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简介: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出版。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闲来无事,翻看了梁思成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收货颇丰,不仅系统的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构造与形态,还领略到中国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古典思想。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著作《中国建筑史》。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吴伟祥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代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外观精美,框架清晰,结构巧妙,装饰美观,内涵丰富,无论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尤其是它复杂的结构,更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的丰富。正是古建筑的美轮美奂和精妙绝伦,使中国古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从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建筑师的感性和理性,更领会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历史传统 中国古建筑 艺术价值

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其形成于春秋战国,定型在秦汉,最强盛在隋唐,宋代以后发生巨大变化,与古希腊罗筑一样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木框架结构有弹性,因而有相当好的抗震性,墙的支撑作用十分次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北京故宫,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云南丽江古城,1996年经地震,然而建筑之基本框架仍受大损,从中清楚的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墙倒而屋不倒"的特点。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的作用:(1)可减低屋顶对柱子的压力(2)美观(3)体现封建等级。民间建筑不允许使用斗拱,就以雀替和牛腿代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之间的倾斜。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的构件但又不完全相同。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牛腿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作用是衔接悬臂梁与挂梁,并传递来自挂梁的荷载。牛腿和雀替都是古建筑中雕画装饰的重点。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风采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风采

摘   要:中国古建筑依山伴水,就地取材,形式多样。有依山建筑,有平川建筑。山区多石木结构,平原多砖木结构,南方林区有干栏式建筑,东北地区有干打垒土房,黄土高原有窑洞建筑。中国古建筑所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重要的原因是因地制宜,各地不强求、不攀比,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文化风采 精神弘扬 特点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讲求秩序是一个特点。北京古城建筑,中轴线是讲求秩序的突出表现。从南面的永定门开始,经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到北面是安定门,一方面是皇权至上,一方面是皇恩浩荡,表现了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秩序。过去北京有灯市口、珠市口,菜市口;有缸瓦市、羊坊店、琉璃厂,这些市场是交易形成的也是社会经济的需要,表现了社会经济秩序。历史上的北京有“东富西贵”之说,围绕中轴线,有钱人住东城的多,坐官的人住西城的多。院子有大院也有小院,大院子分几进院落,有正房、厢房之分,表现了社会和人的生活秩序。秩序是十分重要的,秩序是和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秩序使社会秩序得到明确和固化。


一、弘扬中国古建筑文化精神
  1.中国古建筑文化仍然放射着历史的灿烂光芒。
  中国古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曾有过秦汉、盛唐、明清三次历史发展高潮,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练、实践、发展,形成了一个包括思想、制度和物质遗存在内的科学体系。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今年中国的GDP将达到20万亿元。外国人到中国来,一方面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一方面还是要看中国的历史文化。长城一定要去看看,紫禁城一定要去看看,北京的胡同一定要去看看。中国古建筑文化留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是历史、是文化、是传统、是自信、是骄傲。

…… …… 余下全文

篇五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当我第一次听说老师要我们寒假里看《百年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非常不以为然,认为它只不过是一部非常普通的纪录片,就像大多数其他讲述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一样,落入俗套。然而当我还怀着不悦的心情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我的观点立刻改变了。紧接着,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看了一集又一集。作业只要求我们看第一集到第二十八集,可我却一口气把五十二集都看完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纪录片,心中忽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五千年了,已经五千年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从来没有泯灭过,留给了我们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近代史,一个中国人不忍听说的名词,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一直不停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近代史是什么?它是耻辱的同义词么?片中无数的画面不断交替着浮现在我的眼前。时间的灰烬铺平不了列强铁蹄碾过的道道划痕,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那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的幕幕史实,湍急的碧波荡涤不了抛洒在历史长河中的沽沽热血。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充满风云变化的半个世纪,也是充满黑暗的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人经历了五千年来最大的耻辱,感受到了五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黑暗,但同时,也取得了最大的革命胜利。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一百年前,《马关条约》的墨迹还没有干,正在全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的悲痛之中的时候,正在日本人带着轻蔑的眼神望着他们的邻邦的时候,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席卷了中国,这场暴风雨的策划者有八个,他们有的身披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铠甲,有的手持尖锐的钢铁长矛,有的挥舞这红白蓝相间的星条旗,有的黑头发黄皮肤,却拿着洋枪洋炮。这场暴风雨之后,清政府完全跪倒在了这些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从此,美利坚军队可以明目张胆越俎代庖地在气势雄伟的紫禁城里练兵,德国骑士可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搞骑射比赛,并且用的是中国的毛驴,各国公使可以很舒适度地坐在金光闪闪的皇宫大殿的龙椅上拍照,乡间的麦地可以任由外国人的马蹄践踏??看到这里,我的心都凉了。中国人生活在列强的阴影之下,人人自危。

…… …… 余下全文

篇六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学(师范) 2011级 任登芬

指导教师 孔庆茵

《百年中国》是一部迄今为止反应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完整的文献记录片,它反思了中国百年的屈辱与顽强。这部片子是中国人民站在新世纪之初对过去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

二十世纪对于中华名族来说:这是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与欢笑在我们心间;这是从贫弱走向富裕的世纪,乞求与满足我们全都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纪,善良与宽容是我们永恒的情怀;这是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的世纪,呐喊与探寻是我们不变的性格;这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世纪,战争与和平我们曾历经沧桑!

当我的思绪随着片子回到那一百年前的旧中国,那一位位勤劳却饱受折磨的中国农民深深刺痛我的心。当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私利将祖国大地,一块一块奉上侵略者的手中我的热血再也无法平静,当看见中国人民在赋税的重担之下消瘦单薄的身影,我的眼泪已在盘旋。租界之内,外国人不坐车,却选择中国的人力轿子位代步工具,宴会的标志牌上“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字样。而另一方面,那些抽鸦片的“逍遥者”,那些被农民赋税养得肥胖之极的官员们??这一幕幕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刺痛着我的心。我只能攥紧手心,拍案痛心。国民生活水深火热,一笔一笔的赔款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而统治者们却在为了自保为了权力争权夺利,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在国库空虚之下,只有在百姓的身上收刮。国人却只能忍受只能接受。不断萎缩的国土,长城的防卫功能不断减弱,割地赔款成为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痛苦与屈辱。国力的不断衰败与统治者们的生活确实鲜明对比。中国人名被当做小丑被变出来,然后被各国人殴打完结这样的一个魔术,在现在看来是何其的耻辱。而当时却没有人敢有怨言。不断被冤死的王公大臣,不断被羞辱的中国国民。有谁能为他们送上一句安慰?

当终于有人能够出来呐喊,终于有人用自己的行动开始改变着中国。那种欣慰,以及那种对先驱们的敬仰油然而生并不断增长,心中的喜悦也已然抑制不住。 1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历史面貌与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关系

中国历史面貌与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关系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程论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广精深,源远流长。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她的壮阔不断生长,千姿百态,引人入胜。这些传统文化,有形的,无形的,都是时间的刃在大地上镌刻下的美丽。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这条浩瀚长河中的一部分,也一直不断向前流淌,奔腾。中国的自然风貌、政治风貌、文化风貌、宗教风貌总会随着改朝换代阶段性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建筑因此而妙笔生花,琳琅满目,让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流芳百世而不倾覆。

中国建筑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初出端倪。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仰韶文化代表着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这种社会生活体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建筑的发展,部落有了初步的区划布局,并且反映了“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的演变过程。河姆渡文化由于当时自然环境的约束而产生了干栏式居所。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古人已经产生了小家庭的概念,因此居所有了分间,体量较小。原始社会时期,虽然建筑的发展十分落后,但一点点的演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改变,并且是中国迈入奴隶制国家前非常重要的过程。

夏朝的建立,不光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诞生,更是中华文明璀璨的开端。人们不再消极的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整治河道,防止洪水,挖掘沟洫,进行灌溉以保障人们的生活秩序。商朝的甲骨文清晰地记录着当时人们的建筑状况。至西周,周王室建立了礼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等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同时手工业开始细化,同商业被官府垄断,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周礼的萌芽、形成,对中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最重要的则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不仅出现礼制建筑明堂,更对此后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寝,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考工记》被编入《周礼》,形成了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发展的第一阶段。直至清朝,都还保留着春秋《考工记》中的礼制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八 :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看完《梁思成》后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被破坏过的北京城,老的那些建筑都是瑰宝但都被破坏了。想到梁思成说的那句话:”以后再建就是假古董了。“我心里有些泛酸。北京古城被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但巴黎被保护了因为那群法国人接受了梁思成的规划建议,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为什么差别会有这么大。

梁思成为了破解《营造法则》廓清中国建筑史,自己下乡到田野实地考察;发现了新的古迹,不怕危险独自爬山高塔顶端进行测绘工作,他为了保护更多的建筑而牺牲自我。真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术已经沁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大师》,每一个都是真心为国发展,却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那些都是先知先觉地大学者,却被小人当道,让这个民族失去了本应保护的更好的几千年的文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