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传统戏剧(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xx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 …… 余下全文

篇二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xx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京剧观后感

京剧《智取威虎山》观后感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经有200年历史了。中国戏曲分类比较著名的戏曲中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其中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京剧又被称为“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它在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京剧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京剧有很多精品之作,我比较熟悉的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19xx年,上号京剧院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的,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xx年夏。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等。

《智取威虎山》主要讲:19xx年冬季,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牡丹江一带。我军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三十六人的追剿队,在击破奶头山之后,乘胜进军,准备消灭座山雕匪帮。侦察排长杨子荣得知座山雕逃回威虎山,向少剑波汇报。少剑波下令继续向前方侦察,到黑龙沟会合。

座山雕匪帮在回威虎山途中,一路洗劫,又来到夹皮沟烧杀抢掠,强掳青壮男女上山修筑工事。李勇奇深受大害,儿子被匪徒摔死,妻子被座山雕枪杀。李勇奇极力反抗,但寡不敌众,被匪掳走。杨子荣等四人沿途侦察,访问了躲藏在深山的常猎户父女。常户的女儿常宝闻知杨子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山剿匪,为民除害,她怀着深仇大恨,控诉了座山雕的滔天罪行。杨子荣在常猎户父女的帮助下得悉威虎山的山路和土匪的野狼嗥的行踪。杨子荣从一撮毛身上获得了载有土匪秘密联络地点的“联络图”,胜利归来,并侦积压此为座山雕垂涎已久。杨子荣又审讯了栾平,核实了“联络图”的情况。由于威虎山工事复杂,不宜强进攻,大家都认为只能智取。杨子荣自请改扮土匪胡标,假借献图,打入威虎山。杨子荣来到匪窟威虎厅,战胜了座山雕的种种试探,并把“联络图”献给了座山雕,取得了初步信任。杨子荣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多次战胜凶恶狡猾的座山雕的盘问与试探,取得了座山雕等人的信任,被封为威虎山老九。他利用“九爷”的身份,以“练兵”为名,送出情报。座山雕对杨子荣深存戒心,满腹怀疑,设下毒计,再一次进行试探。杨子荣深入敌人的心脏,又一次战胜了座山雕的试探,将搜集到的情报送下山冈。申德华及时取回杨子荣的情报。这时押运犯人的小米车二道河被土匪炸毁,野狼嗥炸死,栾平逃走。少剑波考虑到栾平若逃往威虎山,将破坏整个歼敌大计,便下令急速出兵。追剿队由杨能奇带路,迎着风雪,翻山越岭,滑雪疾进。栾平突然逃到威虎山,他在座山雕面前指控杨子荣。杨子荣在这生死成败关头,发挥了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战胜了栾平,并把这个顽匪置于死地。在“百鸡宴”上,杨子荣把匪徒灌醉,追剿队及时赶到,全歼匪众,无一漏网。

…… …… 余下全文

篇四 :昆曲 观后感

观兰芽昆曲团演出的几个感受

在苏州上四年大学,而且还是学的文学类的专业,如果不听听昆曲真的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罪不可赦……嗯,还有什么修饰词合适呢?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太不珍惜资源了!

因缘际会,这学期的《昆曲》选修课,老师特地请来了苏州兰芽昆曲剧团进行课堂表演,得益于选修课可以对昆曲近距离地接触。

出自对音乐的热爱,本能地在演出中我最关注的还是昆曲的伴奏乐器,据老师介绍,曲笛的演奏者是吹了20几年的“老手”,出生曲笛世家,今日一闻,果然非凡。以前在电影音乐鉴赏课有老师介绍说,电影的背景音乐在电影中有不同的作用。昆曲老师更是介绍说,曲笛是昆曲的肺。没有肺就不能呼吸,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昆曲就只剩下干瘪瘪的人物对白。可见曲笛在昆曲伴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本认为昆曲是“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这种“雅文化”本身就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是小众文化。今日科普,发现昆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并且也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被人日渐重视。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但演出中有三位90后,同作为90后,有人已经在舞台上为昆曲的传承贡献一己之力,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90后的加入无疑是给传统的昆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虽然他们的舞台经验、文化积累和唱功强调与前辈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种文化传承的本身就是进步,就是令我们喜闻乐见了。剩下来的,就是我们给予的关注了,如果我们试着接触这种小众的雅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昆曲中文化底蕴的沉淀。昆曲中一字一句的对白都是前人反复推敲的结晶,连曲牌名的运用都有考究。虽然昆曲扮演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但是如果我们试着了解昆曲,时间久了个人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会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 …… 余下全文

篇五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纯洁'和'奔放',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 …… 余下全文

篇六 :对京剧和昆曲《断桥》的比较与赏析

对京昆《断桥》的比较赏析

欣赏戏曲一向是“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对于刚刚接触戏曲的标准门外汉我来说,对京昆《断桥》进行专业新颖的点评比较是不大可能的,只能说说我看的“热闹处”和一些浅显的见解。

对比看完京剧、昆曲的《断桥》后,觉得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唱腔了。昆曲的唱腔缠绵温柔,如同江南的温婉女子在你的耳边侬侬细语,感情抒发的比较含蓄,听起来非常优美;京剧则是爽利刚强的女儿,唱腔铿锵有力,干脆利落,起伏的感情抒发的酣畅淋漓,让人爽快极了。

昆调行腔优美,其“水墨腔”很有特色。昆曲《断桥》中运用细曲,拍子放慢,节奏延缓,旋律进行中较多的运用装饰性花腔,听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此外,昆曲《断桥》在演唱技巧上很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然而昆调按律填词,又受谱限制,曲律对作词者和演员束缚的很紧,不能发挥演唱者之个性,且“有时剧情到了激越之处,而曲调却是悠扬平和,无铿锵过门相配合,唱腔又不高昂,显得特别瘟”。不能动人,亦不能传情,比如青、白二人与许仙相遇后,白娘娘一旁哭诉时,虽然此时她的感情应是十分激动的,但唱出来却仍是四平八稳没有大的起伏,不免让人觉得无味寡淡。就配乐来说,昆曲《断桥》丝竹、笛声相伴,以人声为主。青白二位娘娘的唱腔均十分柔美,就连惊呼也是连绵婉转,很符合江南含蓄婉约的水乡情怀。

相比之下,京剧《断桥》的皮黄板腔,有琴、鼓衬托,鼓板响处,其声清越激昂,琴亦能适应各种声调唱腔,两者结合完美。同时,皮黄板腔板式众多,过门多样,《断桥》一出戏中就运用了西皮散板、快板和摇板,并辅以西皮导板和南梆子原板,种类多样,变化繁多,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十分自如。此外,皮黄板腔没有昆调曲律之限制,“同一剧目,不同演员演绎,各有其妙,而臻盛境”,“能发挥人声之极致,创腔无数,能出能入”。《断桥》中,青白二位娘娘唱腔各有所妙,白娘娘的唱词中常有一个词换气后再继续唱的情况,很好的表现了她此时哭的肝肠寸断,泪语凝噎之景。而青儿的则充满刚强之气,唱起来干脆利落,满是为姐姐的打抱不平和对许仙的痛骂埋怨。

…… …… 余下全文

篇七 :昆曲600年观后感

昆曲600年观后感

数学学院10级4班 陈超 100204049

昆曲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存在。作为90后对戏曲一直没有多大爱好,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选择了戏剧鉴赏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的引导和介绍后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用现代的一些技术手段像一幅画卷缓缓的向我们展示了昆曲兴衰变幻的600年。余秋雨如是说:“它是一种美丽的辉煌,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怀念它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和骄傲。”

引用《牡丹亭》里面的句子“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觉得昆剧有一大特点就是像变魔术一样:观众知道那是虚的,演员也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观众和演员都那么投入地逼真地把它处理成真的。这就是艺术和戏剧的魅力与特点。 但是通过片子了解到了昆曲现在面临的瓶颈,现在的人们似乎对他不感冒。 最近爱看非诚勿扰有次看到一个能把中国话讲的跟外国话一样顺的老外说,昆曲是他看过的最棒的艺术,当时那是一个激动啊。崇拜之情油然而起。当时我们室友还发表了一些戏曲的看法,她说在童年时代也喜欢过黄梅戏这种号称还比较能接受曲艺,但是有次在电视上看了青春昆曲(名字忘了)之后,还是不知道,在把一句人话抻成面条一样长唱出来的过程中,观众到底在听些什么。不知道昆曲、或者京剧,到底怎么算好,怎么算不好,到底在听、或者看的过程中渴望什么样的精神愉悦?曲艺这些年一直不流行,作为中国人我也觉得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保护下来,流传下去。可是为什么大家就都不喜欢戏曲了呢?我觉得,是因为戏曲和现代生活的节奏无法统一。过去人门坐轿子听曲儿看戏;现代人坐飞机坐火车用手机,RAP里一个字要掰成两瓣唱还嫌不够快。戏曲所蕴涵的温柔的、含蓄的情绪根本打不动”想唱就唱”的年轻一代。在戏曲里经常看到女孩子看见心仪的对象会害一个羞用手帕挡着脸的这种东西应该不会让现代的野蛮女友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呢吧。但是,如果用戏曲的形式表现现代的内容,这种很现代的词又让大家觉得别扭。这种形式用来表现古代的内容可能要好些吧。不过事物的发展有他的自然规律。《昆曲600年》里面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是的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中,写进了我们的历史。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 …… 余下全文

篇八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