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三峡观后感

在声情并茂、气势磅礴、意犹未尽之中戛然而止。影片结束了,但余音未了,回味无穷。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的强烈而震撼。

《中国三峡》围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上流域人口最多的大江——长江,以简约的笔墨和扣人心弦情节,跨越时空五千年,将长江带给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浩荡恩泽和历朝历代反复重演的水患灾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讲水之利,讲得情理交融,畅快淋漓;讲水之害,讲得泪湿衫巾,不堪回首。讲三峡大坝的千秋伟业,讲得精神振奋,荡气回肠。该片不愧为恢宏大片,大雅大美,精品力作。看完该片,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是三峡工程从设想到变成现实,跨越一个世纪。从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19xx年夏天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长江三峡上筑坝的伟大设想之日开始,到三峡水利工程胜利完工,历经百年。这在世界水利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是三峡工程倾注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心血。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胡锦涛,他们始终不渝地把三峡工程作为事关国家建设全局的国家工程,惠及民生的惠民工程,造福子孙的千秋工程,一代一代接力传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心系百姓的爱民情怀,为了国家繁荣昌盛的鞠躬尽瘁精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是精心考察,科学决策。从19xx年周恩来率领中外100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开始,到19xx年4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代表投票表决通过《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历时34年的考察论证,倾注着多少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毕生精力和无穷智慧。仅在19xx年到19xx年的3年时间里,国家就组织412位专家,分14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论证。影片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中国的三峡工程,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基础之上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影片还以极其精确的科学数据,不可辩驳的事实,让长期以来在观众流传的各种疑虑都一扫而空。三峡工程的抗震设计标准是按超常规一万年一遇来进行设计的,它在抗震上是有安全保障的。同时,在预防泥沙淤积、保持库区流域生态平衡、三峡水库蓄水后是否会诱发地震等问题,都做了深入浅出的科学解答,令人信服的诠释,彻底粉碎了中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三峡工程的流言蜚语和恶意毁谤。看了该片,观众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极为理智的答案:三峡工程是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三峡工程是一项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放心工程。特别是在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通过日本3、11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的世纪性灾难的沉痛教训,再回过头来观看《中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峡观后感文档

20xx年1月17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既是我研究生入学考试完也是我们全班踏上去宜昌的路途的日子。我带着疲惫和兴奋和他们一起欢呼,终于可以一睹三峡的壮观了。经过大概六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住处,虽然坐车很疲惫但是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经过一晚上的休息整顿,18日早上,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恶劣的天气没有阻挡住我们的步伐,我们在陶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三峡展览馆,接待员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模型及各个部分的的巨大效益,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然后给我们介绍三峡工程由最初的提出,规划,设计,审批到最后的实施的大概过程。19xx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一期工程5年(1993――19xx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xx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

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xx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最后我们一同观赏影片,让我们近距离感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三峡风情,对三峡文化的悠久历史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观后感 论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浅谈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2011082332 沈飞

三峡大坝从建立开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随着近期四川地震的发生,更多人担心此次的地震是否会威胁到三峡大坝。三峡大坝的建造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成了一个额待解决的命题。

观看了美国的纪录片三峡大坝,心里也多了些想法。

我想说的是,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峡大坝目前来看,总体是利大于弊的,矛盾的普遍性导致了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性,三峡大坝的建立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可置否,大坝建设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出现大量移民,大量文物古迹被淹,甚至有从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地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19xx年长江发生洪涝,导致无数人家破人亡,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们清楚的明白,长江的洪涝灾害是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损失我们在未来还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时,我们就应该更加清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不了决定作用。而我们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多年来的洪涝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而建造三峡大坝是最好的方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联系是普遍的,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三峡大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正常的。但我们也不能对现有的问题视而不见,应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过的作用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依靠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超前的知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科学技术积极解决问题。

另外我觉得三峡工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大量原住具名被迫迁移,,造成了很多人的不满,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十八大也强调了人文关怀,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多关心那些远离自己家园人的生活,而不是迁移了以后就没有了后话。

…… …… 余下全文

篇四 :观中国三峡大坝有感

寰宇地理之中国三峡大坝

观中国三峡大坝有感

阙道能

2013-3-31

专业:工程项目管理

学号:11100330842

班级:工程造价1108

介绍了各国水坝的修建,以及我国对于三峡水坝的借鉴和总结。

观中国三峡大坝有感

就昨晚观看了中国三峡大坝,颇为感触;感触的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20xx年,中国科学院用遥感应技术测得了长江有6122.3公里。长江是在湖北省宜昌市为上游,水急较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洞庭湖);湖口以下为下游,至崇明岛,土壤肥沃,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为两亿瓦,是中国最富有的河流,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不过可惜的我问了下室友,三峡是指哪三峡,他竟然说是重庆,我顿时笑喷了。在哪个省也不知道了,还说在青海;我带了冷笑。所谓三峡就是: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会与湖北省宜昌市;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水急较多,这样可以更大限度的减少能量的损失,从而提高利用率。而且在此之上有重庆,之下有南京、武汉、伤害,这四个大城市用电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有需求就会给国家压力,再次考虑了火电,能耗大,不可再生,污染大气;核能,技术不够成熟,核污染更加的巨大,因此水电是最适合不过的能源了,有个外国学者说,也许在21世纪,没有任何资源比水资源优越。我想也对,毕竟环保、经济。正是带着这样一个想法,三峡大坝才得以修建。 在建设期,耗资到现在都是无法估量的。动用了40000人,耗时17年,130万的人需要移居,可以想象这工程的重大。我们可以想象在铸就40层楼高,而且是用数以吨计的混凝土,被称之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水坝,水坝可见这三峡大坝的厚实程度有多大;我只能赞叹道:这三峡大坝的宏伟。

三峡大坝的修建,是离不开国外修建大坝的知识。水坝的修建是离不开19世纪英国阿姆斯特朗这位伟大发明家,据史料记载,在一个湖泊的旁边有一栋房子,不错那就是阿姆斯特朗的收藏画作品的房子;除了白天看得清以外,晚上就摸黑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三峡大坝观后感

观三峡大坝心得

趁新年之际,我有幸和几个友人一同来到了三峡大坝所在地-湖北宜昌三斗坪,此行的目的就一个:真切感受一下三峡大坝的雄伟气魄!作为一名以后志在投身于水利建设的学子,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是我时常在心里面筹划的事。这次选择参观三峡大坝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没有看见真正的三峡大坝怎么算这个水利行业的人呢?平时老师上课也是经常提到三峡大坝建设中所运用和创造的各种理论知识、技术,图片视频也看了不少,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名称也知道一长串,但是它们到底长什么样,物理尺寸在实际中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具体的东西以抽象的形式展示多了,自己也麻木了,所以这次势在必行!

倒了火车又倒班车,跨过滚滚的长江,穿过大气的西陵长江大桥,三峡大坝的呼声和身影在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透过车窗就看到了三峡大坝的下游面,一字排开横卧长江,坝身显得细长狭窄,没有想象中那么庞大,感觉一把手就能把它握住,这主要是我们离它还有一两公里的缘故,水汽的白、坝身的灰,头上还夹杂着的红构成了它的三原色。长江水逼得只能从它的口中吐出来,散开的白色水汽宛如一道面纱飘在它的面前,同时发出的厚重水声让人感觉就如一场大洪水即将到来,心里面按耐不住砰砰直跳,恨不得立马跑到大坝面前看个够。车的前方一会儿就经过几个由武警把守的检查站,车道上来回的车辆不多,时不时串出一辆军车,一切井然有序,这里似乎一切都显得那么高大上。

几分钟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大坝的左岸,它真的终于出现在我几米远的地方,我一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185米从下而上的高度瞬间屏住了我的呼吸,白色水流从溢流坝段的底孔一泻千里,就如消防员手中的水枪,充满能量又有型。溢洪道一条条整齐地镶嵌着在坝身上,咋一看似斑马上的条纹;两边挡流墙就像螃蟹的爪,抱住汹涌的水流不让其乱跑。远处水流从白变混,从表面的一发不可收拾到暗流涌动,这时的长江变成了海,又如睡醒的龙,万千姿态让人目不暇接。后来我们得知这样的壮观场面要感谢这几天的连续降雨,上游拦水达到了167米深,达到泄水的条件,才让我们有机会见证大坝泄水的过程。大家情不自禁的拿出手机拍照,但小小的镜头怎么能容纳如此庞大的身躯? 接着,我们来到了三峡大坝赫赫有名的世界级船闸。据介绍,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规模举世无双,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它全长6.4公里,其中船闸主体部分1.6公里,引航道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峡,读后感

读《三峡,无法告别》有感

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因为他们为一片土地赋予太多的东西。

比如,他们把逝去的亲人埋入土里,相信这样可以令死者安息,也可以平复生者悲伤地心情。

比如,他们把种子埋进泥土里,相信这样土地是生养抚育他们的母亲,他们需要的是等待秋天的赠予。

比如,他们在土地上建造房子,建造家,相信土地是他们面对自然的风雨雷电时最有力的依靠。

中国人认为天是变化多端的,神秘莫测的,对天多是敬畏的、恐惧的;对于海洋,认为它是喜怒无常的,遥不可知的,对海多是迟疑的,犹豫的;唯有土地,他们才觉得安稳、厚实、平静、有希望。人是一片土地最自然的生长。即使最贫瘠、最单薄的土地,中国人也能够在此生下来,活下去。

当有人在一片土地上栖息、生活、死亡、诞生,一代又一代,传统、文化、历史便如同大树一样在此地生根,根系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拔出来很难,即使拔出来了,也元气大伤。

当现代文明以改造自然的姿态登场的时候,土地上的一切自然也逃不脱被改造的命运。

长江三峡,世界上第一大的水电工程,能发电,能航运,经济价值巨大。 殊不知,三峡水库水下淹没的那个曾经的世界是丰富美丽的。

巫山神女爱慕治水英雄的美丽传说,麻辣烫的火锅,雄浑高亢的川江号子,楚人尽情酣唱出的《楚辞》,巴蜀楚奇诡浪漫、怪诞夸张、鬼怪神巫的共同情愫。

那个被誉为“水下碑林”和世界第一水文站的白鹤梁,那个由屈原、宋玉、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陆游等诗人描绘过的“诗城”奉节,那个人鬼共生的“鬼城”丰都,那个从大江大河中钻头露出、有着世界三大著名腌菜之一的涪陵,那个石器历史堆叠的玉溪,那一个又一个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过的、由自由舒展的人创造出的有着历史颜色的城市??

街道上空的竹竿上晾着的五颜六色的衣服,阳台上一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花,高高的土家族吊脚楼下都有檐灯,用长江的泥封好的一坛榨菜,一棵从老城墙里长出来的黄果树,狭小巷子里的三三两两的麻将桌,石板上被背盐的挑夫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挂着刚买的MP3,摇晃着脑袋,哼哼哈哈,一路蹦跳着回家。阿松说,我哼着小曲儿就像电视上某个节目,由老外来边听中文歌边哼,由嘉宾来猜那是啥曲目。我知道自己五音不全,但是难掩心中的愉悦,不由要表达出来。他感叹: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养啊。是这样的,眼前的我,仅仅需要一只能在车上听歌的MP3,不需要它有多大容量,不需要它外观有多漂亮,也不需要它有多少功能;我也仅仅需要早上能在百米冲刺之后追上从身旁呼啸而过的395路公交车,成就 感与满足感就可溢满我心。如同《三峡好人》里的农民工,我有我的快乐,我有我的生活......

《三峡好人》,一部反应三峡库区的现实生活画卷。过于现实与生动鲜活的画面,让我再次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挣扎。

韩 三明,一个从山西来的煤矿工人,始终孤独的拎着一个手提袋,拿着一张记了麻幺妹地址的,在当年算是名牌的香烟纸,来到奉节寻找十六年前被公安局解救离晋的 老婆与孩子。而纸上的地址,已变成了汪洋下的废墟,如同时间冲走了曾经的生活。得知老婆不想见他,以及老婆哥哥的奚落,他没有放弃,带着期盼与执着,在奉节找到了一份苦工。终于,他等到了麻幺妹,也等到了孩子的消息,看见了孩子的照片。

×××,一个因为2年都杳无音讯的丈夫,来到奉节的护士,开始她的寻夫之途。始终拿着矿泉水瓶,不断喝水,她心中的焦灼与疑虑,突显而又深刻。是谁留下了他的丈夫,是谁又改变了他的丈夫,她想找到答案。历经周折,找到之时,物是人非,一曲简单的舞步,该放弃的只有放弃,只能编上最朴素的理由,自己喜欢上了别人,两人背向而去,而男人在镜头里消失得更 快,女人落寞的背影逐渐远去。

嘈杂的街道,破烂的危楼,早早就辍学的孩子,如何能使生活更美好? 那帮看着发哥的小录像成长的混混,挥舞着棍棒,哪来生命的安全?

旧城拆迁,工厂被卖而下岗的工人,因为国家体制的不健全,谁又来保障他们的权益,仅靠无尽的争吵与语言的威胁能得到想要的么?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峡》教后感

《三峡》教后感

很感激中心学校组织这次活动,让我有一个和同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让我经历了一次自觉学习、自主创新、自我提高的历练过程。

《三峡》是《水经注》中的一段文字,虽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却用高超的笔法,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景中融情,情随景迁,简洁精炼,生动传神。

这个单元所选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这些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地交流、对话。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据此,我给本课定的学习目标是: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学习表达。

3、通过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从而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作为我们农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活动空间大多也只局限天当地,因此知识面较窄,而且个性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限制,这对想象能力、表述能力、主动思考与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有影响,学生比较习惯被动接受老师智慧。而新课示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考虑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