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苏园六记观后感

苏园六记观后感

----08旅管一班 周怡 26号 记得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桂林山水》,它的开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当时很触动我。里面写到了很多桂林的山水景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山围绕着水,水倒影着山”,书中描绘的景色非常美丽,让我一度很向往。今天看了纪录片《苏园六记》我同样想说一句“苏州园林甲天下”。

纪录片《苏园六记》,拍摄得真的很不错,首先,它的开场白就很吸引人,让人有一种想继续深入了解的欲望;其次,它对苏州园林的介绍也很详细,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苏州园林和苏州的园林文化;最后,它的拍摄与解说也相当精彩,让人有一睹为快的想法;片中的每一个园林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每一个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在课本里学过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里面叶老先生对苏州园林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课本里写到了很多风景秀美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艺圃,狮子林等,里面的小桥流水,曲榭亭台,走道长廊;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但是那也仅仅只限于自己的想象,而这部纪录片《苏园六记》却把真实的苏州园林完美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片中秀美的园林景色在搭配上那富有磁性的旁白介绍,真的是让人在苏州的园林中流连忘返。

《苏园六记》以其独特的拍摄角度完美地展现了苏州园林之美。第一记吴门烟水,从“古韵悠悠的苏州,是唐诗的故土,是宋词的家乡”到昆曲繁盛、画坛明四家崛起,从苏州状元涌现、历代文人的人生进退到文人治园,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文化的深邃”;第二记分水裁山, 主要介绍园林里的山水,园林里的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园林里的水,往往以静态为主,但理水的手法却有丰富的变化,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并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园林里的山水,以缩龙成寸的形式,缩写了大自然的精华。第三记深院幽庭,以对苏州园林建筑的讲解,揭示了园林建筑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增加新奇趣味的奥秘所在;第四记蕉窗听雨,在对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的叙说中,介绍了苏州园林具有的人赋品格特点,并引领人们去体味古代风雅、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体察人生哲理;第五记岁月章回,以苏州园林兴兴衰衰的这面铜镜,反映了吴中的兴衰和国家的兴衰,折射出了苏州人将苏州园林融进生活和生命的荣辱与共的关系;第六记风叩门环,记载了苏州人为苏州园林所倾注的大量心力,苏州园林就如同老宅门户上的门环,经无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色一样,表现了苏州人不仅没有失去造园的真传,而且还使苏州园林走向了世界。

…… …… 余下全文

篇二 :游苏州园林有感——对自然观的些许感悟

游苏州园林有感

——对自然观的些许感悟

人人称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孩提时便对江南水乡无限地向往,向往鱼米之乡的富庶,向往涤荡着绿波在乡间环绕的运河,向往“甲江南”的苏州园林,向往姑苏城外夜半钟声的寒山寺……而今,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吴中的秀丽和典雅,没有了北方的干燥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有的是白色的房屋和摇曳在湖中的小船。

初到吴中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乘电梯刚出了火车站,古城楼和京杭大运河便跃然眼帘,仿佛自己已经置身在了悠久的历史当中。苏州之旅的主要路线是拙政园—狮子林—寒山寺—虎丘,当然还有苏州的美食。

拙政园被称为“中国私家园林之经典”,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榭都积聚了古代园林设计师们的智慧。所谓“移步换景,步移景换”,正是中国园林设计的独到之处,这浑然一体的人间美景不仅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民间的各种礼仪、习俗,而这更是将建筑和人融入自然的典范。远望一座精致而朴实的亭子,四角跃然翘起,似鸟儿振翅欲直冲云霄,给人一种动态的视觉冲击。亭子“四面荷花,三面柳”,亭柱上均镌刻有对联,皆是依景而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园子主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雅的情趣。在参观很多堂、阁时我们都会看到墙上或者椅子背上有一块块精美的“泼墨山水画”,这其实是天然的大理石上带有的独特花纹,每一件都堪称无价珍品。顺着走廊穿梭,墙壁花窗上的图案也在不断的变化,有的则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的形状,墙后种着花、树,我听导游说这叫“空窗”,外面的景色如画一般镶嵌在了“画框”之中,不同的角度观察也会有不同的景色。四季更迭,窗外花和树的景色也在不断的变化,春天欣欣向荣,夏天生机勃勃,秋天木叶凋零,冬天凌寒傲雪,不同的时段可以有不同的景色,观景人的心情也会随着景色的变换而不同,灵感和诗意便油然心头。

园中的各种假山和堂中摆放的石头大都源于太湖石。太湖石“皱、瘦、漏、透”,也正是如此才得到无数文人雅士的青睐。狮子林中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因为许多状如狮子故名“狮子林”。其中有“九狮峰”,听闻是乾隆皇帝到狮子林游玩时在此石上看出了九头狮子因而得名。乾隆皇帝七下江南,七次来到了狮子林,一次在园中游玩时雅兴大发,挥笔写下“真有趣”三个字。当时给乾隆当导游的状元黄喜在一旁见了觉得不免俗气,便说“万岁御笔千金,微臣一贫如洗,叩请皇上把中间的有字赏给奴才吧!”乾隆明白了他的用心,也觉得这样太俗,传出去有损名声,便顺水推舟的把有字赏给了他,成了“真趣”二字。乾隆走后,地方官在此筑造亭阁,将“真趣”二字作为亭名。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影片观后感

观《北京欢迎你》MV有感

《北京欢迎你》是20xx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曲。当在课堂上,再次听到这首歌,看到那些熟悉的画面时,我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整首歌曲彰显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中国的元素。它像一首传统歌谣,让人倍感亲切。 两岸三地的歌手以主人的身份向全世界描述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MV中出现的传统元素有:书法、太庙、皮影戏、长城、故宫、风筝、京剧脸谱、四合院、茶道、刺绣、剪纸、拨浪鼓、瓷器??它们讲述着老北京的故事和历史;比较现代的元素有: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它们展现的是北京的现代与活力。整首歌曲将北京的旧态新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一种恍然如梦、一眼万年的感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 有感

在纪录片《为中国而设计》中我们看到的是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影片中我们了解到了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贝聿铭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狮子林度过的。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但要在这样一座古城中修建一座既具有现代感又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的新建筑,对他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20xx年10月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成开馆,这位建筑大师给家乡留下了一件传世之作。博物馆以“园林”为布局,建筑虽然为现代的几何造型,但同于江苏民居的“粉墙黛瓦”让其不失江南特色。它简洁大气,与周边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与民居浑然一体。

我印象最深的是,贝聿铭在设计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建筑与所在环境的结合。新馆与拙政园建筑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呼应。它延续着历史的文脉,也反映了历史的特点。但它又是现代的,它包含着新时代的特点——科技、智能、简约??能让人在咀嚼历史的同时也体验着现代。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苏博新馆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不高大、不突出”。“苏”体现在设计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体现在材料的使用上。这便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的体现。

…… …… 余下全文

篇四 :苏州园林有感

苏州园林有感

一曲昆曲,千曲百转,柔软的像一阵阵清风。再听,又似云端飘来。闭眼间,蓦然间心境已变。

只看见一处楼阁,两个戏子,后面笙笛鼓琴。飘渺的声音穿过一池的荷花,伴随着清波传来。我坐在一亭中,正值春天,亭后桃花盛开,片片花瓣飘落而下。湖旁的那棵大树枝叶遮天,似乎不想让这这曲声跑到天边。

又一转,只听见一声声曲调仿佛就在眼前。但走在走廊里,看不见声发何处。走廊清浅而温和,随这昆曲亦是千转,廊上有镂空,空出便是一景,或是柳树一株,上有黄鹂两只。或是一树牡丹,碗般花朵似一团燃烧的火焰。或是一叶芭蕉,雨后更显青青。

最后,我找到一山,旁边一清水簌簌流出,找一石,面朝暖阳,闭眼听曲,听那悠悠的声,品那深深的情。

其实,睁眼看真实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一景我也描写不出其中的万分之一。但有一种感觉,心平静了不少。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都是中隐隐于市的人。隐于野简单,野外与市几乎断绝,没有外物的扰乱,隐居起来当然就容易了,所以只是小隐。大隐隐于朝,虽身处繁华都市,心却不受繁华所扰。于纸迷金醉中,却是“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境界在心中,何须心外求。大多数的我们不愿身居山野,让习惯了现代化生活的我们去野外着实是一件困难的事,做小隐,我们不愿意。同时大多数的我们连“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都做不到。更何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圣人的事我们做不来,做大隐,我们做不到。到是那些士大夫们,像大多数的我们一样既不想回山野,又做不到心外无物。早想到了一种好方法,于市中建造一处园林。

出门是市,进门是园林。仿佛是八卦图上的阴鱼和阳鱼一样,一处是动的,热闹的,一处是静的,清幽的。这种调和便是和谐吧。如果将来我有了钱,我只想说,我好想住在一处像苏州园林一样的地方。虽然我不敢说自己有多高的修养,不能与拙政园孤高不群的主人王献臣比,不能与狮子林主人高僧天如禅师比,更不能与沧浪亭主人名将韩世忠相比。但是,以读书为例,有时候我也会读读诗经,里面淳朴的文字,纯真的情感会时不时打动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有时候会被诗经里这些诗句深深的打动,随诗中的人物而高兴而忧伤,最重要的是感受古人淳朴的民风,纯洁的心地,单纯的爱情和智慧。不过呢,这样的感受总是很短暂的。一方面是自己修为不够高,还有就是诗经的文言不好理解,再有就是环境,先抛开乱糟糟的寝室,但是嘈杂的声音就让你难得一会儿清静。若是在苏中园林就好了,在满园春花盛开的季节,坐在一凉亭中,手捧诗经读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或是站一高处面向湖心轻吟“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在园中,园本身又是无言的诗,身在其中,不知我在园中还是诗中。正因为我不是圣人,所以我受环境的影响很大,那么在这样一个清静幽深的园林里,我的心也会随之清静下来吧。有一朋友曾到过苏中园林,他说不是太好,或许吧,这是让居住的地方,不停下脚步怎会感受它的呼吸?。

…… …… 余下全文

篇五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xx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

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xx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渡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xx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 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

…… …… 余下全文

篇六 :沈园有感,永远的爱人

沈园有感—永远的爱人 沈园,绍兴城著名的古园林,虽然没有苏州园林之首拙政园的龙碑御匾,却同样拥有江南园林的别致和细腻,让人遥想起温文尔雅的江南美女,不过真正使其斐名中外的则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陆游和唐婉自幼青梅竹马、互相爱慕,陆游二十岁时两人情投意合,结为伴侣。陆游才高八斗,唐婉也是文静灵秀,才华横溢,自是天作之和。但婚后三年始终未能生养,陆母又担心陆游沉溺温柔之乡,不思进取,误了功名,决定将二人拆散。封建礼教的压制,母亲的逼迫,陆游选择了百事孝为先。虽伉俪情深,种种哀告无果,万分眷恋终化为“相看泪眼”

陆游另娶王氏,唐婉改嫁名士赵士城,虽有恩爱,终归生 离死别,天各一方,心头忧郁万千。

转眼十年过去,陆游独游沈园,意外与唐婉夫妇相遇,纵使十年光阴浩漫,往事浮越,心意缱绻。杯酒寒暄,陆游触景生情,奋笔于墙上题下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感慨万千,自此一病不起,病中提笔和《钗头凤》词一首,之后幽怨而终。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天各一方已令陆游忧郁万分,唐婉的逝去更让陆游黯然神伤,梦破了,心也彻底碎了。

此后陆游多次游沈园,触景生情,必题诗词或书文眷恋,唐婉的影子成了陆游的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每次想起沈园总感慨万千,爱情中没有对与错,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却不仅仅是两个人那么简单。

光阴流转,万事万物皆可消磨殆尽,却总有些往事让人无法释怀,只可惜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就是一生!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观苏州博物馆有感

观苏州博物馆有感

观苏州博物馆有感博物馆是过去历史的印证,是张显城市特征的独特标志之一。 说到苏州博物馆,其馆的建筑更值得一提, 纵观整个博物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建筑明确的功能分区和简洁的形式。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并且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空间上的布局真可谓恰到好处。 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坐落别致的玻璃屋,使自然光进入博物馆的展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馆内有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一个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馆内的珍藏物品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令人惊叹。许许多悠久的历史文化成果都凝聚在保存众多的文物身上。它们有体有形,可捉可摸,形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以及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革新精神。许许多多的文物,还以它们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艺术形象,为人类的生活更添风彩。 在馆中各类型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排列有秩。它们之中,有不少已具有数百年、上千年、上万年的历史,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无论是瓷器还是金器再或者木雕和象牙雕等都精致到极点。我认为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离不开内容题材与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和统一,就其艺术表现,也离不开敏锐的感觉和熟练的技巧这两大元素。因而这大大小小的文物身上显现的无疑是古代人类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馆内陈列了好多珍贵的瓷器,件件精致而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瓷器是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在北宋时出现了专供帝王陈设把玩的宫廷瓷,此后名窑名瓷名釉辈出,品种繁多,成为人们最爱收藏的艺术品类。古瓷器的窑口、胎质、瓷轴、器形、纹饰、铭文都有其历史的规范特征,是今人辨别古瓷真傍的依据。与瓷器紧挨着的是玉器。玉器是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玉料藏量非常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由于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开始创造,中国的玉器制造技法特殊而先进,造型纹饰典雅,内涵丰富而深蕴。玉器在中国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发挥过其它艺术品不能取代的作用。 由此不可否认的说,这些精美珍贵历史文物是人类过去的文化活动的凭证,也是当代人类研究古代历史足迹的有效途径之一。 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尽管有文献记载的描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形象,人们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历史特征。只有文物,才能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文物是反映当地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通过对文物的鉴赏,不仅可以体味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还可以联想到文物制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这些文物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各族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提高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在看过馆内一系列的展出以后,不由得感慨,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我们也应该由此更加爱护文物。 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公式,没有一个体系能够万古长存。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会被体系的废墟掩埋,一旦除去体系的虚饰,它们反以更加纯粹面貌出现在天空下,显示出他们与阳光,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在一件件的文物熏陶下,我们沉睡的感觉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 在当今市场经济同步腾飞,人类社会空前文明的历史时期,都市的繁荣发展,充满着活力和生机,百废俱兴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那种喧闹、嘈杂、烦躁、不安;在那匆忙、拥挤的人潮如涌中渴望求得一片清闲、幽静的“乐土”,我想苏州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好地。

…… …… 余下全文

篇八 :观后感: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杭州,作为南宋的古都,浙江的省会,它不仅是个美丽的旅游胜地,更是个著名的文化名城。从小老师就跟我们说:“杭州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我一直为生在这样一个城市感到自豪。

但是,记得后来有过这样一件事,老师说杭州几次申请物质文化遗产都失败了,问其原因,说:虽然这儿的文化渊远,但是所谓的古迹、景点都是后期人工修复、加置的,原本的文物早被人们或有意或无意的破坏了,就算历史有记载,但早就没有了“真凭实据”。当时还小,除了遗憾,别无它感。

再后来,得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去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满腔的气愤无处发泄,从此对韩国人嗤之以鼻。对于这些事,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凭什么!”

是啊,凭什么呢?!

到了高中,一股拆迁大潮袭来,外婆住了一辈子的老宅的墙上也被画上了大大的“拆”字。这是一片老房子,有着现在杭州已经很少能见到的弄堂,它有着江南典型的建筑风格,白墙黑瓦,木窗木门。年代已经无法追溯,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掉灰掉漆,但从它的气势上还是能看出曾经的热闹景象。每当杭州春季、秋季的好天气时,常有美院的学生提着画架、水桶来写生。有时还可以见到举着相机的外国友人。

这是外婆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我的童年、妈妈的童年都在这里度过,弄堂里充满了几代人的回忆。听外婆说,当有人提着大红漆来写“拆”字的时候,隔壁的老妈妈当场就哭了,拦着他们不让写,最后还是被拉开了,陆陆续续的,老房子里的居民们开始吃“散伙饭”,大家轮着请周围的邻居们吃饭。有人气愤的说,这是我们的房子,凭什么说拆就拆!每一次的聚餐过后,这样的声音就更坚定一些,终于有人开始写联名信,开始上访政府。大家努力的保护着自己的家园??

结果呢?

当推土机“突?突?突??”的碾压着我小时候在墙上画着的“全家福”时,我仿佛听见这篇老房子哭泣的声音,它们年纪已大,无力反抗。虽然承载着百年的历史和文化,但终究要被新的东西所取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