王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耻辱。强大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认为,自己兄弟麦尼劳斯所受之辱就等于是自己的耻辱,在家族荣誉感的驱使下,他很快联合起希腊众多部族夺回海伦,保护兄弟的荣誉。

阿伽门侬对荣誉的追求实际上已被他强烈的贪婪所侵蚀——他要通过控制特洛伊城来巩固自己已经拥有的广阔帝国的霸权。在特洛伊国王普利阿摩斯的领导和王子赫克托尔的保卫下,这座围墙高筑的城市坚不可破。但只有一人是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他就是被人们认作是最伟大的勇士的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一个天生的勇士,在希腊享有“不死战士”之称,从未打过败仗,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心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荣誉,这就是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为之而战的理由

“你若不去打这场仗,你会娶到一个好女人,之后儿孙满堂,他们敬重你,喜欢你。但是,当你的儿孙们都死了,就没有人还记得你。如果你去打这场仗,你会死,但是你的名字将会流芳百世” 阿喀琉斯的母亲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说的一番话。阿喀琉斯要的就是这份简单的荣誉感,战胜了,他不会在乎名,在乎利。他只想要自己的名字能流传下去。

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的睿智、勇敢,对勇敢女祭祀坚贞的爱情,对表弟的疼爱与保护,对侍从的体恤。特别是最后他因赫克托尔杀死了表弟而与其决斗,将赫克托尔杀死,并将赫克托尔绑在战车后面拖回军营,后又因特洛伊老国王的请求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同时承诺,在赫克托尔大葬期间,12日不进攻特洛伊。这一切的一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勇士,一个盖世的大英雄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五 :屠城血证观后感

血的教训——《屠城血证》观后感

思绪翻滚,岁月前推,站在记忆的断层,品味时光的撕心裂肺。 看着《屠城血证》中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屠戮、残骸、碎肉……心中似乎有一种叫做愤怒与悲哀的情感在滋生,一次又一次的敲击着我内心里最脆弱、最敏感的地方,使我久久不能释怀。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迚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大屠杀,活埋、火烧、刺刀冲锋、机枪扫射,方法五花八门,让人不寒而栗。看着一队队无辜的中华儿女埋骨“红土”里,一群群手无缚鸡之力的龙的传人葬身火海中,一个个束手待毙的炎黄子孙死于刺刀下,一排排无路可退的九州人民倒在血泊中,我不禁使劲地攥紧自己的拳头,以肉体的痛苦转移精神上的愤怒与无助。更令人不堪的是:许多妇女在被奸污之后竟被残忍地杀害、抛尸,甚至连一些怀抱幼婴的少妇和十一、二岁的小姑娘都不能幸免遇难,看到这儿我不禁想问一句:“该死的日军还是不是人?难道是魔鬼?还有没有一点儿良知?”

令我“欣慰”的是,此时我看到一个日本兵在用刺刀刺迚中华儿女体内的一刹那吐了,真正的吐了,原来他们的心也是“肉”长的,然而,下一刻我便明白了日军残暴的原因了,在日本兵呕吐的一瞬间,其长官一个耳光就扇了过去,原来他们所谓的日本天皇把他们当一群牲口、杀人武器培养,一级一级压迫下来,他们的神经早已不正常,当被放到中国这儿景美人更好的地方,嫉妒加羡慕一下子演变成了暴虐,肆意的将内心的残暴暴露在中华儿女的面前。即使已看完了,日军在屠杀过后那张扬而又癫狂的大笑仍然萦绕在我的耳旁,让我的手

脚一点点冰凉下来。

然而在我们为日本的行径感到愤怒的时候,是否想到为何日本人要将利爪伸向中国,而非美国、英国、抑或是当时的苏联呢?仅仅因为我们离他们近吗?不,不是的。

实力,对,就是实力。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闭关锁国的“闭门造车”,昔日强大的中国失去了“犯我强汉者,虽进必诛”的霸气与实力,沦为了他人铁蹄下的苟延残喘者,让他人的文化跳动在自己的废墟上,却还要谄媚的献上笑脸,任由他们蹂躏。

…… …… 余下全文

篇六 :Nanking 观后感

《Nanking》观后感

七十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场大屠杀从来就不曾被掩埋在历史中,也许有些亲历过那场灾难的当事人已经老去或离开人世,但那些残存的文字和影像总能一次又一次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并将这些记忆复制流传。 本片采用了大量南京大屠杀中的真实录像和幸存者的口述,反映了南京大屠杀中的几个点,并撑起了一个让人感觉近在咫尺的面。虽然电影的表现手法很简洁,几个演员只是端正的坐在椅子上,朗读当事人的日记,报道等。但我感到这部电影对我的触动要大于所有之前看过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也许是以前看其他电影的时候年龄还比较小,但导演对素材的选取,对演员朗读段落的选取无疑极大地增加了这部电影的震撼力。也许,在反映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次事件,那样的残暴和那样的恐惧的时候,一切表演都是苍白的,只有战争中的亲历者才会有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当主题从憎恨日本人,从叫嚷踏平日本蹂躏所有日本女人升华成反对战争,反对邪恶,彰显正义与人性的时候,我的心灵也随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如烙印般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虽然日本人在中国实施的屠城远远不止这一次,如东北、华北等地城市在被日军占领后均发生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屠杀,每次屠杀人数均以万计!但我们善良的中国人,特别是许多未曾经历、未处战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国人只记住了这发生于当时中国首都的、屠杀人数高达30万的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本片内容是由亲眼见证“南京大屠杀”的几位外国人:传教士George Fitch、外科医生Bob Wilson、南京金陵女子学院院长Minnie Vautrin、德国商人John Rabe等分别口述他们所写的信件、日记,播放从6个国家搜集到的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甚至包括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等珍贵资料,以及采访大屠杀幸存者共同组成。由于的许多当事外国人已不在人世(如Minnie Vautrin回美国不久即精神崩溃自杀身亡),导演就请来多名好莱坞明星扮演目击者,在片中朗读当年这些文字记录。演员们富有感染力的演出再现了灭绝人性的屠城情景给外国友人带来的巨大心里震动,朴素的回忆话语、真实的历史影像极大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我们应该感谢本片的导演,是他们让世界人民真切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惨绝人寰!我们更不要忘记一个人,就是写下《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一生积极到各地演讲揭露这段不为西方人所熟知的历史,最终因无法承受巨大心里压力而开枪自杀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女士,正是她的书激起了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想法,正是她决绝的行动让千千万万外国人了解到了中国的苦难。

…… …… 余下全文

篇七 :特洛伊—影评

《特洛伊》电影精品赏析结业论文

伟大的历史神曲

广播电视编导三班 张博文

学号:141305050325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好莱坞电影----众星云集且特技炫目的战争史诗。比如场面宏大的《埃及艳后》,比如塑造了英国传奇英雄的《勇敢的心》,比如讲述历史上第一位征服亚欧大陆的帝王的《亚历山大大帝》。而这一次,美国人将目光落到了与他们相隔一个大西洋一个地中海的希腊,古希腊。古希腊这神话般的国度,令无数人心驰神往。希腊神话,众神栖息;盟国众多,战争频繁;好战尚武,英雄辈出。20xx年华纳公司出品的《特洛伊》正是以战争为切入点,讲述了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为拥有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的美丽妻子海伦、古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为追求永恒的荣誉所展开的为世人千古传诵的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改编自古希腊巨作《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以叙述特洛伊战争的因后果为主线。原著中有着浓厚的希腊神话色彩,但是在影片中将神话部分统统剪掉。神话部分的缺失,把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拉近,同样使得全片的故事脉络异常清晰。影片以文字叙述来做战争背景的交代,随即来到一片刚刚结束战争血腥之地,以一只狗的眼睛引出了继续打仗的双方。两方各派出一名最佳战士进行对抗,于是我们的大英雄阿基里斯出场。导演用一场简洁明了的决斗展现了阿基里斯的英勇善战,“史上最伟大的战士”亦并非浪得虚名。随后,地点来到斯巴达,特洛伊的两位年轻帅气的王子正为两国间的和平努力着。然而小王子帕里斯爱上了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的美丽妻子海伦,并带着海伦回到特洛伊,于是和平谈判的成果破裂,特洛伊战争的炮火即将燃起。妻子跟别的男人跑走,身为一国之王的米奈劳

斯自然不会就此罢休,于是他搬救兵找到哥哥阿伽门农----因为特洛伊城数百年来从未被人攻破,而阿伽门农依已然征服整个希腊,所以特洛伊战争变成了希腊联邦与特洛伊的战争,要想赢下这场战争,希腊人还需要两个人,一名说客,一名领袖。于是奥德赛出现了,他说服了阿基里斯参加这样战争----当然,不为别的,只为名流千古。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用了三十多分钟交代了特洛伊战争的起因,简洁明了,亦生动有力。特洛伊战争开始后,从希腊人抢滩特洛伊滩到帕里斯与米奈劳斯为了海伦单挑,从赫克托的夜袭到他与阿基里斯的对决,从木马屠城到英雄阿基里斯的死亡,一切井井有条,似是娓娓道来。作为一部商业片,能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非常优秀。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今天,我们的毛主席邓小平理论老师——王老师组织我们看了《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巨大的创痛令人不堪回首。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19xx年12月,日军贡献南京,并在此进行扫荡。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逢人便杀,见房就烧,奸淫虏掠,无恶不作,对南京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大屠城。日本人对南京的洗劫,是一个可怕的事件。集体屠杀士兵、杀缪并强暴数十万平民,兽行的发生违背了所有的全部战争法则与惯例。如果就其残忍程度与暴虐规模来说,也是世界历史上此类事件中排最前面的。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杀人比赛日军到了街上后,就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遍地都是尸体。有些人躺在地上装死,结果被日本军发现,于是日军往尸体上洒满汽油,一把火,把那些尸体烧成了灰烬。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本军,对放下武器的士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多达三十万人以上。

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从未对他们的侵略行径进行过认真的反思,肆意美化那场给全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战争。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衰退,日本一些不安分的右翼势力甚至企盼“重显战

前雄风”来摆脱经济困境。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历史课本时,公然篡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把当年日军对南京人民的大屠杀说成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激烈抵抗”造成的。?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深入探究此事,写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文译本为《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