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观看电影和你在一起的读后感

《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人人都说母爱最伟大,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但是人们往往忽略另一种不善于表达的爱———父爱。《和你在一起》就表达了一种父亲的爱。

父亲刘成令我感动,他所给儿子的没有金银和珠宝,也没有权利和地位,但是他给了儿子一生的财富——那就是父亲永远的爱。

在剧中,总是说道:“音乐是用心与情感来演奏的,它是与心灵相关的东西”。 一部电影有音乐或舞蹈元素,总会让观者感觉得到轻松和浪漫,我想导演十分清楚音乐在整个影片中的重要性。在此片中,音乐不是简简单单的完美演绎,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自我解读。整部影片中音乐贯穿其中,在适时的地方画龙点睛,烘托人物感情,感恩是影片的主题,它融入到了音乐中。

刘小春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三岁开始练琴。刘成为了儿子能好好练琴,为了小春亲生父母的愿望,为了儿子能在音乐方面取得成功,刘成历经艰辛,打短工,住澡堂,送外卖。春不负众望,也非常懂事,他学琴刻苦,很有音乐天赋,在区域性的比赛中多次获奖。

在北京,他们遇到了一个性情孤傲怪异,经常与邻居发生矛盾的江老师,他不容于世俗,但音乐才华横溢。春的朴实和敏感打动了江老师,他成为了小春的老师和朋友。在刘父想要为小春换老师时,他非常的理解刘成的心情,所以他说:“我可以给你音乐,但不能给你成功。”当他说出这句话,他便赢得了我的尊敬。他与小春的合奏非常感人。最后我可以说,他,是一个好老师

余教授他发现小春是个可造之才,同意做小春的老师,余教授说他可能成为春成功路上的阻碍后,他又无悔的要回乡下去,这点让我对他的敬意达到了最高点。他值得我们尊敬。

他让小春站在舞台上并把身世告诉了春,来充实春的感恩之心,让小春用内心真实的的感情来拉琴,从而演奏出真挚动人的音乐。当春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比赛当晚,他深刻的感悟到真情的可贵,父爱的伟大,他选择了放弃比赛,拿着琴赶到火车站去送父亲,在北京站,春将这份感恩之情融入到琴声中,春用感激之心演奏了乐曲,音乐被赋予了感情的生命,整个车站都被他的音乐所包围,小春哭了,所有人都被音乐所感染。

…… …… 余下全文

篇二 :《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学院:数计学院 班级:13计职 学号:20132235 姓名:王小金 今晚我们科大数计学院组织我们13计职班看了一场叫《和你在一起》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挺深的。

这部电影主要介绍一个叫刘小春的孩子,爸爸叫刘成,二岁母亲去世,母亲只留下一把小提琴。刘小春天天练,年年获奖。为了让他走向成功之路,爸爸带着他去北京先后向江老师、余老师学琴。一次,刘成在介绍刘小春时,说出了惊人的秘密:刘成不是刘小春的亲生父亲,刘小春是他从车站捡来的、被人遗弃的孩子,从一岁一直拉扯到十三岁!影片最后,刘小春在父爱的驱使下,放弃了国际大赛,而到火车站去为父亲演奏。多么伟大的父爱啊!一个从车站捡来的孩子都能让他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麻麻的。别人都说母爱是无穷无尽的,川流不息的,但我看了这部电影后觉得父爱与母爱同样伟大。

剧中传达的信息十分明了,刘成被视为社会低层的人物,是一个乡下人,作为养大刘小春的父亲,刘成只能给刘小春平凡人的力量,如果单凭这位农民父亲的力量,刘小春最终走向成功、步入精英阶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江老师是一位普通知识分子,是个心比天高、孤芳自赏的忧伤者,是个普通教师,他只能让刘小春技艺更加娴熟,而让其成功的成为精英也是力不从心的.刘成为刘小春的再拜高师,以及江老师的最终放弃学生——刘小春,都传递出他们对精英群体的屈服和认可.

于是,第三个"父亲"以救赎者的身份登场.这名精英的代表人物江教授是陈凯歌亲自主演的,他也将这名"拯救者"刻化的入木三分.从这一系列电影表达中可以看出,刘小春想成功,只有精英人士可以做到.还好,《和》片的结尾并没有过分迷恋"精英精神"到底,最终还是让刘小春回到了刘成的身边,可其中让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刘小春与成功的擦肩而过,与精英群体的擦肩而过,这些都让遗憾大于快乐.另外,陈凯歌扮演的江教授身处精英群体表现出来的"高处不胜寒"还是"采菊东篱下"为好的心态,也在片尾表露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电影《和你在一起》影评

电影《和你在一起》影评

【摘要】《和你在一起》,一个关于亲情与音乐的故事:一个父亲带着儿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学音乐,期间,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关于音乐与情感,关于好音乐与成功音乐,关于亲情与成功??在无形间也给予了我们一连串的震撼和思考??处在一个喧嚣浮华的社会中,情感日渐消失在人们日常匆忙的脚步声中。真正的情感是什么?我们又是否有对我们身边的亲人报以感恩之心呢?

关键字:真情、音乐、和你在一起

《和你在一起》让我们从平凡的镜头中感受到无价的亲情,那是份沉甸甸的父爱,从电影中,可以看到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还有社会无形的阶级制度。在我看来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讴歌亲情,当然这是主线,但其更重要的是在表现主线的同时对一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现实社会进行揭露和反思。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每一遍都会被片中的音乐征服,被人世间至高的亲情感动。

音乐也作为另一条主线贯穿在影片中,在整部电影里既是小春与外界的沟通,也是重要的叙事线索。影片开头,即父子俩还在江南某个小镇时,就运用了中国的民间音乐,笛子、小鼓、琵琶。这样的民间小调突出了小镇的古韵,展现了江南清秀的质感。围绕着音乐展开的故事带着浪漫的情怀,让观众在感人的故事里思考的同时又在沁人心脾的音乐中神游。

影片中的音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画内音乐,即音乐由画面中的声源提供,如正在唱歌的人,演奏的音乐等。另一类是画外音乐,即音乐并非来自画面所提供的现实世界,而是创作者根据渲染环境和表现人物性格需要而设计的,并以此来补充画面不易传达的情绪和感情。在本部影片当中,画外音乐配置得较好。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能够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感情,丰富画面的造型效果,加

【1】强影视艺术的的综合视听魅力。例如,有一天晚上,刘成来到余教

授家,准备接儿子回去。儿子的冷漠以及得知儿子不能跟他回去时,他默默地走到桌前,把钱搁在桌上,默默地离开了。此时响起了一段低缓、悠伤的乐曲,衬托了刘成内心的那种失落与难过,非常具有感染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和你在一起》电影观后感:父爱如山

《和你在一起》电影观后感:父爱如山

《和你在一起》电影观后感:父爱如山

父亲是最雄伟的山峰,屹立在我们的心中;父亲是最辽阔的大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亲是最灿烂的太阳;温暖着我们的心窝。父亲是最伟大的,以爱教会我们为人、处事,而我们更要感谢父亲。一曲悠扬的乐曲把我带入了一个13岁少年的情感故事。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刘小春,被养父刘成捡到后悉心培育,三岁学琴,五岁获得过许多奖项。刘成望子成龙,希望小春在学琴的生涯中有个好前途。于是带着小春到北京学琴,跟着江老师展开了学琴生涯的种种磨难,也曾换过余老师,可从中能感受到刘成对小春的爱。虽然刘成不是小春的亲生父亲,可胜似亲生,那种爱是难以割舍的。

在影片的刻画下,刘成的形象也更加高大。如“小春放弃了一次重要的国际比赛,而到火车站给养父刘成演奏,这是多么浓浓的父爱啊”!这种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同学们的眼眶也有些湿润,都被小春与刘成的感情打动了。一位养父与孩子的爱竟是如此巨大,捡来的孩子也能如此培养!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平时几天不见到爸爸,可能连一句关心的话也没有,或是忽略了爸爸的存在,而此时爸爸心里想什么呢?是不是感到心酸,眼角已经流出眼泪了呢?人们常说母爱是多么多么伟大,而父亲也同样如此。在这部影片中很好地诠释了父爱。

如果没有人能抚养小春长大,那小春的命运又将是??有时要感恩默默为自己付出的那个人,是他,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浓浓的父爱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 …… 余下全文

篇五 :《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一部电影有音乐或舞蹈元素,总会让观者感觉得到轻松和浪漫,我想导演陈凯歌在看完《和你在一起》的前期剧本后,就十分清楚了音乐在整个影片中的重要性。 纵观《和你在一起》全片,音乐元素的作用确实无处不在,从影视画面剪辑的节奏、剧中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刻化、镜头运动的依据、两段式蒙太奇平行交叉剪辑的衔接视听元素等等,都能让我们感觉的到。

但技巧上的运用未必能达到艺术上的收获,当初次观看这部影片的新鲜感退却之后,我们再次理性的看待这部作品时,却感觉到整部影片中,音乐只是被当作一种表现元素使用,其音乐的使用过于目的化和表象化。也就是说,音乐在全篇中被当成一种简单的“工具”使用,而音乐自身的魅力,以及其丰富的对内在精神和艺术意蕴的表达能力被大大削弱。 《和》剧中,陈凯歌自己出演的余教授经常爱说的那句话,大体云云曰:“音乐是用心与情感来演奏的,它是与心灵相关的东西”。但《和》剧中的音乐却与这句“教条”恰恰相反。 接下来,我们就以几部类似题材的影片作一下类比。讲述少年音乐钢琴天才成长传奇经历故事的《闪亮的风采》,在平淡中讲述一个貌似痴迷,有几分懦弱的钢琴家。在该片中,他是一个超级不起眼的人,甚至被人藐视与凌辱,当他与音乐“合唱”时,你却能时时刻刻感觉到惊喜,感觉到这个“懦弱者”在音乐面前精神世界的激荡。在此片中,音乐不是简简单单的完美演绎,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自我解读。在这里,音乐是一种媒介,它负载着传递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任务,通过音乐你可以看到一个为音乐“癫狂”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另一部电影《钢琴课》,片中一个哑女、一台钢琴、一个热情如火的爱着她的印地安男人。影片前段,丈夫死去的哑女用音乐倾诉内心的思念、痛苦和喜悦,这是她对过去爱情的祭奠,也是她自我救赎的方式;影片后半,爱着哑女的印地安男人是点燃她内心激情的导火索,而哑女的小女儿则是见证者;最终,救赎完成,钢琴沉入海底,一种感情的寄托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段真爱,是内心世界激情的再次复活。音乐再次回荡,纪念着哑女在海中的“洗礼”,她再次复活了,而音乐是哑女爱的序曲。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1)班张睿哲 观电影《和你在一起》有感

观电影《和你在一起》有感

三(1)班张睿哲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和你在一起》,感触很深。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从每个孩子的出生起,天下的妈妈们都会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很多心血,爸爸也不例外,那今天就来看看电影中这位爸爸的经历吧。

电影中,一位年轻人在火车站捡到了一个身边放有小提琴的婴儿,于是他想尽办法去帮助这位被丢弃的婴儿寻找父母,但是始终无法找到。最后这位年轻人决定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抚养,做孩子的爸爸。孩子慢慢长大了,这位父亲为了孩子在小提琴上有所成就,就带他去北京找更好的老师。在北京,为了省钱,父亲住在澡堂中,为了挣饭钱他送过盒饭,做过建筑工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终于在小提琴上取得了成功。

通过电影,使我认识到为了孩子,父母不管吃多大的苦,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他们都是高兴的;同时也使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怕吃苦,最终都会成功。我想以后我一定好好练习钢琴,不再让妈妈为我练琴的事儿再生气了,同时我也相信自己一定能把钢琴学好。

…… …… 余下全文

篇七 :陈凯歌早期电影《和你在一起》经典影评

我想《和你在一起》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陈凯歌早期拍摄的文艺作品。初次看到这部影片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部爱情电影,类似于韩剧的爱情电影,所以就没大留心,也不准备看它。可是看到网友那些滔滔不绝的力荐之词是如此让人心动,总让人有跃跃欲看的冲动。也许它不是一部普通的韩剧爱情片呢?所以怀着这样一种好奇和不自信我认识了它,所谓不自信者,是对影片内容而言,总担心它不合我的口味,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而且愚昧的。

当我一口气从头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自己,我静静的闭上眼睛,生怕一种过大的动作会打扰的思绪,一种你无法不经过两个小时的深深陶醉而达到的一种灵魂的升华和释放。闭目良久,任思绪飞进飞出,我像是一个游荡在两个世界的幽灵,感到了瞬间的恐慌和迷惑,渐渐的由瞬间变之持久,由持久变之永恒。或许罢,影片的问题于我恐怕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于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影片的主人翁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十三岁的小男孩:刘小春——一个小提琴的天才。据他父亲刘成透露,因为小春母亲过世得早,除了这把小提琴没给小春留下什么,小春从小只要想自己的母亲就拉琴,从小拉,所以现在才拉得这么好。第一次听到小春父亲这样的描述,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很合理,从小拉,熟能生巧,所以现在拉得好。等我看完影片才明白,其实导演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在告诉我们,小春拉琴的初衷是因为想念母亲。我不是在里故弄玄虚,这个问题很关键,不容忽视,它暗暗的贯穿了整部影片。所以说小春之所以拉得好与时间长短恐怕关系不大,真正的原因是他拉琴的动机是他在琴中寄予了情。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寄予给了这把小提琴,希望这弦上之音能回荡到天堂,希望母亲能听见。所以我大胆的认为小春之所以懂音乐,因为他懂情。

小春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和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功,能在小提琴方面有所建树,他认为儿子只要成功就能幸福。为了能给儿子找一个好老师,他可以低三下四的去求人,他可以不顾劳累的挣钱,他因为自己儿子是天才而骄傲,正如他所说:乡里人提到我刘成没几个知道,可提到刘小春父亲没人不知道的。听到这句话我突然想到父亲常对我说的一句话:男人三十岁以前以父看子,三十岁后以子看父。这是一句普通而发人深省的话,内中体现了多少人情和世故,恐怕难以言辩。小春父亲对儿子的要求是正常而合理的,你不能强求一个父亲去要求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落魄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成功者。小春一开始对父亲的要求是赞同的,他也希望自己能如父亲所愿,能给父亲骄傲,直到认识了江老师,认识了莉莉,认识了余教授,他彻底改变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大型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大型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伸张自由天性 放飞童年梦想

——大型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观后感

胡安忍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儿童是最美的。'其意思大约是,少年儿童对于身处其中的外部世界,是感性直接的,无拘无束的,率性自由的,不像成年人,凡事心存诸多理性思考与牵绊。最近,有幸观看了由陕西中贝元儿童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大型儿童话剧《和你在一起》,就酣畅淋漓地领略了一回少年儿童之美。从该剧主人公果子身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自由天性,那种心灵的清纯,那种活泼聪敏然而又有点儿顽皮的性格,给人留下了鲜活生动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人对于许多问题的反思。

《和》剧所表现的精神意蕴颇具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人们似乎普遍陷入一种误区,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五花八门的班,东奔西走,都领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知识,有用无用,都要求孩子去学。孩子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自由被剥夺了,天性被扼杀了,个性被泯灭了,心灵遭到无情摧残。《和》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艺术视角,通过小主人公果子及其伙伴,为了守望自己的兴趣爱好,伸张自己的个性自由,与大人们之间展开的一系列冲突与抗争,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题。在充满童趣的舞台呈现过程中,整个作品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蕴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意味,表现出密切关注现实的艺术品格。

《和》剧小主人公果子这一艺术形象,真实,鲜活,灵动,可爱,富于儿童特点,应是该剧创作上的可喜收获。果子喜欢皮影,热爱皮影,并不是因为皮影是'非遗',也不是因为皮影是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觉得它太好玩,是他天性之所爱。恰恰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兴趣爱好之中,他年幼的情感在丰富,道德意识在萌生,稚嫩的心灵在提升。作品中的果子,没有拔高之嫌,而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比较细致地展示出他的成长历程。他的母亲林彤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患上白血病,果子坚强地要为妈妈献出骨髓,表示要和妈妈永远在一起,就是他长大了的标志,而他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不说是皮影艺术熏陶的结果。'孔融三岁把梨让,司马光九岁击破缸,周瑜十二领兵将,甘罗十二在朝堂,'皮影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灵深处,英雄的精神已经默然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其随感而应的美好情感从行动中流露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值得点赞的是,他与大人们之间的冲突方式完全是充满了孩子气的,这在目前儿童剧儿童特点缺失的创作背景下,尤显可贵。心理医生罗华对他进行心理测试,他那作为孩子特有的思维方式,那种出人意料的全然属于孩子式的智慧,让人感到酣畅快慰,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淘气,调皮,然而正是这种淘气和调皮,又让人觉得他十分的可爱。他与旦旦打架,当然不对,但他却认为,是打抱不平,是豪情义举;他一次又一次用假蛇吓唬罗医生,分明是恶作剧,其实其中又蕴含着某些让人能够理解的情味。

…… …… 余下全文