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第一大总统观后感

又见辛亥革命

《第一大总统》在一整年的主旋律大片的夹击下敢于创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早就盖棺定论、不容改变的伟人故事之外,着眼于一些浪漫、柔情的元素,尽管这元素基本上也还是建立在一个伟人博大的情怀之上,但是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已经令人眼前一亮,就仿佛是千篇一律的姹紫嫣红之下,突然闪现一道清新的绿来,顿时就让人来了精神。

导演涛匠心独具,却又并未偏离历史正确的航道,并没有如有些庸俗猎奇剧集那样,戏说胡说,只是在孙中山与宋庆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加工,用新生代的视角,用更加唯美,同时也不乏壮怀激烈的情怀,去仔细勾勒出一段惊艳世间的绝恋。很喜欢宋庆龄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私奔的方式逃出家庭的桥段,更喜欢当孙中山与宋庆龄再次相遇时,用电脑特效做出来的,原本在他们周围朴实平凡的日本小巷,刹那间鲜花开遍,非常具有想象力的特效。这种以往只能在广告和MTV中出现的特殊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一对情侣此刻的心境,也是《第一大总统》这部投资不大,原本注定要淹没在今年众多主旋律献礼片中的“小片”最独特,也最吸引人的闪光点。

整部影片在影像风格上,都偏向温暖、清新,大量暖色调的镜头,中和了辛亥革命这一原本应该庄严肃杀历史大事件的暴戾之气,令观众更能体会到其中积极向上,热血而不乏温暖的一面,实在非常难得。

台湾演员邱心志从曾经的偶像剧演员,一直到如今伟人孙中山的扮演者,在《第一大总统》一片中是非常合适的,尤其是平衡在公事方面的勇敢、坚强,以及在与宋庆龄恋爱中的温柔、体贴,都恰到好处。一些年轻偶像,如韩庚、田亮、张峻宁、周一围、胡彦斌参与演出,一方面更符合史实中人物真实的年龄,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去了解国家历史的一种全新尝试,未尝不可。最起码,这些年轻偶像们在影片中的表现,还都算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但是还有一些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仍有一些不足,比如,很多情节跳跃比较突兀,台词显得太过于生硬,青年演员演技过于青涩等等··不过撇开这些外化的东西,深入看它所要表达的精神和主旨尚没有偏离,这是不得不敬佩的地方,不管外在的表现形式有多偶像化,内在的辛亥革命精神仍旧没有偏离。换个角度看主旋律电影,看已经过去百年的辛亥革命,或许没必要太过强调铁血与牺牲,更多强调爱和温暖,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第一大总统》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很令人欣慰。

…… …… 余下全文

篇二 :第一大总统观后感

又见辛亥革命

《第一大总统》在一整年的主旋律大片的夹击下敢于创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早就盖棺定论、不容改变的伟人故事之外,着眼于一些浪漫、柔情的元素,尽管这元素基本上也还是建立在一个伟人博大的情怀之上,但是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已经令人眼前一亮,就仿佛是千篇一律的姹紫嫣红之下,突然闪现一道清新的绿来,顿时就让人来了精神。

导演涛匠心独具,却又并未偏离历史正确的航道,并没有如有些庸俗猎奇剧集那样,戏说胡说,只是在孙中山与宋庆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加工,用新生代的视角,用更加唯美,同时也不乏壮怀激烈的情怀,去仔细勾勒出一段惊艳世间的绝恋。很喜欢宋庆龄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私奔的方式逃出家庭的桥段,更喜欢当孙中山与宋庆龄再次相遇时,用电脑特效做出来的,原本在他们周围朴实平凡的日本小巷,刹那间鲜花开遍,非常具有想象力的特效。这种以往只能在广告和MTV中出现的特殊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一对情侣此刻的心境,也是《第一大总统》这部投资不大,原本注定要淹没在今年众多主旋律献礼片中的“小片”最独特,也最吸引人的闪光点。

整部影片在影像风格上,都偏向温暖、清新,大量暖色调的镜头,中和了辛亥革命这一原本应该庄严肃杀历史大事件的暴戾之气,令观众更能体会到其中积极向上,热血而不乏温暖的一面,实在非常难得。

台湾演员邱心志从曾经的偶像剧演员,一直到如今伟人孙中山的扮演者,在《第一大总统》一片中是非常合适的,尤其是平衡在公事方面的勇敢、坚强,以及在与宋庆龄恋爱中的温柔、体贴,都恰到好处。一些年轻偶像,如韩庚、田亮、张峻宁、周一围、胡彦斌参与演出,一方面更符合史实中人物真实的年龄,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去了解国家历史的一种全新尝试,未尝不可。最起码,这些年轻偶像们在影片中的表现,还都算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但是还有一些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仍有一些不足,比如,很多情节跳跃比较突兀,台词显得太过于生硬,青年演员演技过于青涩等等··不过撇开这些外化的东西,深入看它所要表达的精神和主旨尚没有偏离,这是不得不敬佩的地方,不管外在的表现形式有多偶像化,内在的辛亥革命精神仍旧没有偏离。换个角度看主旋律电影,看已经过去百年的辛亥革命,或许没必要太过强调铁血与牺牲,更多强调爱和温暖,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第一大总统》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很令人欣慰。

…… …… 余下全文

篇三 :第一大总统

《第一大总统》观后感 ——————

1002 郑思宇 规划

《第一大总统》观后感

今天我们在建筑博物馆里一起观看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电影《第一大总统》。站在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角度看,感触良多。 一百年前,一群血气方刚的英才,在伟人孙中山的领导下,发起一场救国救民的革命。一百年后,一群气质各异的演员,在80后导演的调控下,用历史传记影片《第一大总统》,向100年前的革命先驱致敬。小成本的《第一大总统》,导演和主要演员都是80后,所以令人好奇,不知他们会怎样叙述历史。事实证明,这群80后对历史的演绎是严肃认真的。众多偶像明星们,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影片没有像以往革命历史剧那样,安排众多特写与激昂的台词,也没有为了刻意突出某位演员而将历史变成戏说。

影片《第一大总统》以翔实的史实、生动的细节,刻画了人物不同性格、不同阵营的不同想法。片中描述的革命题材与爱情题材,在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基础上增添浪漫,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新的展现。片中各个人物不仅表现得真实可信,也拍出了伟人孙中山生活中的另一面。

电影贵在敢于创新。换个角度看主旋律电影,看已过去百年的辛亥革命,或许没必要太过强调铁血与牺牲,多强调爱和温暖,也未尝不可。 《第一大总统》在这方面做出的尝试,很令人欣喜。

在历史早已盖棺定论、伟人故事不容篡改的前提下,加入了爱情浪漫柔情的元素。而这些元素,都建立在伟人博大的情怀之上,呈现出来的效果,令观众耳目一新。导演显然匠心独具,既表现出孙中山与宋庆龄爱情的浪漫,又未偏离历史的真实。在他俩的爱情故事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用新生代的视角,唯美地勾勒出这段惊世骇俗的爱情。

影片在影像风格上,温暖清新。大量暖色调的镜头,中和了本应肃杀残酷的斗争氛围,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积极向上,热血而不乏温情的一面。虽然《第一大总统》的编剧是位资深前辈,但从导演到演员的年轻创作团队,给这部电影带来了新气象。主创们对表演,对创作的态度,均认真严肃。众多的偶像明星们放下架子,完全按角色的要求造型。每位新角色的出场,都能让人直观感受到100年前历史人物的感觉。台湾演员邱心志扮演的孙中山,公事方面的勇敢坚强、爱情的温柔体贴,都演绎得恰到好处。而年轻偶像演员的参演,如韩庚、田亮、张峻宁、周一围、胡彦斌等,一方面更符合历史人物真实的年龄,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影院。 然而,我们还应该关注那些溢出重大历史情节的叙述,当然我指的是关于孙、宋爱情的部分。“孙先生,你还记得黄埔江畔的宋庆龄么?”这一很琼瑶式的表述让我们有点忍俊不禁。它提醒我们这不是从主流意识的角度来叙述的革命历史,同样海边的激情深吻也将革命的主题推到历史的深处。我们是在讲述历史,我们更是

…… …… 余下全文

篇四 :总统班底观后感

新闻精神之一瞥

——电影《总统班底》之观后感

电影《总统班底》讲述的是,五名盗贼潜入水门大厦遭逮捕的事情。这原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案件,却引起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关切。两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深入调查,历经艰辛挫折,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最后揭发震惊全球的尼克松总统为求连任,不惜以不耻手段安装窃听装置并侵犯对手隐私权的劣行,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在这样的一部记录美国政治历史的电影中,我却看到了更多,关于新闻精神,关于民主与自由。

水门事件曝光后,在公众心目中,大众媒体和新闻记者的地位和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是美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划时代的一笔。

《总统班底》的切入点很好,它既没有花篇幅去表现尼克松和他的幕僚如何商讨并掩盖真相,也没有用简单直观的双线叙述,而仅仅是以《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采访调查活动作为视点,这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他们的调查过程,而且也能更好地体会到他们在调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艰辛。这两位执着的刚进入报社的年轻人,不断地想着各种办法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他们半夜给白宫打电话、给总统办公室打电话,按着获得的名单挨家挨户的找人,这种执着让我非常动容,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新闻人也许也在这样做,可是更多时候外界的阻碍以及各方面的周旋妥协总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而电影中这两个年轻人的主编们,那些已经头发花白只能安慰退休的主编们,却总是在说核对核对再核对,伯恩斯坦不断转动电话拨盘,伍德沃德不断找各种人去谈话,但不论如何,只要他们确定了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无论多大的风险,无论多少阻挠他们

也会本着新闻人的良心以及对着社会负责的理念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读者。

在整个“水门事件”的调查和报道过程中,《华盛顿邮报》的报纸的总编辑本·布莱徳利(Benjamin Bradlee)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一方面要追求真相、保护新闻自由,另一方面还要与国家最高权力组织进行抗衡。同时,他还肩负着维护报社生存及名誉的压力。所以刚刚发现此事件的重要性时,布莱徳利并没立刻将其放在头版,仅仅用很短的篇幅,在一个不起眼的版面进行了报道。因为他始终坚持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实和维护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在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of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这句话体现的正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任何人或权力组织都不得阻碍言论与出版自由,不得违背宪法第一修正法案精神。这也是作为一个媒体人对自己新闻理想坚守最好也是最有力的见证。

…… …… 余下全文

篇五 :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班级:机械114 学号:08030511436 姓名:程明杰 今天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潮澎湃。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对于革命的解读在今天听来仍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

这段历史其实我们都从历史课本中学习过,那时的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意义理解的并不深刻。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段历史,没有这段历史,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封建社会,受人欺负,卑躬屈膝,一直是别人的奴隶。

这部电影,细腻,深刻,把辛亥革命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喜欢影片开头宁静的那段告白,她带着脚镣走向断头台的那一刻,出影时间最短,但是却让我最为感动,她在牺牲前说的:“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顿时,我有一种眼泪要冲出眼眶的感觉。 今天的我们其实就是她当年说的孩子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真的不要忘记那些流过鲜血和牺牲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换来了我们今天的欢笑和幸福。战争的场面看着让人揪心,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勇敢的抛弃家中的妻儿和一切,拿起捆绑的手弹跑向敌军的那边。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件件忘我牺牲的事迹,一幕幕不能忘记的场面,深烙在心底!

我常常在心中向自己发问:这场革命所谓何事?秋瑾说:“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给天下人谋求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一句句,无不感人肺腑,而我所感动的真正原因,其实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美好愿望——这是多么美好的、直到现在仍尚未实现的愿望啊!以至于我在心里怀疑,他们的愿望,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的、美丽的愿望而已。那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结果,我迷茫了,迷茫得流下了眼泪。

…… …… 余下全文

篇六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红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沧桑青藤蔓朔,在历史的墙角止不住的忧伤,带着华夏文明的记忆,断送在炮火声中。近现代的中华,饱受了列强铁骑的践踏,也酝酿了自我封建的恶果,然而历史转角的刹那,却是辛亥革命。

怀着一份虔诚的心,去感受百年前的那场恢弘盛世,岁月的歌曲悠扬飘荡,萦绕耳畔,青春的足迹首先迈开了坚定的步伐。电影《辛亥革命》最先出现的是那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是起义的主力军,从这个层面来看,当时的一部分先进青年已然感受到了社会的颓废,也迸发了崛起的欲望。尽管在悬殊的力量面前,失败是注定的结局,但血撒广州的壮举,确实又苏醒了一大片沉睡的心灵。总会有人感叹那些断送的年少生命,也会满怀无奈的叹气那个时代的命运,然而,辛亥革命,抑或者每次历史的巨变,却总是带着太多不可避免的巨大牺牲。一如,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自我关闭逃生的大门,用高昂的头颅向人们警示,拯救民族的大业是必然少不了牺牲的。不禁动容,这些逝去的青春,埋葬在黄土里,是怀着多大的勇气。怒为中华的决心,才是辛亥革命展开的先决条件。

19xx年,武昌打响的第一枪,迎来了真正意思上的涅槃。新军举旗呐喊,将百年来的怨气叫嚣而出,枪声,炮声,还有富强独立的渴望,汇成了最轰轰烈烈的交响曲,鸣响了辛亥革命最为绚烂的篇章。孙文先生流亡海外,在听到这则消息时也不禁悄然落泪,自惠州起义起的几十年努力,终于感染了一批有识之士,民主共和的宏图也展开了真实的脚步。虽然孙文,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都并没用直接参与到最初的武昌起义中,但他们的努力与不懈追求,真实的使一批华人感受到了独立民主的信念,也感受到了决不放弃的精神。他们打出的枪声,是为了民族的未来,也是为了民族不变的精神。

革命后的南北议和,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民主共和的大业折戟在北洋军阀的手里。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都只是历史学家的臆断,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却是真真正正掀开了历史沉重的一页,它是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实际上都不会那么深远的影响着民族五千年的宿命。但,那些奔跑,奋斗,战斗在战场上的中国人,却是不会散去的英魂,他们和那些革命领导人一起,成就了革命,也成就了中华的蜕变。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xx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 …… 余下全文

篇八 :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观后感

一部《建党伟业》,让人观看后感动不已,内心感慨良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热血大学生,通过观看这么一部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充分感受电影氛围的同时,也可以借此了解历史知识,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基于此,我进一步抒怀对《建党伟业》这部影片的观看感受,并特地将观看本部电影的一些直观感受比较粗浅地记录下来。

《建党伟业》选取了中国百年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爆破点——辛亥革命——作为影片的开始。自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中国开启了从传统到现代艰难转型的序幕。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此时正面对双重挑战。第一重挑战来自外部,自工业革命已降,东西方列强耗时数百年,顺利完成了现代化转型。而沉睡在传统体制之上的中国错失现代化转型的先机,在比较优势全无的前提下,无力迎战东西方列强的入侵。除饱受列强欺辱外,中国还面临内在的挑战,即积重难返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让衰落的中华帝国失去了往昔的从容。对先天不足、后天欠缺准备的中国来说,无论如何“穷则思变”,都将是仓促和混乱的尝试:从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xx年7 月12 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六年时间,中国便发生了2 次复辟,更换大总统3回,爆发内战4 场。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深陷苦难的中国送来了希望,“要改变中国,只能进行庶民的革命,取得庶民胜利,才能救中国”。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张国焘、周恩来等人认识到,只有发动农民和劳工起来斗争,夺取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权利,才能够真正地解救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学生、农民、劳工中得到普遍的宣扬和认可,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革命的人士认识到,北洋政府不能够救中国,国民党也无法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必须成立庶民自己的政党,自己的布尔什维克,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共产国际的协助下,信仰马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