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暑期参观铁路博物馆有感

暑期参观铁路博物馆有感

呜呜——呜呜、咔嚓——咔嚓,这是上个世纪火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当我们坐在上海铁路博物馆的模拟火车头内,体验着沪宁列车运行时的场景......;一路上的蓝天、白云、河道、农田、绿树、村舍、行人、路轨等景色纷纷在窗外掠过,让人惊叹不已、触景生情,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朝气的学生年代。 踏入博物馆大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讲解人员为我们讲述了上海铁路史的发展变迁。馆内最大的亮点就是“仿真老北站”,她是按照19xx年英式古典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原样而建成的,并且在其原址上修旧如旧,几乎恢复了当时的原貌。在这座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中,我们感受了那段不屈的中国铁路奋斗史,中国铁路人坚强的脊梁挑起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丰碑。那一件件历史的见证、一张张模糊的照片彰显了一段段不屈不挠的漫漫铁路强国之路。

上海铁路博物馆于19xx年建成、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的原样,在其原址上建设,于20xx年8月上海铁路局建局5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铁路博物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史料和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进入中国后,上海及华东铁路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突出反映铁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馆内分6个部分,有50余个展项,近千件展品。内有珍贵的铁路老设备、老器材和历史图片,还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让观众参与的科普项目。 整个博物馆包括占地约1300平方米的室外广场展区和拥有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博物馆主楼。博物馆主楼共4层,目前开放的是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底层展区,展品主要为图片、文献史料、实物等。

上海铁路博物馆的整体布局有比较浓重的铁路往事般的历史氛围:室外的广场展区营造了一个早期铁路火车站的场景,笨重的蒸汽机车和木结构的月台雨棚显得饱经岁月沧桑。博物馆的4层主楼以80%的比例按照19xx年建成的沪宁铁路上海站原样建设,再现了当年上海站的英式古典风格风貌。

…… …… 余下全文

篇二 :铁道博物馆观后感

从“鸟枪”到“大炮”的中国铁路

——观“铁道博物馆”有感

朱子童

北京的博物馆去了不少,写过的随记也不少。这种随记如果叫做观后感未免有些俗气,它只不过是记录自己参观心得的随笔罢了。北京之大,博物馆之多,也许是一个老北京都逛不完的。然而,作为出身于铁路之家的我,铁道博物馆是一好的选择。

它是一个欧式建筑,据说前身是北京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点从大门上方的字就可看出)。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有关中国铁路发展的壁画。我想,这三幅壁画或许就是博物馆所要介绍的东西了吧。

中国铁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朝。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造了一条1公路长的铁路,试营小火车,纯属展出性质,企图让中国人接受它。然而根据展馆里的油画来看,人们见到火车的表情都是惊慌失措,场面狼狈不堪,都仿佛认为它是怪物。后来,清政府赎回并拆掉了这条铁路。

这是中国铁路的起始。随着几次战争的结束,外国列强强迫撬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并大建铁路。当人们逐渐意识到铁路的方便时,也便慢慢接受了它。后来,经过一群工程师的努力,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19xx年10月,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国

产”客运专线——京张铁路。你不得不感慨詹天佑的智慧,因为“之”字形路线完美地解决了当时没有大功率机车的难题。

为了孙中山先生规划的16万公里的中国最终铁路总长的“理想”,中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的自主设计和建造。在地下一层,我见到了整个博物馆最大的沙盘——青藏铁路沙盘。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xx年建成通车投入运营,因此这段不必烦叙。我记得当我还小的时候,我爸爸经常出差去上高原,参加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的1142公里的建设。我总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爸爸每次从工地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都会气喘吁吁,后来才知道,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人连生活都是问题,更不别说修铁路了。到20xx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之时,我并没有多么激动,但是那天在博物馆,看到巨大的沙盘,想象着工程师和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去铺铁路,我心脏跳得很快。我不仅为我爸爸骄傲,更为中国铁路事业而骄傲。

…… …… 余下全文

篇三 :参观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上海博物馆 ——有感

此次我们所前往的,是位于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的上海博物馆。众所周知,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建馆以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各种展览115个。其中有的是反映馆藏特色,如“明清书法展”、 “丝织刺绣印染工艺展”等;有的是反映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成就,如“文物博物馆10年成就展”、“刘靖基捐献书画展”等;有的是各省市博物馆来沪展出的珍藏文物展览,如“敦煌艺术展”、“湖北省出土战国、秦汉漆器展”等。现在的上海博物馆已对公众免费开放,此消息一出更受到了身处世界各地中外旅客的一致追捧,造福了大众,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这次所展出的,时间是从2011-07-22 至 2011-11-06,以整个新西兰最大的毛利部落为主题,塔胡部落为中心展开的展会。这次参观并没有以整个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参观,而是以5—6人为小组的形式进行参观的,让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随意参观,自由安排。 主题——毛利人的世界。展品将毛利人日常的狩猎、捕钓、编织、雕刻技艺,以及和他们戚戚相关的神圣仪式直观地演绎给观众。在展出的文物中,除了用传统毛利工艺加工制作的武器、吊坠、神器等物品外,也有毛利人与西方人接触以后利用他们带来的新资源。如金属等,制作的物品。毛利艺术是活着的艺术,他们的文化艺术也在适应历史潮流中不断演进、变化。在今天,新西兰人仍然对毛利文化与社会习俗存有敬意,可见毛利文化与我们当今社会的民族文化之间还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中国古代青铜馆和中国古代雕塑馆。一进入青铜馆,馆内古色古香的深墨绿色色调,古朴典雅的木质展柜,以及灯光照明所营造出的气氛,无一不散发出浓郁的青铜时代的文化气息。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中国古代雕塑馆的气氛热烈而庄严,它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使人有流连于石窟寺的特殊感受, 640平方米展厅中的120余件展品上起战国、下至明代,体现出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整个展室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观众可以体察到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最终与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铁路博物馆参观有感

中国铁路博物馆参观有感

借着做近代史报告的机会,我与铁路博物馆相遇了,若不是这门课程,估计我与他永远无缘吧,但是机缘巧合,我有幸步入其中,领略其跨越历史的芬芳。

它是一个欧式建筑,据说前身是北京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点从大门上方的字就可看出)。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有关中国铁路发展的壁画。我想,这三幅壁画或许就是博物馆所要介绍的东西了吧。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俗称前门火车站)改建而成,该车站始建于清光绪29年(19xx年),19xx年北京站建成通车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20xx年该车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9485平方米,馆内集收藏、陈列、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五大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自清朝末年(1876年)至今我国134余年的铁路发展史。

远观博物馆,这座灰白相间的老式西洋建筑在繁华的前门外显得宁静而庄重。走进博物馆大厅,老铁路车站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一层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中国自己制造的“龙号”蒸汽机火车头的复制品,车头虽为复制品,但其停放的铁轨却是真的。这段铁轨取材自京郊延庆的康庄,是从由詹天佑设计监修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上整体截下的一段。展厅另一处的一台有80余年历史的铁路客票印刷机也十分惹眼,至今它仍可以印刷出像豆腐干形状的硬板车票。据展厅讲解员介绍,在我国铁路史上这种硬板车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停止使用。

在二层展区中,现代化的火车模型及铁路设施与一层老式的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特别为参观者准备的“和谐号”动车组仿真模拟舱内,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在火车司机的后方体验时速350公里列车带来的急速享受。除此之外,展区还以沙盘、模型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现代化方式向参观者介绍了青藏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等的整体情况。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上海纺织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纺织博物馆观后感 我国织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最出名最为大家熟悉的黄道婆便是鼻祖。展馆分三层,一楼是展台,展示活动以及照片都在此,二楼是历史馆,从远古时代到近代的纺织发展,三楼是现代科技成果展,纺织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介绍。

11.进入一楼科普馆,科普馆以动静结合的展示形式,辅以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展项,向我们展示纺织服饰领域的产业链及其特色环节,普及纺织和服饰科技文化知识。接着我们又进入了古代馆,古代馆陈列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纺织服饰,展示了古代纺织物、纺织器具的发展以及历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些纺织物让我们不禁感叹古代人心灵手巧.最后我们又参观了三楼的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近代馆主要展示了近代中国纺织服饰,展品以中国传统服装为主,亦包括相关饰品,衣服的面料则基本涵盖了当时的织物种类,反映了近代纺织服饰由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演变过程;少数民族馆则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纺织工艺和服饰风貌。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纺织工业从我国古代开始兴起,也知道了江南丝绸之路的由来。此次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暑假生活又增长知识,也让同学们对中国纺织业尤其是上海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纺织的博大精深.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20xx年x月x日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开始,进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龙的骨架,于是我对后面的参观产生了何人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参观完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19xx年x月x日动物学分馆在馆本部开馆;19xx年植物学分馆在龙吴路1102号建成,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六层,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馆内的,内容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中国历代古尸"3个陈列厅,以及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6个基本陈列厅,内容为植物的进化。 在展厅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科学家们更好的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实,也为生物进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种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物进进化。进化的进步性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 …… 余下全文

篇七 :参观铁道博物馆有感

参观铁道博物馆有感

出了地铁,一座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印入我眼帘,那就是铁道博物馆。其实对于在铁道边上长大的我来说,铁路、火车并不陌生,但是真要说起铁路的发展史,我还真不知道,来到铁道博物馆才发现,中国铁路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从最初的铁路发展开始直到现在的高速列车,才知道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它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旧中国的铁路事业,虽是史无前例的产业,但却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它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手里,其发展之缓慢和经营之惨淡,自不待言。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由于在共 产 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当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19xx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200km/h,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参观铁道博物馆有感

参观铁道博物馆有感

班级:机电1004             学号:10221092               姓名:代智锐

这次,因为实习,有幸参观了中国铁道博物馆位于北京东郊的展区。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以铁路主题的展馆,铁道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和展品反映出的厚重的铁路历史以及发生在一件件展品后的生动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铁路百年历史的厚重文化积淀。

据了解,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馆是中国铁道博物馆的三个分馆之一,其他两个分馆分别是正阳门博物馆和长城脚下的詹天佑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国家级的最具权威性的铁路专题博物馆。

其实,一直以来对于中国铁路历史的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仅限于学校课本里描述的詹天佑、“人字形”铁路而已。近年来忙于工作,对此更是少有触碰,仅仅通过电视广播等对与日常联系紧密的高铁、动车、绿皮车等有些认识。但对于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和沿革却少有研究和涉猎。

此次参观,我亲眼看见了中国铁路博物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贵展品,从1881年英国制造,行驶在我国早期唐胥铁路,运行速度只有20公里/小时的“0号”“四轮式”蒸汽机车,到1941年日本制造的被命名为“毛泽东号”的蒸汽机车;从1931年前苏联制造的“友好”(YH)型大功率蒸汽机车,到1947年美国制造的KD7型534号蒸汽机车,从毛主席、周总理的专车到我国第一任铁道部长滕代远添乘检查线路的机车,一件件、一辆辆都饱含着历史,让我大涨了不少铁路知识。以“毛泽东号”机车为例,如果不是解说员介绍,估计很多人还真不知道车型前的“ㄇㄎ”字样该如何念?

以前听说很对多火车迷,特别是还有一些外国火车迷,满世界跑为了就是给蒸汽机车拍照,一时还不能理解,甚至认为他们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