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诺曼底登陆》观后感

《诺曼底登陆》读后感

最近上课上到二战史的内容,谈起二战史不得不说一下《诺曼底登陆》这部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二战的残酷,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一场伟大的胜利,见证了一代名帅艾森豪威尔的智勇双全。

1939年,德、意、日三国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来之不易的和平再次打破,全世界陷入战争的漩涡。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开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诺曼底登陆战充分显示了战争的智慧,盟军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将自身的优点完全地发挥出来。无论是战前的侦察,伪装还是战时士兵们的骁勇善战都预示着这将会是一场盟军伟大的胜利,德军的麻痹大意和指挥不当也加速了德军的败退。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德军失利的原因从自身上来说有2点,一是不利的估计局势。诺曼底登陆战之际,德国的兵力分散过于严重,又由于东线吃紧,俄国的强势反击也给德军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从西线调集更多的士兵支援东线,这就造成了西线兵力的真空,给了盟军极大的机会。意大利政府的投降不得不使希特勒派兵驻守意大利,从而使勉强的兵力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日本陆军被中国牢牢牵制在中国大路上,海军和空军又连连失利,不能给予德国以战术配合。可以说当时的德国是孤掌难鸣,形式极为不利。二是指挥的不利,虽然当时德军指挥部意识到盟军会进行登陆战,可是他们却一致认为盟军会在加尔地区登陆,而不是环境恶劣的诺曼底,这就导致了德国大部门的兵力集中在了加尔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只有形式的防御而已。然而这一决策还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德军在加尔地区的严密防守可谓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毫无作用。

相比于德军的不利,盟军可谓是准备充分,打了一场好仗。在制定登陆战之前,盟军就制定了详细的侦察方案,无论是登陆时的天气,海水情况,还是诺曼底的沙石样本,盟军都一一侦察,不放过一丝可能影响战局的因素。影片中最明显的就是登陆时间的确定,原定的时间由于天气的原因迫于退后,仅是怀疑当晚的月色不够明亮,不利于空军空降,所以说,盟军的准备工作可谓是细致入微。相对于德国的孤家寡人,盟军一方可是朋友众多,英美联军,无论是从兵力上还是从士气上,盟军都处于优势。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掌控则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出色的英国空军予以了德军以致命的打击,致使德军在空中失去了优势,盟军的海上实力又强于德军,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上风,制海权的再失去就意味着德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低位岌岌可危。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诺曼底登陆之观后感

观《THE LONGEST DAY》之感想

一、当情境很复杂,而且和原来想象有很大差别的时候,一个领导者应该怎么样行动?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当情境很复杂,而且和原来想象有很大差别的时候,我觉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采取以下行动,并具备如下品质:

首先:我觉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有一个全局概念,能看清事态发展的全局,并能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根据现场状况一边果断地做出相应的对策,一边安抚成员,稳定和控制其情绪以免出现混乱。

其次:我觉得作为一个领导者,无论在各种环境下都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保持冷静,坚强,充满信心,这样只有自己有了坚强的信心,在任何逆境中才能坚定地带着你的成员去面对,去克服,直到走出困境。

最后:我觉得作为一个领导者,面对复杂困难的形势,必须要有比较高的情商。智商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情商的话,他很难在最快的时间内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多学生,平时意气风发,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一蹶不振,没有应付挫折的勇气,战胜不了自己面对挫折所产生的恐惧,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领导者的行为会对下属产生巨大影响。那么,下属的行为对领导者具有什么样影响?会影响他的什么行为以及他是否还能很好的发挥其领导力?

答:俗话说:“跟对人,做对事”由此可见一个领导者对下属是一个“全局影响”,具有引导和指挥下属思想和行动的权利,不仅仅是指引下属“怎样做”还能影响其下属去“做什么”,领导者也通可对下属的影响,使其表现出符合上级的组织期望的行为,而下属对领导是一个“点面影响”,具有对领导方式决策的反馈影响,和对领导工作指引下工作效率的直接影响。

我觉得领导应该在逆境中充满信心,即使他内心很恐惧,也应该把恐惧藏在心中,自己应该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大家,尤其在面对困难时,领导者应该首当其冲,为下属做好表率,带动下属的情绪,让下属感觉到他的存在,只有当下属感觉到他的存在的时候,这个团体才有战斗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登陆诺曼底》有感

读《登陆诺曼底》有感

说到史蒂芬?E?安布罗斯,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人八成都知道他——《兄弟连》的原著作者,这八成人里估计绝大部分人都看过电视连续剧《兄弟连》,但我相信看过《兄弟连》原著小说的人怕是不会很多。很幸运,出于对文字的偏爱使得我在这件事情上属于少数派,而在几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兄弟连》时,这本书对我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因为此前在战争历史小说的阅读经历中,几乎所有的书籍在写作方法中都是用的宏观写作,简单来说就是站在某些大人物或者上帝的高度来看待某段历史或者战争的发生,以此来进行叙述。诚然,追求大的气势和写作角度本身没有错误,其中也不乏精品,但对于读者来说难免出现阅读疲劳。于是史蒂芬?安布罗斯和他的《兄弟连》在这个时候恰到好处的出现了,把我从与巴顿曼施坦因朱可夫们称兄道弟的阅读中拯救了出来,直接把我扔到了一群大头兵当中,在这里你大可以指着那个叫瓜奈尔的混蛋说:“这小子的臭脾气TMD像极了我们楼下那个卖肉的谁谁谁”,而同样的事情若是发生在巴顿曼施坦因朱可夫们身上则显得极为滑稽。

史蒂芬在战争细节的描写上无人可以比拟,其他作家可能不过是在个别片段中引述几个战斗情节来做为调剂润色,而史蒂芬则是让你看着参加这几场战斗的连队如何招募如何训练如何战斗如何成长,这样的代入感是所谓学术作品所达不到的,这样的战争小说给人的真实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对史蒂芬?安布罗斯和《兄弟连》推崇备至。

直到我读完《诺曼底登陆》。

毫不夸张的说,《诺曼底登陆》给我的震撼几乎是《兄弟连》的十倍,如果说《兄弟连》是让你置身于一个空降兵连队,那么《诺曼底登陆》则是让你和参加诺曼底登陆的280万盟军身临其境,共同经历诺曼底登陆。书中虽然亦有描述艾森豪威尔或者隆美尔这样的高级指挥官期间的言行,但只是为了推动情节。与《兄弟连》不同的是,《诺曼底登陆》不设明显的主角,而是以大量的下级军官及士兵的事后叙述及回忆为主,加以大量的史实细节。不同国籍的大头兵、飞行员、新兵蛋子、老兵、军官、海军官兵、空降兵、突击队员、将领、指挥官、法国居民、英美居民、英美后方军需工业、后方支前活动等等等,信息量之庞大几乎包罗了整个诺曼底登陆的方方面,不厌其烦的叙述虽然现在说起来略显繁杂,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方向是以当事人的亲身叙述为主,通过当事人的视角和经历来描述当时发生的某件事,加之笔法精炼,所以读起来并无琐碎之厌烦。

…… …… 余下全文

篇四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诺曼底登陆胜利的原因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

——诺曼底登陆胜利的原因

摘要: 19xx年6月6日(D日),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空军和海军舰队协同进攻。斯大林曾给丘吉尔写信评论道:“这是整个战争史上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壮举。”诺曼底之战使整个二战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也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和欧洲此后的关系,并奠定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格局,其胜利之原因值得分析。

正文:诺曼底登陆并不像我们今天所想象的一帆风顺,就连当时的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都对诺曼底一役可能出现的失败准备了一份声明。可见当时的不确定因素足以影响战役的成败,那么,是什么因素致使盟军顺利登陆呢?在阅读了《最长的一天》一书及查阅相关资料后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由于盟军的战略性欺骗,导致德军主力兵力分散;

2.由于天气恶劣,德军认为盟军不会登陆,导致德军警戒松懈;

3.由于纳粹德国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于大西洋壁垒的建造,导致德军军队物资匮乏,战力下降;

4.由于盟军的充分准备,积极训练,使士兵熟悉战斗方法,从而适应高强度的作战;

一:盟军的战略欺骗

盟军在战斗前成功组织了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

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对整个战役具有重大影响。“这场战略欺骗,范围之大,构思之妙,难度之高,都令人难以想象??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各种途径,诱使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从而使德军在法国,尤其是诺曼底地区的守军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要使德军统帅部相信,诺曼底登陆只是一场佯攻,目的就是诱使德军过早投入后备部队,从而为下一次更大规模的主攻创造条件??”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各种方法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这就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隆美尔在加莱用了数月的时间)在每一个他认为可能会登陆的海滩上,竖起笨重的抗登陆障碍物??与它们连在一起的是杀伤力极强的水雷??一碰触,马上就会爆炸??海岸线上埋置了足足500多万枚这样的地雷??所有的新技术、新发明全都让隆美尔用上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2 诺曼底登陆现场报道

2 诺曼底登陆现场报道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由战地记者所做的关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现场报道。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次历史性战役。本文通过一名战地记者的眼睛和嘴巴,向全世界描述了那场正在进行的伟大战役的战斗场面。记者以童真般的信念,赴艰蹈苦,投身硝烟弥漫的战场,面对战火纷飞、枪林弹雨,坚持用深邃的笔触和敏锐的视角,为世人洞见和记载了本真的战争记忆,为一个时代还原了一页战争历史,为人类文明还原了一壁战争浮雕。读罢,不禁令读者产生战栗于灵魂和筋肉的强烈震撼。

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战地记者的身影。战争与和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的永恒,战地记者便成为人类必须的职业。它是记者这个职业在极端条件下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种最光荣、最高尚的称号。与其说本文的作者是个战地记者,倒不如说他是个冒险家,或者说他是个手持播放器而非枪械在冲锋陷阵的另类士兵。他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需要用生命搜寻整个战场,需要用最客观准确的语言,将最激动人心的、最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同步呈现在世人面前。他在诺曼底登陆现场的报道行为,为战地记者塑造了一种崇高的行业精神典范。这是最完美的职业精神和说话艺术的高度结合,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追寻。 本文在看似支离破碎的行文中却蕴涵着深刻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作者以浮雕般力度的行文以及切割般锋利的解析,使诺曼底登陆的历史真相从此具有了化石般的内蕴、品格和意义。

第一部分(开头到“他们炮火喷射的火焰依稀可辨”):现场报道开始,作者首先向世人介绍了报道的时间、地点与事件,以及战斗开始的情景。

第二部分(“今天空中有一层薄云,飞机从这云层上隆隆飞过”到“各舰艇都全速前进,向着法国本土,向着诺曼底半岛海岸前进”):具体描述了盟军士兵开始登陆的情景。

第三部分(“现在快到19xx年6月6日早晨6时了”到“那架栽进大海的飞机沉没了,烟火消失了??”):描述了诺曼底登陆的整个战斗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六 :浅谈诺曼底登陆的地理位置选择

浅谈诺曼底登陆的地理位置选择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

件。判断敌情,争取克敌制胜的主动权,考察地形的险易,计算路程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优秀将帅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懂得这些方法去指挥打仗,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方法而去指挥打仗,就一定失败。

二战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在登陆地点的选择上恰好跟这种思想不谋而合。战争中,地理位置的选择,是成败的关键。影响登陆位置的战略因素很多,期间蕴含着领导者无数的智慧。诺曼底登陆的地点选择,很值得后人深入探讨。

诺曼底登陆的背景

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xx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为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xx年6月6日展开,8月25日解放巴黎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多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诺曼底。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xx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 余下全文

篇七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浅析影视与文化

——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如果真的有一种情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不计报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大无畏行动。《拯救大兵瑞恩》于19xx年上映,鉴于以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够好好欣赏这部战争题材历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推荐,我开始认真的看了一下这部经典之作,这部影片完全可以称为战争题材历史上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重温6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给人以战争真实性的视觉冲击和声音震撼。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并且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物关系和人性的表现。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和出色。

《拯救大兵瑞恩》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自然主义拍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那场为人类解放而战的战争。19xx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汤姆---汉克斯饰演)率领的8名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麦特---戴蒙饰演)。詹姆斯---雷恩是四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一个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一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瑞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而拯救的旅程也像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一条漫漫的考验战争中每个人心中人性观念与价值的磨练之路,一条充斥着自我矛盾与自我救赎的道路。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小分队终于在某处激战正酣的地带找到了这名士兵瑞恩,然而抱有强烈意志与责任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起离开战场,此时前方有大量敌人正在接近,大战一触即发,瑞恩与米勒还有所有的战友们都将经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到底是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呢?而为了盟军的顺利挺进,他们又决定留了下来一起参加桥头保卫的战役。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尽管他们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进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军的前进,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德军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进攻,他们只能且战且走,在桥头最后的防线,身负重伤的米勒上尉在冲锋枪枪弹打光的时候,无助地却很决然地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诺曼底登陆的故事

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xx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只有法国及波兰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等。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