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博物馆观后感

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参观了首都博物馆。但是由于我们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住的地方距离首都博物馆较远,时间有限,我不能全面参观,但这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都博物馆有两个展馆,方形展馆和圆形展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参观了方形展馆的一部分。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即便,我有足够的时间,我也不可能参观所有的地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值得参观思考的地方数不胜数。

我参观的地方主要有北京文物精品展厅和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 其中北京精品文物展又分为很多类。“温温玉色 照瓷瓯”——龙泉窑青瓷艺术展,展示了龙泉窑这个古老窑系的整体发展脉络,展示了各个时期龙泉窑青瓷所呈现的不同艺术特点。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分宋辽金、元、明、清四个展厅该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及北京历史的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全面系统展示了我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及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历史底蕴。还有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家具艺术精品展、古代文房四宝艺术精品展等等。而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分为十个部分:文明曙光、燕蓟神韵、千年蓟城、幽燕风云、都城序幕、帝王之都、国际都会、日下积盛、落日余晖、民国风云。该展览以北京文化为视角,表现了北京从原始部落,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物中,据我估计有些物品运用现今的技术也不一定能制造出来。而有些东西,则体现出了古代人独具匠心。如,其中一样东西——七星铁剑,虽然现在是一把锈迹斑斑的破铁剑。但当初用X光照射剑身时会在其中看到北斗七星的形状,这是多么的神奇啊!

时间总是短暂的,我还没有满足,我是多么的希望故地重游,再好好的品味一番啊!

电信11-1班

110204115 樊 荣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参观老舍纪念馆

参观老舍纪念馆

老舍纪念馆是个不大显眼的去处,普普通通的老北京四合院淹没在普普通通的老式街区中。这里属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灯市口西街路北从西往东数的第二条胡同。这条胡同自北向南沟通了大草厂胡同和灯市口西街,胡同狭窄而细长,宽不过三四米,长却有170米。清朝乾隆年间名为风筝胡同、宣统年间名为丰盛胡同。北京市政府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遂改名为丰富胡同。老舍纪念馆是胡同南口西侧第一家,名牌为丰富胡同19号。

参观老舍纪念馆

老舍纪念馆是一座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街门面东。小院不大,除了摆着大号的金鱼缸,还栽有两棵柿子树,每到金秋时节,橘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所以老舍夫人胡絜青又给这座小院起了个雅号叫丹柿小院。

参观老舍纪念馆

1984年北京市政府将老舍故居确定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老舍家属将老舍故居有偿捐献给国家,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老舍故居进行落架修缮,1999年2月在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参观老舍纪念馆

老舍纪念馆院中正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是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书房,现已按原貌对外开放。院中的西厢房和东厢房为第一第二展厅。老舍纪念馆以保护故居和藏品为基本任务,以“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为主题,通过大量珍贵的手稿、图书、照片以及生前遗物等,展示着中国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 …… 余下全文

篇三 :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溱

青岛的黄县路再普通不过,几百米长的路面蜿蜒上下,两辆汽车错开,还显得有些紧张。然而,这又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民国时期它是文化气息浓郁的一道风景线,许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更令青岛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里还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

走进黄县路,一栋栋欧式老建筑尽收眼底,虽已斑驳陈旧,却依然显现着昔日的厚重与贵气。老舍一家当年住在一栋德式建筑里,从19xx年底到19xx年7月底,一共630天。在这里,他创作完成了经典代表作《骆驼祥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今这栋建筑门前一左一右,分别悬挂“老舍·老舍”和“骆驼祥子博物馆”两块牌子。左墙还嵌着“老舍故居”四个大字。一居多牌,实在不多见,这恰恰独具特色。据说,此种现象别无二处。

推开铁门走入庭院,迎面呈现两尊塑像,院中心坐北朝南是老舍先生。院落西南角是祥子拉车的塑像。栩栩如生的神态,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小说、电影、话剧和连环画里的祥子。院南侧和西侧墙面上,镶嵌着26幅别有韵致的陶版画,选自老舍先生最为认可的著名画家孙之儁的《骆驼祥子画传》,集中呈现了《骆驼祥子》的主要故事情节。 许多人也许都知道,老舍写《骆驼祥子》的冲动来自友人闲谈中讲的两个车夫的事。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以为是老舍谙熟北京的一草一木和情有独钟的结果,殊不知,它的生活素材竟是出自青岛,创作也是在这所不起眼的德式老建筑里完成的。

现在的青岛东方饭店门口,一座立交桥凌空架起,桥下的路面显得拥挤而杂乱,全然没了以往的旧貌。当年,从黄县路右拐,有一处叫“东方市场”的集贸市场,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购物场所。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钱阶层”。当时汽车很少,那些有钱的阔小姐太太先生们想免去负荷之苦,主要靠黄包车。东方市场旁的黄包车因此大受青睐。市场旁的小树林是车夫们靠活,休息的地方。老舍常来这里与车夫们聊天、拉呱。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为了创作,老舍一定是眯着眼睛,吸着香烟,或许会背着双手,从住宅里走出来,直奔小树林。和蔼的老舍与车夫们打着招呼,然后用京腔与车夫们交谈。生意好不好做?遇没遇上倒霉的事?家里几口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家长里短最能拉近人的距离,闲谈中老舍了解了车夫们的生活,遭遇,挖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观察他们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据当时的邻

…… …… 余下全文

篇四 :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老舍青岛故居   雪*绘

  青岛的黄县路再普通不过,几百米长的路面蜿蜒上下,两辆汽车错开,还显得有些紧张。然而,这又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民国时期它是文化气息浓郁的一道风景线,许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更令青岛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里还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

  走进黄县路,一栋栋欧式老建筑尽收眼底,虽已斑驳陈旧,却依然显现着昔日的厚重与贵气。老舍一家当年住在一栋德式建筑里,从1935年底到1937年7月底,一共630天。在这里,他创作完成了经典代表作《骆驼祥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今这栋建筑门前一左一右,分别悬挂“老舍·老舍”和“骆驼祥子博物馆”两块牌子。左墙还嵌着“老舍故居”四个大字。一居多牌,实在不多见,这恰恰独具特色。据说,此种现象别无二处。

  推开铁门走入庭院,迎面呈现两尊塑像,院中心坐北朝南是老舍先生。院落西南角是祥子拉车的塑像。栩栩如生的神态,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小说、电影、话剧和连环画里的祥子。院南侧和西侧墙面上,镶嵌着26幅别有韵致的陶版画,选自老舍先生最为认可的著名画家孙之儁的《骆驼祥子画传》,集中呈现了《骆驼祥子》的主要故事情节。

  许多人也许都知道,老舍写《骆驼祥子》的冲动来自友人闲谈中讲的两个车夫的事。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以为是老舍谙熟北京的一草一木和情有独钟的结果,殊不知,它的生活素材竟是出自青岛,创作也是在这所不起眼的德式老建筑里完成的。

  现在的青岛东方饭店门口,一座立交桥凌空架起,桥下的路面显得拥挤而杂乱,全然没了以往的旧貌。当年,从黄县路右拐,有一处叫“东方市场”的集贸市场,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购物场所。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钱阶层”。当时汽车很少,那些有钱的阔小姐太太先生们想免去负荷之苦,主要靠黄包车。东方市场旁的黄包车因此大受青睐。市场旁的小树林是车夫们靠活,休息的地方。老舍常来这里与车夫们聊天、拉呱。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为了创作,老舍一定是眯着眼睛,吸着香烟,或许会背着双手,从住宅里走出来,直奔小树林。和蔼的老舍与车夫们打着招呼,然后用京腔与车夫们交谈。生意好不好做?遇没遇上倒霉的事?家里几口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家长里短最能拉近人的距离,闲谈中老舍了解了车夫们的生活,遭遇,挖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观察他们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据当时的邻居回忆,老舍还经常把一些聊得意犹未尽的车夫请进家里,像亲戚似地接着聊。对材料“入迷似的收集”,丰富了老舍的创作素材,也印证了其注重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的一贯主张。优秀作品源自生活,老舍严谨的创作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 …… 余下全文

篇五 :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来源:人民日报

青岛的黄县路再普通不过,几百米长的路面蜿蜒上下,两辆汽车错开,还显得有些紧张。然而,这又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民国时期它是文化气息浓郁的一道风景线,许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更令青岛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里还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

走进黄县路,一栋栋欧式老建筑尽收眼底,虽已斑驳陈旧,却依然显现着昔日的厚重与贵气。老舍一家当年住在一栋德式建筑里,从19xx年底到19xx年7月底,一共630天。在这里,他创作完成了经典代表作《骆驼祥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今这栋建筑门前一左一右,分别悬挂“老舍·老舍”和“骆驼祥子博物馆”两块牌子。左墙还嵌着“老舍故居”四个大字。一居多牌,实在不多见,这恰恰独具特色。据说,此种现象别无二处。

推开铁门走入庭院,迎面呈现两尊塑像,院中心坐北朝南是老舍先生。院落西南角是祥子拉车的塑像。栩栩如生的神态,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小说、电影、话剧和连环画里的祥子。院南侧和西侧墙面上,镶嵌着26幅别有韵致的陶版画,选自老舍先生最为认可的著名画家孙之儁的《骆驼祥子画传》,集中呈现了《骆驼祥子》的主要故事情节。 许多人也许都知道,老舍写《骆驼祥子》的冲动来自友人闲谈中讲的两个车夫的事。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以为是老舍谙熟北京的一草一木和情有独钟的结果,殊不知,它的生活素材竟是出自青岛,创作也是在这所不起眼的德式老建筑里完成的。

现在的青岛东方饭店门口,一座立交桥凌空架起,桥下的路面显得拥挤而杂乱,全然没了以往的旧貌。当年,从黄县路右拐,有一处叫“东方市场”的集贸市场,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购物场所。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钱阶层”。当时汽车很少,那些有钱的阔小姐太太先生们想免去负荷之苦,主要靠黄包车。东方市场旁的黄包车因此大受青睐。市场旁的小树林是车夫们靠活,休息的地方。老舍常来这里与车夫们聊天、拉呱。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为了创作,老舍一定是眯着眼睛,吸着香烟,或许会背着双手,从住宅里走出来,直奔小树林。和蔼的老舍与车夫们打着招呼,然后用京腔与车夫们交谈。生意好不好做?遇没遇上倒霉的事?家里几口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家长里短最能拉近人的距离,闲谈中老舍了解了车夫们的生活,遭遇,挖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观察他们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据当时的邻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名人故居利用·记者探:“这么好的地儿,来的人却不多”

名人故居利用·记者探:“这么好的地儿,来的人却不多”

名人故居利用记者探这么好的地儿来的人却不多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北京鲁迅故居与上海巴金故居内景。 人民视觉 制图:蔡华伟 1月19日,青岛的一场新书发布会,吸引了诸多目光。

中国首部现代著名作家地域全集——《老舍青岛文集》,选在了青岛老舍故居首发。盘活故居资源,延伸文化记忆,这次活动,正是“静态”故居“活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国家文物局也明确提出,要探索名人故居多种利用方式,提升其服务社会的水平。各地的名人故居开放、利用情况如何?三地记者在北京、上海、乐山进行了走访。

——编 者

1月11日,记者分头出发。

北京,丽日晴天。记者乘公交从阜成门内站下车,远远就看见马路对面的胡同口,立着醒目的路标:鲁迅博物馆。步入胡同,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座复古门楼,那便是北京鲁迅博物馆,而故居就在博物馆里面。

上海,一幢独立式三层花园洋房掩映在武康路的林荫间。19xx年9月,巴金一家迁居此处,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著名的《随想录》就在此诞生。下午,有不少参观者拖着行李箱慕名前来,工作人员站在门口,为大家发放免费的参观券。

乐山,时虽寒冬,但正午的阳光,却为行走在文豪街上的记者带来了些许暖意——这条位于乐山市沙湾区的毫不起眼的小街,之所以拥有如此大气的名字,是因为120多年前,文学家郭沫若出生于此。如今,附近多条街道的名字也带着郭老的诗意:天市街,即来自《天上的街市》,女神街则出自《女神》诗集??在文豪街的中段,郭沫若故居古朴无华,黑漆木牌金色大字下,不时穿梭着慕名前来的游人。

利用方式类似,游客人数却冷热不均

时光荏苒,大师不在,故居仍存。原汁原味的故居格局,陈列名人生平资料和展品,是这几家故居共同的特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需要特殊保存或文物保护级别很高的展品,故居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他们都力图保持原貌。

在郭沫若故居的大院左侧,是他诞生的房间,右侧是婚房,院落内的其他房间,经修葺和整理,均保持了较好的原貌。院落里侧是郭沫若念家塾的房间,一座孩童时期的郭沫若与启蒙老师沈焕章的雕像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老师在苦口婆心地讲解,可顽皮的小沫若,却捂住耳朵不耐烦,因为聪慧的他,早已学懂了老师的讲义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七 :名人故居现状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利用和保护现状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

                            “城市.足迹”名人故居调查团

                                  20##年2月19日

…… …… 余下全文

篇八 :青岛名人故居

青岛名人故居

老舍故居 黄县路 12 号

老舍先生 1930 年代在青岛居住过 3 年,如今小巷内的院落已经人去楼空,四周寂静,可是站在这里,仍然能感受到作家当年的情怀。在这里,老舍先生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康有为故居 福山支路 5 号

1917 年秋,康有为来到青岛,用十六个字,概括这座海滨城市:“碧海青山,绿树 红瓦,不寒不 暑,可舟可车 。”此时的他 刚经历了政治的失意,在这里找到了知已。1923 年,康有为再次来青岛,购得福山支路五号的 一栋西式小楼 ,取名“天游 园”,作为自 己终老青岛的所在。

梁实秋故居 鱼山路 33 号

梁实秋在青岛 时说:“到处 都是红瓦的楼 房点缀在葱茏 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我是北平人,但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萧红、萧军、舒群故居 观象一路 1 号

1934 年,又有两个年轻人来到青岛:萧红和萧军。萧军在一家报社做编辑,而萧红则在这远离家乡的海边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家,他俩日子虽然清贫但生活却很宁静。每到夜晚,两个人就挤在一间小屋里进行文学创作,彼此成为对方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也就是在这一年,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问世。

闻一多故居

海洋大学西北闻一多的故居在海洋大学的校园内,他来青岛担任青岛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这是一座二层小楼,被称为“一多楼”。

王统照故居 观海路 49 号

诗歌《这时代》、短篇小说《声》、 银龙集》、散文集《片云集》、 青纱帐》、著名长篇小说《山雨》即在这里问世。1929 年 王 统照 在 青 岛 还 与同 仁 编 辑 出 榜拉 了 青 岛 的 第一份文学期刊 《青潮》,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吴伯萧等著名学者也曾在这里欢聚,切磋文学,出版了文艺副刊《避暑录话》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