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拆弹部队》有感

《拆弹部队》观后感

美国好莱坞电影《拆弹部队》是一部反映美军在反恐战争中和恐怖分子斗争的纪实片,导演运用的半纪实的手法相当出色,但情节编排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影片避开了好莱坞一贯的战争大片的模式,通过一个拆弹小组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军在伊拉克的真实生活状态。硝烟弥漫的紧张巷战几乎看不到,但就是这种相对较慢的节奏,营造出的氛围更扣人心弦,每次拆弹的过程,镜头的剪辑把握很到位。那场在沙漠中的狙击站看似枯燥简单,但从细节上就可以表现出真实战争的残酷与枯燥,战争不是打游戏。士兵脸上越来越密的黄沙,可以看出僵持的时间是多么长久,那个要饮料的复杂缓慢的过程,到最后却是给身边的同伴喝,这些细节都是导演的精心安排,突出了战争的意义!

说实话看到这部电影时,我泪崩了,当战争的正义确定无疑时,他们无畏进攻,当战争的正义性存疑时,他们彷徨挣扎。巴格达城天堂广场的萨达姆雕像倒下已有六年;孩子们投掷的石块敲在悍马车上叮当依旧;侵略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基本的道德审判却早已被忽略了……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传达的意义吧! 乔治.巴顿将军说过最牛逼的一句话是在我初一的时

候,《读者》有一期给我们介绍巴顿的悲剧性。一开始巴顿不无悲情地说:“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落地死去。”

这句话说得我热血沸腾。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孩,拥有一个尚未发育的心灵。巴顿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成熟起来。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在我的生命中,巴顿才是我成熟的标志。

所以,我以一个成熟的心来看这部电影,得出的结论是:该影片的精神就是,战争如同毒药一般……

为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男主角作为全地球最强大的军队,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还是宁愿赤膊上阵,搞定一枚又一枚的定时炸弹遥控炸弹。美军耗资上亿打造出来的拆弹机器人如同Wall-E一般,受尽冷落,坐在板凳上面。

作为战争片的非主流,男主角最后返回战场。唯一给出的解释还是那句话:战争乃毒品,主角已上瘾。

…… …… 余下全文

篇二 :拆弹部队英文感想

The sentiment of The Hurt Locker

Today I watched a film which is called The Hurt Locker. This movie had been done in 2008 but it is very famous now. It is unbelievable that this movie was made by a

woman--Kathryn Ann Bigelow because it is about a troop of USA Army called EOD, which has a special and dangerous work—to disarm the bombs.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almost felt that I was together with these brave people in Iraq, because this film was made like a documentary, the sway scene, the sound of breathes, the sweat on their faces, everything is so real that made me feel being shocked. The film is very serious and strained. Sometime the bombs explode suddenly and made the native people feel scared, people cried and screamed, sometimes they just looked at the army working peacefully because they have been used to it. In the film, sometime we can see something which is relaxed, like James played football with a native boy, I was moved by the honest and simply dialogues between the two guys but the director just wants to tell us how cruel the war is because at the middle of the movie, the little boy was killed ruthlessly by the people who wanted to put the bomb into his body.

…… …… 余下全文

篇三 :拆弹部队影评

战场上的英雄——评电影《拆弹部队》

浙江理工大学 应用心理 I09670101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讲述了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和驻伊美军残酷斗争期间,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拆弹专家们必须时刻绷紧神经,一旦出现差错,就很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拆弹部队》中故事内容的设定以及关注的领域,都注定了它将会是一部让观众一直紧绷着神经的动作片。一开始,它便给观众呈现了一出炸弹拆除紧张画面,演示了Bravo连(即B连)拆除街头炸弹的正规程序,同时也让观众目睹了一位拆弹队长牺牲的场景。随后便是扮演B连新领队的,主角詹姆斯上士上场了。

主人公扮演着战争忍者的形象,有着固执的性格。他不遵循作业程序,总是独来独往。越危险的地方,他越是英勇果敢,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此外,他还有着一颗热爱人类生命的心。他不惜为了卖盗版DVD的孩子身涉险境;他毫不犹豫地为了一个被迫成为人肉炸弹的陌生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去拆除炸弹。詹姆斯上士无疑是一个英雄,一个天使。影片最后,主人公完成轮值工作,回到家中。

其中有一幕表现的是詹姆斯回国后在超市购物时,对着满架子的麦片一片惘然。这一幕富含着深刻的韵味。在超市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然而在战场上却总是别无选择的,一旦选择错了便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此时的詹姆斯,或许已经无法再适应恬静的生活了,因为可怕的战争已经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摧残。

最终,詹姆斯上士不甘于庸碌平凡的普通生活,重又选择穿上了那一身厚重的防爆服,满怀斗志地回到了他的战场。这一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

《拆弹部队》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战地英雄。对于这个英雄角色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持负面评价的群体一致认为,影片塑造出的英雄形象有美化侵略者的嫌疑,有明显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然而笔者个人认为,持负面评价论者,大都过多地从现实地角度来评判这部影片。若是单纯地从艺术角度来赏

…… …… 余下全文

篇四 :拆弹部队影评

《拆弹部队》的四个问题

1.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00字) 答:《拆弹部队》讲述了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和驻伊美军残酷斗争期间,威廉姆斯·詹姆斯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接替刚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牺牲的同事。拆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但是不遵循作业程序,总是独来独往,有着固执的性格的詹姆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詹姆斯上士无疑是一个英雄,一个天使。后来詹姆斯完成轮值工作回到家中,面对着超市里满架子的麦片一片惘然,此时可怕的战争已经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摧残,他已经无法再适应恬静的生活,最终,詹姆斯上士再次选择穿上了那一身厚重的防爆服,满怀斗志地回到了他的战场。

2. 该片作为战争题材影片与同类题材相比有何特别之处?(300

字)

答:本片,没有那么匠心独具的摄影技巧,也没有刻意要表现的宏大主题,给你的是从头至尾令人窒息的真实场景。导演就是要让观众亲身去战场上体验一把,看看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中的人又是什么样的。至于最终得出怎样的答案,全靠观众自己去把握。与同为奥斯卡获奖纪录式战争片的《黑鹰坠落》《锅盖头》最大的不同是对于节奏的掌控更加娴熟。在《黑鹰坠落》中,你的心永远悬在嗓子眼的位置,放不下来。观看这样的一部高速的、快节奏的电影,我们可以设想到导演在构思与拍摄的过程中,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就是要给你最真实最血腥的战争场面,就是要让你目不暇接。《锅盖头》表现了无人可战的美国士兵在荒漠中的孤寂以及这种孤寂对于心灵上的折磨。一名要为国立功的狙击手,在茫茫荒漠上找不到一个敌人,没有打过一发子弹。士兵们能做的事情只有无限循环的自慰,之后读一读自己不忠的妻子或者女朋友的来信。与此同时,却又要在百无聊赖之中准备随时而来的战斗,整部电影用一种纪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争对于士兵心灵上的折磨与蹂躏,与枪林弹雨相比,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黑鹰坠落》的急速与《锅盖头》的舒缓,两者在《拆弹部队》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拆弹的过程中,他们的调笑声中却配合着紧张的呼吸声,一张一弛,都恰到好处。那倒计时的记录则充满特色,更加突出了轻松与紧张并存的氛围。

…… …… 余下全文

篇五 :拆弹部队影评

《拆弹部队》是由凯瑟琳·比奇洛执导 , 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鲍尔曾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弹区的通讯员。影片一举以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合成,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原创剧本6项大奖加冕,戏剧性的完胜其前夫卡梅隆的 阿凡达。影片完美地捕捉到了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成员所处的那种紧张刺激的工作环境,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断送掉自己的性命,《拆弹部队》将是第一部以一种极为精确的方法还原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经历的电影作品,展示出在CNN中看不到的一些新闻片断。《拆弹部队》的所有拍摄工作几乎全部是在约旦和科威特实地取景完成的。在影片的拍摄现场,总是会有三台、四台甚至更多的便携摄像机出现,就为了给画面制造出一种纪录片的纪实风格。

手法分析:片子记录了几个美国特种士兵,在伊拉克执行拆弹任务的故事。影片用多个故事段落,组成了这只特殊的拆弹部队在巴格达的最后36天任务。包括第一次拆弹爆炸、组长牺牲;“威尔”补缺、拆除车内炸弹;狙击战;卖DVD男孩人肉炸弹;油罐爆炸、“艾缀奇”受伤;威尔回家和老婆团聚、再次赴战。电影在一开始,就打出“战争犹如毒品会让人上瘾”的字幕,当威尔刚来时离全队结束任务还有36天,在结束任务回到家后,威尔又决定重返战场。电影在两个段落处理得非常好。一个是狙击战,当你发现敌人在遥远的地方将要向你放冷枪,这时候最需要的是耐心。双方都瞄着对方的方位,狙击手一定要沉住气,尤其是双方对瞄的时候,谁要是先动,谁就会暴露自己的确切位置,就可能被一枪毙命。《拆弹部队》里,趴在沙漠里一动不动,得忍受烈日毒晒。这一场非常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让你不自觉地就跟着屏住呼吸。 另一个是人肉炸弹。平时在营地附近卖DVD的喜欢足球的小男孩,被拆弹部队发现血淋淋地躺在案桌上,肚子里被安进了炸弹。“威尔”对这个孩子的死犹如发疯了一般,拆除炸弹,抱着尸体出来,发现自己的队友被当地居民用土制炸弹炸死??这一切,都对“战争”这种残酷的题材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拆弹部队》时长2小时10分钟,但这部用手摇摄影机拍摄的纪录风格电影,并不让人感到沉闷——几次拆弹场面层层递进,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窒息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拆弹部队影评

拆弹部队为今年82届奥斯卡金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情奖等一系列奖项的获得者,可谓实至名归。影片气势宏大,反映的为人们较为关注的伊拉克战场……

影片的开始字幕为: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for war is a drug

-Chris Hedges

开场即表明了导演的立场:反对战争。

影片开始即用一个拆弹失败,队长Tompson英勇牺牲的场景,渲染了伊拉克战场的严峻:时刻都有可能丧命,人人处于危险之中……

因而新的拆弹队员James来到了更名的关荣连,从第一次见面,James就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他向往阳光,期冀获得快乐…..

在长达38天的执行任务中,James幽默的话语,近乎疯狂的举动使的队友很为他担心。但他一次一次的以他的敬业化解了危机,成功的拆弹。

有了他的加入,整个队的工作变得不那么压抑 ,在他的眼中,只要祖国需要,牺牲是在正常不过的,队友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他对事情的追根究底最后也使得他的一位队友受伤。

他对待这次任务更多的是享受,收集每一次拆弹的炸弹零件作为纪念。拆弹成功后是开心,至一次完成任务后,他已成功的拆除了873颗炸弹,这令伊拉克的警察相当的吃惊!

他买碟片看,和卖碟片的小男孩踢足球,甚至和小男孩产生了感情,他很赏识小男孩, 在后面以为小男孩被制作成人体炸弹死了时,他是很伤心的,因而有了跟踪卖碟片老头到一个教授家里的故事…

当然,他也有想家的时候,他打过一次电话给他的妻子,可是又不知该说什么,又无奈的挂断了电话….

影片多次对一只跛脚猫的特写,可能是为渲染紧张的气氛。

还有小孩放风筝,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并且,影片有很多镜头指向那些面露迷茫,静静看着这一切发生的伊拉克人民,他们对这一切的发生已经麻木了。

影片还描写了一位身上绑满炸弹的伊拉克平民,他主动告诉警察,期望能解除他身上的炸弹,在James尝试失败后,James觉得很对不起他。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影评之《拆弹部队》

战争的罪与恶

《拆弹部队》影评

影片简介:《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该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等6项大奖。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前些日子,我看了这部电影。说起来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影片的名称并不十分出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欣赏了这部影片。我知道了,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影片。电影无论从故事情节,拍摄手法,电影配乐还是演员的演技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更为重要的是,电影的立意更加的深刻——即战争无论从身体还是心里都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那些亲自参与到战争的人们,比如参战士兵。

导演运用的半纪实的手法相当出色,但情节编排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影片避开了好莱坞一贯的战争大片的模式,通过一个拆弹小组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军在伊拉克的真实生活状态。我想,这就是本片很出彩的一个地方。导演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个广阔的战争场面,而是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视角,这样从细节入手,更能打动人心。

硝烟弥漫的紧张巷战几乎看不到,但就是这种相对较慢的节奏,营造出的氛围更扣人心弦。每次拆弹的过程,镜头的剪辑把握很到位。而且,每次拆弹的过程,所使用的拍摄手法又略有不同。有的场面一笔带过,有的精雕细琢,非常好的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摧残。那场在沙漠中的狙击站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看似枯燥乏味,实则相当高明。从细节上表现出真实战争的残酷与枯燥,战争不是打游戏,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刺激与化险为夷,有的只是横飞的子弹与战士们的鲜血。士兵脸上越来越密的黄沙,可以看出僵持的时间是多么长久。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枯燥,令人绝望。 影片的配乐是另一个亮点,片中音乐出现的不多,但该出现时却毫不含糊。全景镜头时中东风格的音乐衬托出整座城市的荒凉孤寂,而詹姆斯出场时大音量的金属乐则完美的烘托出了气氛,重金属音乐很好的表达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长时间呆在部队中近乎压抑绝望的心境,需要释放。我一直认为,一部电影的成功,与配乐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遥想当年《泰坦尼克号》的唯美乐曲,曾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而在《拆弹部队》中,这方面工作就做的相当出彩。电影配乐干净,利索,毫无邋遢,冗长之感。音乐与画面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个体,给人以完美的感受。

…… …… 余下全文

篇八 :拆弹部队影评

影视评论之

《拆弹部队》

一名卖肉的男子拿起手机,面带微笑,向正匆忙赶来的士兵挥了挥手,同时按下了手机键盘上的几个数字,一声巨响立即划破天空,一名拆弹员当场阵亡。这就是《拆弹部队》主角登场前奏,主角威尔,接替一名已故的拆弹员登场,

威尔这位主人公,初登场时给观众潇洒毫不畏惧的感觉,一边听着摇滚歌曲一边准备去已故拆弹员的连队报道。而第一次登场拆弹时,也验证了他的潇洒,当周围的人都在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为他掩护,排查周围的可疑人员时,他却不慌不忙地扔下一个烟雾弹时周围人看不清他的行动,并潇洒的回应队长的急切询问:“当我踩到炸弹时,你就知道我在那里。”虽然最后其成功地拆除了埋在地下的炸弹,但这种特例独行且带点怪异的风格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在第二次任务,拆除汽车炸弹的过程,他因脱下自己的防护服,盲目摘下联络耳机而招到队长的责骂,纵使其再次成功地拆除了炸弹。但威尔在日后的拆弹任务中依旧一以贯之,并谓这种风格大家会慢慢习惯的。 诚然,这种桀骜不驯的战斗作风在真实的环境下是不可能的,拆弹员非严谨细致遵守纪律而不可担当,要是在现实的环境下美国军队出现这样的拆单员,其不被直接开除是不可能的。然而影片为了剧情和艺术效果,不得不把枯燥的拆弹过程拍成这样,即使这有违纪录片类型电影的真实性。

这部影片以轮回的方式记录威尔这名拆单员的军旅生涯,从“距

离B连轮值结束还有38天”到与家人团聚,到不得不再回战场“距离D连轮值还有365天”,以轮回的方式,阐述和呼应影片开头“战争的突击就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本身是毒品”这句话,而在片中主角威尔在面对炸弹已经产生对死亡麻木的情绪可表现出来,相较于队友艾瑞琪更重视一个人生命的生与死,威尔似乎已被战争磨练的淡定从容。然而这并不代表其冷酷无情,威尔实际上是对攻击自己,威胁自己生命安全的人才会狠心杀之,可见沙漠狙击那段,为了歼灭对方这可是不能留情面的,纵使已有队友受伤死亡,第一时间还是要拿起武器抗击,两方都有狙击手,正互相对瞄时,谁先瞄准,冷静地扣下扳机者胜。这点在他和队长桑伯恩的默契配合下得以体现,成功保全自己,歼灭敌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