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孔庙国子监观后感

孔庙国子监观后感

11223027

如果不是选择了古文名篇鉴赏这门课,我大概不会知道北京有个孔庙,更不会有机会来这里参观。位于成贤街的北京孔庙古韵古色,踏足这里的我一时失神,竟似乎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封建王朝时的景色,那浓浓的文化气息中似乎又带有一丝苍茫,似是在诉说这什么。

进入庙门,两侧又是沧桑的侧柏,将历史的厚重带给游人。漫步庙中,朱红色的大殿,浓郁的树荫给我一种置身幻境般的感觉,尽管环境类似,但是这里却并没有故宫的威严,有的只是一代先贤的睿智和岁月也带不走的历史厚重感。并没有什么令人奇异的景观,只是普通的碧水,肃穆的汉白玉栏杆,但是因为孔庙这两个字,却带起我无限的敬仰。

作为中华五千年来最正统文化的缔造者,孔夫子当年门徒三千,游历各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大毅力大智慧呢?然而最终无人愿意实现他的理想,只能回国著书的他心中的苦闷又有谁能理解呢?时间能改变一切,他终究不会知道五千年后自己会有这么的伟大,也不能感受孔庙中每个游人对他的敬仰,但是我想即便他知道了也不会快乐吧?一个只为平天下的理想而奋斗的大贤者,大概从未期望过也不希望自己得到的只是人们的敬仰吧。

他的理想终究没有实现,即便在无数年后的今天,天下大同仍然只是理想罢了。我们一直在学习他的道,然而我们却没人能够真正领悟他的道,反而学到的都在遗失。社会一直在进步,我们推翻了封建主义,赶走了资本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然而这是马克思的学说,是西方圣贤的智慧了。我们都在说古老的东方是多么的文明,多么的神奇,但是为什么偏偏把孔夫子抛弃了呢?从前还有举国上下都习儒术,尽管可能有些较为偏激,但是我们还是走在自己文明的道路上,并不平坦,甚至有些偏离目标,但是我们心安,然而转瞬间周围变了,只有孔庙的天,孔庙的地还是这样,外面已经全球化了,现在或许能理解孔夫子的只有路旁这沧桑的侧柏了吧。

身旁游人依旧,崇敬之心仍在,但是我却突然发现其实孔夫子并不需要这些空洞的名声。他只是个普通人,他只是怀着一个善意的心在为自然,为身边的每个人着想。渴望看到一个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然而从古到今所有人都错了。皇帝以为这是安抚控制子民的工具,改革家觉得这是社会进步的阻碍,而我们缺仅仅把他看成了一种引以为傲的文化,可是谁又真正的看到在历史中难过的孔夫子呢?无人知,无人解,最终只能无奈站在了神坛之上,莫然接受众人的膜拜,不知该悲还是该喜。

…… …… 余下全文

篇二 :祭孔典礼及参观国子监感想

祭孔典礼及参观国子监感想

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很难得的机会去跟随老师一起去参观祭孔典礼及国子监,我一直很想去国子监及孔庙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古代最高学府及做学问的氛围,我觉得这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这天也是孔子诞辰2564年的纪念日,刚进入到国子监,就看到好多来祭孔和观看祭孔的人群,粗壮的树干足以看出它经历多少岁月,处处透露着一种治学的庄严感,这是国子监带给我的第一印象。祭孔大典开始的时候,在远处就听到了中小学生诵读孔子诗书的声音,处处彰显着蓬勃朝气。走到近处,祭孔典礼已经在进行了,祭孔官们都穿着古代的服饰、古代的学生长服,还有漂亮的汉服,这是对圣人孔子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儒学的尊重。在井然有序的祭孔典礼结束之后,我们进到了孔庙,宽敞的大殿,排列着孔子的神位,还有其他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以及他学生的神位。先前在书上看到说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今天一见果然给我很大的震撼力。

祭孔典礼也让我对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了一些思考,在当今充斥着追求利益的社会,儒家思想虽然已经有些淡化,但这是我们民族很大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绝不能丢失的。其中,“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和文化。之后,我们还去了国子监参观旅游,在老师的介绍下,也懂了不少科举及古代治学的情况,我觉得获益匪浅。

…… …… 余下全文

篇三 :国博 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国家博物馆,通过西门入口,走进国博大厅,庄严与华丽的完美结合使人肃然起敬,似乎这个建筑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品。即使还没有看到展览的艺术品,一种艺术的氛围已使得自己兴奋起来,抱着对“美”的好奇,今天参观之旅正式开始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xx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国子监,19xx年搬迁到故宫的端门和午门。19xx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国博第三次搬迁。过去三年半时间里,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向三个方向蔓延――东扩40米,下挖两层,上增一层。竣工后的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量激增为原来的3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 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由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区、休闲服务区、行政业务办公区等部分组成,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和现代化。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新国博大大小小49个展厅,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800平方米。新国博不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与国际顶级博物馆同步。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走进名为“艺术长廊”的新国博西大厅,第一感觉是空间大到令人不知所措。该厅高28米,宽30米,长33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面积全球第一,这个厅大概也是全球最大了。整个大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更显空旷。西大厅中央被称为中央厅,未来重要仪式都将在这里举办。

一层大厅最明显的展厅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自19xx年开始组织的四次大规模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基础,集中展出了大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术作品。许多作品在初高中的教科书中都是作为插话出现的,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画作的细致精美就不用多说,每幅画背后的历史事件才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它们重现着新中国建立的艰难历程。为我们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新生力量敲着警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责任。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今年是中国共 产 党诞生90周年,为庆祝党的诞生,我们经济管理系于20xx年5月8日,组织党员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进一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领会党的奋斗精神,从而促进党组织和党员的发展。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

走进国家博物馆,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xx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国子监,19xx年搬迁到故宫的端门和午门。19xx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国博第三次搬迁。过去三年半时间里,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向三个方向蔓延――东扩40米,下挖两层,上增一层。竣工后的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量激增为原来的3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 新国博大大小小49个展厅,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800平方米。新国博不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与国际顶级博物馆同步。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走进名为“艺术长廊”的新国博西大厅,第一感觉是空间大到令人不知所措。该厅高28米,宽30米,长33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面积全球第一,这个厅大概也是全球最大了。整个大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更显空旷。西大厅中央被称为中央厅,未来重要仪式都将在这里举办。新国博的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清晰地呼应“历博”和“革博”的身影。“古代中国”由原来的“中国

通史展览”发展而成,目前还在布展。与旧展不同的是,“它吸收了二十多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并充实了大量的新近出土文物

…… …… 余下全文

篇五 :北京国子监孔庙心得

北京国子监孔庙心得 孔庙是祭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庙宇,源远流长。北京孔庙始建于1302年(元大德六年),1306年(大德十年)建成,初具规模。1530年(嘉靖九年)建崇圣祠,用于供奉孔子五代先人。19xx年(光绪三十二年)扩建大成殿,孔庙始成今日的规模。整座孔庙分三进院落,占地约22000平方米,采用了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在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这里成为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也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徜徉在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庙里,远离都市的喧闹,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以宁静淡泊的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是件雅事。

北京孔庙,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的封建贵族和士大夫,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至了1302年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在今址正式建庙于1306年大德十年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1307年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块“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1331年(元文宗至顺二年),皇帝下诏恩准孔庙配享宫城规制,许孔庙四隅建角楼。元末,孔庙荒废。1411年(永乐九年),又重新整治,并修缮了大成殿。1429年(宣德四年)修整了大成殿及两庑。1530年(嘉靖九年)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1737年(乾隆二年)皇帝亲谕孔庙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只有崇圣祠仍用绿琉璃瓦顶。这时的孔庙已是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了。到了19xx年(光绪三十二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也大规模地修缮。工程尚未完成,清朝被推翻,但修缮仍继续进行,到了19xx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 …… 余下全文

篇六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知青网合拍的纪录片《知青岁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国粹苑首播。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历50年岁月,讲述年过花甲的知青沉淀记忆后的真人真事。由知青本人亲口讲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再现当年那激情豪壮的岁月,也是深重苦难又艰辛挣扎的青春岁月。没有任何改编加工和演技,但真实的重锤,声声击打观众心扉,感人至深。放声大笑,感动落泪,鼓掌悲叹,知青观众的情感投入,心神倾注,与屏幕上的讲述人声情交汇了。

这次纪录片《知青岁月》首播的是《贺兰山下的记忆》,65年下到宁夏的北京知青集体口述,在贺兰山下农建13师难忘的人生历程。中国传媒大学的郭振元教授是总编导,北京知青网的千秋缘站长是这次知青聚会主持。

播映前宁夏知青代表何君倬的发言依然豪迈,令人难忘:

“我们是拼搏的一代!我们是忍辱负重的一代!我们1700万知青,手挽手,就是一座三峡大坝!我们站起来,就是一座喜马拉雅!

一位69届的知青代表,已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了,走上台,对着台下的65届老知青们依然动情地说:“我们69届下乡的毕业生,是你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长大的!”

片头曲是一代知青们都喜欢都唱过的《边疆处处赛江南》。这支美妙婉转的歌曲,承载了知青们太多的豪情,太多的苦难艰辛,太多难忘的记忆!歌声一起,我的思绪就回到了那一眼望不尽头的北大荒,面对一根直通到山脚下的垄,边锄玉米地,我们边唱的就是这支歌。

屏幕上的知青在口述,台下的知青记忆闸门就打开了!浸润着悲与欢,浮现着血和泪。

贺兰山下,腾格里大沙漠边就是我们的家。刚到几天,沙尘暴袭来,面对面几米看不见人,昏天黑地,女生们夜里用纱巾包住脸,睡着又让沙子呛醒,抖抖纱巾,一捧土!被子上身上脸上全黄的!第二天每个知青干的活就是都拿一个脸盆,到麦田里捧沙土,把沙土埋住的麦苗露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七 :北大正能量读后感

《北大正能量》读后感

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而今,北大在大多数学子心中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智慧的象征,回看北大百年历史,那些从北大走出的优秀学子犹如银河中的繁星,璀璨点点,闪耀苍穹。陈独秀、李大钊为中国革命振臂高呼,徐志摩、矛盾家喻户晓的文学领袖,邓稼先、杨振宁用自己的智慧为国防、科技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在《北大正能量》一书中有很多感人肺腑的道理值得我们学习。梦想是人的一种欲望,有了它,人生才有活下去的动力,才有让自己开心的理由。想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守住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人们只有心存梦想,机遇才会围绕你,幸福才会降临你身边。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梦想,人生就失去了乐趣,人也就失去了精神的力量,与机器人没有分别。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想要美梦成真,首先他要有一个梦想。任何人所完成的一切都是始于心中的梦想。飞机,成功学大师拿破仑说除非你说出目的地,否则你无法成功。没有梦想的人就没有成功,就无法战胜自己的懒惰,无法把握自己的时间,无法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什么都不想要,就什么也不会得到。

主动出击,一切尽在你的掌握。主动出击,将梦想成为行动,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他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出击的人,另一类是不远出击的人。这两种人可能心怀大志,想有所成就,但是只有那些主动出击的人才能承担责任,取得最后的成功。在人生的激烈过程中应该主动出击。

…… …… 余下全文

篇八 :音乐昆曲观后感

昆曲的精髓便在这似梦如幻之间,在昆曲大发展的早期,最有名的几出剧目都与梦有着密切的关系。

昆曲中“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唱出中国文人洁白而凄苦的心灵,凝固在六百年的时光当中,不知惹下过多少人的眼泪??

昆曲又称昆剧或昆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样式。任何一种曲艺形式都是继承与发展而来的,昆曲当然也拥有自己的前世今生。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另外两部经典巨作《长生殿》、《桃花扇》也在三百年前先后唱响大江南北,为昆曲的历史谱写了传奇的篇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