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

—————《特洛伊》观后感

男人是战争的牺牲品,女人是男人的牺牲品;男人征服不了世界,女人也驯服不了男人。我不崇拜饮血的英雄,并且鄙视一切以各种借口组织形成的邪恶势力,尤其是交战双方。

阿喀琉斯,不论他是为生命的荣誉而战,还是为布里赛伊斯的爱情放下屠刀,又或者为帕特罗克洛斯的亲情重新拿起武器,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他自己当下的追求(也可称作欲望)所作出的一种临时性选择。这个世界的大错误,是由每个人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小错误融合而成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阴差阳错,命中注定。但是,其实命中从未注定,只是人性古今中外一直大同小异,所以,历史惊奇地相似,因为太过相似,人性演变成了自我安慰自我开脱的命运。

赫克托尔,被动地主动交战的悲剧英雄。理智告诉他,不能为了帕里斯和海伦两个人的爱情赔上整个特洛伊;情感驱使他,哪怕是牺牲自己也不能放弃父王和兄弟。等到大势所趋,既然不能阻止风雨的到来,就只能尽力为自己所爱的人遮风挡雨;预知大局已定,既然不能扭转将成事实的乾坤,就只能选择视死如归并慷慨就义。等到昔日的英雄成为对手的刀下亡魂,英雄的逝去就是对这个悲惨世界最好的惩罚和警告。

布里赛伊斯,特洛伊之战中,最纯洁神圣的精神领袖。所有凭美貌而产生的一往而深不可自拔的爱情,说到底不过是两只美丽的畜生先顾 1

影自怜后惺惺相惜,所以,海伦和帕里斯的爱情再惊天动地也给不了我任何感动和美丽;当布里塞伊斯满头乱发深受羞辱却恳求阿喀琉斯不要为了她伤人性命时,我觉得任何一个男人如果不被她征服那就证明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而只是男性。男人们毁灭了世界,女人们却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教会男人放过这世界;如果男人依旧冥顽不灵蠢蠢欲动伺机而发烧,世界就会将他们自己的血液凝固成冰砸得他们遍体鳞伤像动物一样哀嚎。战争永远是恶性循环的代名词,无论在战争之前加上怎样的修饰语,都改变不了人吃人的本质。

人们常常谈论,战争如何残酷又是怎样毁灭着人性。人性是什么?战争从来都是人们自己挑起的,所以战争从来没有毁灭过人性,而只是体现了人性的一面,或者说发展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只是,世界那么乱,天灾那么蹿,风云还来不及预测,人又何苦为难人?与其宣传战争的危害,不如静思己过 ,有过则改,把所有的美德变成稀松平常的对白。

…… …… 余下全文

篇二 :英雄可以这样活着——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英雄可以这样活着——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坡家初级中学 祁守德

每一次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电影《杨善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比以往所有文字记录更加鲜活的杨善洲,与其说这是对一位退休老干部先进事迹的深情刻画,还不如说这是对一名优秀共 产 党员的最真实写照,影片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不得不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潸然泪下的感动。

当我们大喊着为人民服务时,杨善洲早已身体力行,追赶在抗旱增产的田地里;当我们高唱着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时,杨善洲早已冲锋陷阵,鏖战在民生战场的第一线;当我们嘻笑着为自己的尺寸之功邀功求赏时,杨善洲早已默然离去,隐身在满目苍翠的大山中。坚持、倔强、忍耐,给保山人民铸造了一位心怀大爱的“草鞋书记”。我们无法想象,能够这样感天动地的,竟然是一位满头白发的黑瘦老人,我们不能忘却,影片中关于这位老人的很多记录曾无数次引发了我们内心的震撼,穿透了我们的心灵。

镜头组合一:久逢大旱,杨善洲用50万工程款打井抽水,虽未找来水源,但其行为感动上天,最终天降甘霖,峰回路转,百姓脱离苦海。

虽然最后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人觉得有些偶然,但是,当很多偶然堆叠在一起时就成了必然。杨善洲从未心存侥幸地以为上天

会在短期内普降大雨,为了掀翻持续大旱这道坎,他事事亲力亲为,带领当地百姓作出了很多努力,可惜这道坎实在是太大了,人的力量已然不能左右,正当他准备为百姓厚着脸皮向国家请求救济粮时,天空却突降暴雨,这场雨滋润着龟裂的大地,清洗着百姓脸上的愁容,大旱这道坎转瞬间不攻自破。

每个心中都有一个神,而杨善洲心中的神源自于人定胜天的信念,毫无疑问,这次正是这位“神”拯救了他,拯救了当地的百姓。

有时候,当我们付出了很多,觉得身心疲惫想要突然放弃的时候,只要再坚持一小会儿,兴许我们将永远不用去体会什么是前功尽弃。

镜头组合二:二女儿结婚,由于要参加水稻的收割仪式,杨善洲差秘书送去搪瓷盆和床单被套作为贺礼,自己没能亲自到场给女儿祝贺,女儿无法理解阿爸的做法,继而将贺礼退回。 “只要关乎老百姓,就是大事。”温家宝总理这样说。可是时下,我们的部分党员干部空喊了无数次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到头来真正享受服务的却是自己本人。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人称“许三多”的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解放军原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等等,国企、政府、军队,无一不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无一不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或许,与杨善洲相比,他们的条件很优越,优越的资金状况,优越的人脉资源,优越的服务平台,只是最终还是没能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 …… 余下全文

篇三 :《独自等待》电影赏析——观后感作业格式要求

《独自等待》电影赏析

观《独自等待》电影有感

姓 名:

学 号:

院 别:

班 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课堂上看了很多电影,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看的《独自等待》。要说为什么的话,那是因为我觉得我就是电影里的主人翁。不同的是,我喜欢的那个女生没有刘荣那么现实,而且现实中应该也没有女生喜欢我。影片讲的是我们这代

人很真实的生活,相信八零后的人看过后多少能从中觅到自己的影子。 剧中陈文在年少的时候就在纸上列出了自己梦中情人的摸样和品行,并一直等待着那一位梦中情人的出现。所以当他看到刘荣的第一眼,就已经深深的沦陷。爱情是有让人疯狂的力量的,他使出了浑身解数讨她的欢心,不惜动员身边的所有朋友,只为能够真真正正地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刘荣的反应却一直在朋友与男女朋友之间游离,弄得他时而欣喜若狂,时而郁闷忧伤,结局伤心了,也看淡了,写了名为《独自等待》的小说,献给从身边溜走的那个她。人的一生中,总有些人是生命之中的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哪些人值得你付出真情,哪些人只要场面过得去就好,着实是一门学问。有句话说的好:人生最不能错过的东西有两件,一是回家的末班车,二是一个最爱你的人。刘荣不就是错过了自己的真爱吗? 爱情很伟大却可遇不可求,也许身处混钝世界的我们已然无法追逐真空中的爱情。一段深深的爱情让你无法去逃离,但当你勇敢的去面对时方知其艰难。剧中刘荣最后还是没有选择陈文,以致陈文精心准备求婚戒指送给刘荣时,却又一次看见了刘荣和那个开奔驰的男士亲热地在一起,沮丧而无奈地自嘲道:“我真他妈的傻,我忘了,我不是大款。”他用最直接、最直白的一句话回击了现实的残酷—— 浮华尘世里,又有多少女子会抛弃名与利,真正等待爱情呢?一厢情愿,以痴心换情深的人也不过换来一句“我真他妈的傻”而已。不管怎么说,我并不讨厌刘荣,虽然她没有选择陈文,但我始终认为刘荣是爱陈文的。否则她不会迸发出一个如此强烈的拥抱,和那一个激情四射的夜。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都不一样,不能因为结局不是你所想,就能否定她。正如刘荣,她在生活面前,把追求快乐看得更重一些,她只是希望过她想过的生活,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默默守护在陈文身后的李静,我是很喜欢的。她从不说她爱他,只是默默静候在他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与他分担快乐与哀愁,甚至可以与他假扮情侣以引起陈荣的醋意。她在他身边,笑得没心没肺,实则用情至深。 影片并不是一部单纯的青春偶像爱情剧。影片不仅仅是讲述爱情的,更重要的一点它是基于现代都市的真实生活的,它没有简单的为了想象中的爱情而给我们一个甜蜜的结局。生活就是这样的不是什么事情都会完美,也不是有情人都

…… …… 余下全文

篇四 :活着 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六年后,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看《活着》,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同样是这么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同样是跨越了最动荡变化最快的那些个历史时期,人物同样是渺小无奈,在命运历史面前毫无选择但是《活着》对命运这个主题上却比《霸王别姬》反映得更加深刻。

这部片子和张艺谋的其他作品是最不一致的,除了通过让某个特定场景、道具或意象的反复出现,来赋予某种意义表现作品主题。张艺谋在其他作品中都很惯用一些色彩及视觉效果,从《红高梁》里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梁地,《菊豆》中杨家房梁垂下的红黄布条,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那些一排排大红灯笼灰色高墙,《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身着鲜红色的棉袄奔跑在广漠的草原,再到《英雄》里九寨沟的色彩斑斓,到最后《黄金甲》里那些大块大块让人忍无可忍如同吃了肥肉腻得不行的色彩,艺谋老兄已经走火入魔,可是十多年前的张艺谋,在《活着》里,竟然没用这些色彩和视觉冲击,仅仅是看似朴实平凡的场面人物剧情,就能表现出如此深厚的力量,不可谓是不高明的。

比起小说,电影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看完电影之后我不禁问起自己:六十年过去,我们是继续这样活着,还是继续这样的活着,还是去死。。。做为一个屁民,我有的选吗?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活着,观后感

观电影《活着》有感

第一次接触主人公福贵,是初中生看过的一部电视剧《福贵》,没想到上了大学后通过电影《活着》又一次深刻的感受了福贵这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的人生历程。

之前,我一直认为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就比如《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一直到这次的语文课来观看这个片子。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富贵的母亲教育他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少爷时代的他只知玩乐,生活颓废。穷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乐,妻儿的幸福。赌博时他没想过回家,当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体上,不知道能否活着归家时,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着家中的妻儿老母。在那种孤独绝望的时刻,人才会如此深切地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他们往后的日子很艰苦,生活拮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死。我看到当富贵和他的妻子为死去的一双子女号啕大哭时,教室里的部分女同学也禁不住地抽泣起来,这就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死者的惋惜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吧。电影完了,我心中想着的竟是要好好活着,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亲人。每个人都要好好活着,因为身后都会有惦记他希望他活着的人。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负责,活着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关系着很多人的感情和命运的事。

…… …… 余下全文

篇六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而我们又是为什么活着呢?对生命的认识,也许只有在失去后才能体会。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从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让我们了解到个体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太过渺小无力了。正如《活着》题目里所隐喻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只是关心自己的生存罢了,在那样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是“活着”二字;在当今呢,将之换成“自我”之后,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小人物呢。在时代的迷雾里看不清周遭险恶,我们无法寻找“自我”源头在哪里。作为底层小人物,我们也只有好好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总说人要活得睿智、活得有“自我”,要学会宠辱不惊、留无意。被这样的价值观念劝说良久,我们却慢慢失表情,面对森多万象,只当在观看玻璃窗外风起云涌,不管是否内心暗潮激扬都不动声色。也许你可以对他人如此,不以他的言行动及任何情感,以为冷漠是自我意识强烈的前提。但是否想过,会有这样漠然冷峻的姿态的你我,正是被周围的一切驱使的结果呢。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而电影主人公则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影片中所展现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人生就是一场注定的戏

我们经常这样调侃,“人生如戏”。这话虽有几分戏谑,却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无奈表达。我们既然来这世上走一遭,不论富贵贫穷,都要想方设法让自己“活着”。或许我们总是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去打破所谓的“宿命论”,的确有些人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有些事好像真的是“上天注定”一样,非人力可为。在电影《活着》中,导演张艺谋就为我们诠释

稍有留意的观众不难发现,在这部影片中反复出现皮影戏这一道具,因此,它已不再是简单的表演工具,而是“人生如戏”这一人生态度的间接表达,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纸糊的人儿在皮影戏表演者的牵拉下“做出”各种姿态、动作,任人摆布;反观人自己,在时代的大潮中,我们不也如“纸人”一般受着命运的“捉弄”,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下面简单分析影片所体现的“人生如戏”。

影片一开始,徐家少爷福贵因为嗜赌,被赌坊的龙二设计而输掉了自己祖上的宅院。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福贵的父亲在替儿子还上赌债后,当场气死;母亲也受不了打击而卧病不起,妻子带着女儿凤霞回了娘家。只在瞬间,徐家家破人离,真的落没了。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为福贵的不务正业气愤,在暗骂其活该的同时,又同情他的悲惨遭遇,对龙二的狡诈顿生厌恶。然而,在“反四旧”运动中,龙二因为得到了徐福贵的祖宅被定为地主成分,最终被枪毙。再看福贵,祖上一直是地主的他,却因为失去了祖宅、生活清贫被定为农民,免受灾难。如此想来,福贵当初的嗜赌正好给自己后来的人生“留”了一条生路。真是,人生如戏。

再往下看,在福贵戒赌,家珍带着凤霞和刚出生的儿子有庆回到徐家,一家团聚准备为创美好造新生活而努力时,福贵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被迫从军。因为自己所属部队打败仗,福贵成了解放军的俘虏,靠给大家唱皮影戏娱乐为生。战争结束,历经战争之苦的福贵带着一张解放军发给的一份“为革命做过贡献”一类的证明回家。一家团聚本值得高兴,福贵却凭白抓了壮丁,不得不饱受离家之苦,在战火中艰难求活。通过影片,我们知道福贵的这些苦没有白受,他们又一次因祸得福。凤霞已渐渐出落成一个好看的大姑娘,却因为哑巴仍未嫁人。在镇长的介绍下,凤霞和大春在家里相亲。大春在工作再出过事故,腿脚不太灵便。当大春看到哑巴的凤霞时,虽然喜欢,但我认为真正让大春下定决心娶凤霞的正是他看到墙上挂着的解放军发给福贵的那份证明。我们知道,在那么一个年代,家庭成分对婚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福贵得到的这份证明正好打消了大春心里的顾虑。换句话说,福贵用自己收的苦给女儿换来一个还算幸福的婚姻。前因后果,人生如戏。

…… …… 余下全文

篇八 :活着观后感

近日,偶然有机会观看到了由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它虽未能在中国上映,但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电影《活着》在原著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张大导演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精髓,他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我看完后,它带给我内心很大的震撼,引发我沉重的思考:什么是活着?

电影开头都是用一些特效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活着》开片就是乌烟瘴气的赌场,而主人公富贵正以一副败家子的模样兴致勃勃地摇着手中的色子。他妻子多次劝他不要再赌,但他死性不改。怀孕的妻子家珍实在忍受不了颓废的他,带走女儿凤霞回娘家了。由于长期的欠债,富贵将他的祖宅都输给了以皮影戏起家的龙二。第二天,龙二带着几位长老上门讨债,满头白发的富贵他爸替他签下契约后被活活气死,他母亲从此卧床不起。一切不幸都找上了富贵。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年后家珍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到富贵身边。富贵从此洗心革面,借来皮影开始养家糊口,替母亲买药治病。然而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壮丁,看到一大片士兵因伤冻死。后来又当了共 产 党的俘虏。富贵惦记妻儿始终想回家,回到家后发现女儿因发烧而成了哑巴,龙二被枪毙。

在“大跃进”时期,有庆因为太困而在墙角睡着,而刚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倒墙压死了原本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有庆,富贵一家痛不欲生。后来凤霞和二喜喜结良缘,也许这是此片中唯一喜庆的场景了。但不幸很快降临了,凤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生下来却产后大出血,而妇科教授因吃太多馒头又立刻喝水而撑死了,那些学生又束手无策,凤霞就这样死了。富贵给他外孙取名”馒头“眼中满是希冀:“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越来越好了。”

《活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生活就像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要因为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而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活着,才有机会改变现状;活着,才有机会体验人生的美妙。不管前方的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活着,希望就不会破灭,才有机会成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